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旅游利用价值研究
太湖地区作为我国蚕桑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五千年来积淀了丰富的蚕桑丝织文化。充分挖掘太湖地区蚕桑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开展蚕桑文化旅游,对于推动蚕桑文化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内涵、结构和资源特点,其次系统分析了蚕桑文化资源在体验、观赏、文化、美食、购物、生态等方面的旅游利用价值,最后结合太湖地区蚕桑文化资源旅游利用现状,提出优化蚕桑文化资源价值利用的发展建议,以提高太湖蚕桑文化旅游的综合效益。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一、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内涵、结构和资源特点2
(一)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内涵2
(二)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基本结构2
(三)太湖地区蚕桑文化资源特点2
二、蚕桑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3
(一)体验旅游价值3
(二)观赏旅游价值3
(三)文化旅游价值4
(四)美食旅游价值4
(五)购物旅游价值4
(六)生态旅游价值5
三、优化太湖地区蚕桑文化旅游利用建议5
(一)太湖地区蚕桑文化旅游价值的利用现状5
1.总体利用形势良好5
2.利用受限5
3.文化内涵被“稀释”5
4.利用面窄,重复性开发较严重6
5.发展模式单一,精品少6
(二)优化发展建议6
1.开展资源普查,资源旅游化6
2.社区参与,自下而上地活化资源6
3.注重蚕桑文化的原生态性,建设生态博物馆7
4.产品精细化开发,赋予特色鲜明的主题7
5.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协同发展7
结语7
致谢7
参考文献7
图1文化旅游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影响机制5
图2 文化自然垄断性对旅游供需矛盾关系影响关系5
表1太湖地区蚕桑文化基本结构2
表2桐乡旧时养蚕习俗3
表3太湖地区蚕桑文化旅游景区和节庆活动开发现状统计6
太湖地区蚕桑文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旅游利用价值研究
引言
我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识。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了其中。太湖地区蚕桑文化在我国蚕桑文化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大规模侵华之前,太湖地区的蚕业生产技术就一直代表着中国蚕桑生产的最高水平,甚至在清中叶之前相当长时间内代表着世界的最高水平。[1]
蚕桑文化是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文化形态,然而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这种农耕文明的衰落。发展蚕桑文化旅游是传承和保护蚕桑文化的重要手段,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促进蚕桑文化价值被认同,文化人的传承价值被重视。对蚕桑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充分挖掘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工作。
目前学界的研究更多是以工业发展和人类学的视角切入肯定其价值。李荣华、陈萍对蚕丝文化的功能归结为物质功利价值满足、心理和信仰的整合功能、近福远祸的现实改造功能、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标识功能、审美导向功能、传统精神的教化功能。[2]周文军那就蚕业文化体系对蚕桑、丝绸及其相关领域内部领域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消费主体的自我意识的规定及基本价值指向和内容,对维系其基本体制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3]学界以旅游视角对蚕桑文化旅游价值研究较少。
本文将全面分析蚕桑文化资源在体验、观赏、文化、美食、购物、生态等旅游利用价值,并分析了目前太湖地区蚕桑文化资源价值旅游利用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发展意见,以提高蚕桑文化旅游价值的利用,提高蚕桑文化旅游品质,最终实现蚕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取得最佳效益。
一、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内涵、结构和资源特点
太湖地区的蚕桑文化具有地域范围的空间文化意义,文化构成的原生态性是太湖地区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这里的原生态性理解为一个文化核心组成的关系一个地方族群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动态系统,同时保留了较多文化传统。[4]159蚕桑文化的生产活动、蚕俗、丝织文化蕴育了太湖地区文学、戏曲、民俗等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2]164太湖地区蚕桑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体系成熟,居民的衣食住行都融入了蚕桑文化涵义。
(一)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内涵
笔者对蚕桑文化的涵义界定为一切从事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活动中,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衍生的生产、信仰、习俗、民谣、诗歌、饮食等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蚕桑文化及其他相关概念研究中,针对蚕桑文化、蚕丝文化、蚕文化的范畴和关系,不同的学者观点不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把蚕桑文化和丝织文化区别开来,并以“蚕丝文化”、“蚕文化”区别其研究范畴。但目前就这个问题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将丝织文化纳入蚕桑文化的研究范畴,学者关注较少,针对蚕桑文化的研究范畴并没有严格和统一的划分。笔者认为,丝织文化是蚕桑生产物化的结果,将丝织文化纳入蚕桑文化的研究范围具有可行性。
(二)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基本结构
这里将蚕桑文化按照文化空间结构的核心层、基础层、表层来归纳:
表1太湖地区蚕桑文化基本结构
主类
亚类
文化单体
文化基础层:蚕桑丝织生产实践
生产工具
养蚕:蚕台、蚕架、鹅毛、腰子匾、蚕筷、蜈蚣蔟、伞形蔟折蔟、蚁种盒、棉叉杆、
丝织:手摇缫丝车、脚踏缫丝车、立缫机、纺织车
生产过程
接桑采叶;领蚕种孵籽出乌蚕眠上山采茧;缫丝拉经上轴织绸
建筑景观
蚕室、桑园、桑叶船、蚕花轿
文化核心层:蚕神信仰及祭祀——“耕读社会”的理想社会图景
农业节庆和娱神农俗
鞭春牛、请蚕神、照田茧、食螺丝挑青、谢蚕神、扫蚕花、赞蚕花、轧蚕花、迎蚕花盛会、谢蚕花、望蚕讯、请织女、请机神、花朝节、置蚕猫、祀田蚕、“蚕月”禁行
蚕神信仰
蚕花娘娘、六神牌、蚕猫、蚕花五圣、蚕神马头娘、马鸣王菩萨、龙蚕传说与民间故事
人生礼仪
婚礼:拔蚕花、撒蚕花铜钿、讨蚕花蜡烛、接蚕花盆、经蚕肚肠、嫁妆
丧葬礼:扯蚕花挨子、盘蚕花
文化表层:生活及文艺表现形式
饮食
茧圆子、宝塔型糯米丝粉、蚕饭、待残花汤、
吃蚕花混沌、吃藕盼丝长、吃增智糯米饭、桑葚、蚕蛹、螺蛳、蚕讯粽、蚕花包子
口语
语言禁忌、习用赞语、蚕歌曲、俗语、传说
服饰
棉绸、蚕花、蚕娘髻、花围裙、绣花鞋、荷包、口围、绫、绸、纱、缎、绒、锦
建筑
新屋上梁“接蚕花”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一、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内涵、结构和资源特点2
(一)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内涵2
(二)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基本结构2
(三)太湖地区蚕桑文化资源特点2
二、蚕桑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3
(一)体验旅游价值3
(二)观赏旅游价值3
(三)文化旅游价值4
(四)美食旅游价值4
(五)购物旅游价值4
(六)生态旅游价值5
三、优化太湖地区蚕桑文化旅游利用建议5
(一)太湖地区蚕桑文化旅游价值的利用现状5
1.总体利用形势良好5
2.利用受限5
3.文化内涵被“稀释”5
4.利用面窄,重复性开发较严重6
5.发展模式单一,精品少6
(二)优化发展建议6
1.开展资源普查,资源旅游化6
2.社区参与,自下而上地活化资源6
3.注重蚕桑文化的原生态性,建设生态博物馆7
4.产品精细化开发,赋予特色鲜明的主题7
5.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协同发展7
结语7
致谢7
参考文献7
图1文化旅游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影响机制5
图2 文化自然垄断性对旅游供需矛盾关系影响关系5
表1太湖地区蚕桑文化基本结构2
表2桐乡旧时养蚕习俗3
表3太湖地区蚕桑文化旅游景区和节庆活动开发现状统计6
太湖地区蚕桑文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旅游利用价值研究
引言
我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蚕桑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识。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将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了其中。太湖地区蚕桑文化在我国蚕桑文化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大规模侵华之前,太湖地区的蚕业生产技术就一直代表着中国蚕桑生产的最高水平,甚至在清中叶之前相当长时间内代表着世界的最高水平。[1]
蚕桑文化是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文化形态,然而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这种农耕文明的衰落。发展蚕桑文化旅游是传承和保护蚕桑文化的重要手段,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促进蚕桑文化价值被认同,文化人的传承价值被重视。对蚕桑文化资源旅游价值的充分挖掘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工作。
目前学界的研究更多是以工业发展和人类学的视角切入肯定其价值。李荣华、陈萍对蚕丝文化的功能归结为物质功利价值满足、心理和信仰的整合功能、近福远祸的现实改造功能、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标识功能、审美导向功能、传统精神的教化功能。[2]周文军那就蚕业文化体系对蚕桑、丝绸及其相关领域内部领域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消费主体的自我意识的规定及基本价值指向和内容,对维系其基本体制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3]学界以旅游视角对蚕桑文化旅游价值研究较少。
本文将全面分析蚕桑文化资源在体验、观赏、文化、美食、购物、生态等旅游利用价值,并分析了目前太湖地区蚕桑文化资源价值旅游利用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发展意见,以提高蚕桑文化旅游价值的利用,提高蚕桑文化旅游品质,最终实现蚕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取得最佳效益。
一、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内涵、结构和资源特点
太湖地区的蚕桑文化具有地域范围的空间文化意义,文化构成的原生态性是太湖地区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这里的原生态性理解为一个文化核心组成的关系一个地方族群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动态系统,同时保留了较多文化传统。[4]159蚕桑文化的生产活动、蚕俗、丝织文化蕴育了太湖地区文学、戏曲、民俗等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2]164太湖地区蚕桑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体系成熟,居民的衣食住行都融入了蚕桑文化涵义。
(一)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内涵
笔者对蚕桑文化的涵义界定为一切从事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活动中,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衍生的生产、信仰、习俗、民谣、诗歌、饮食等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蚕桑文化及其他相关概念研究中,针对蚕桑文化、蚕丝文化、蚕文化的范畴和关系,不同的学者观点不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把蚕桑文化和丝织文化区别开来,并以“蚕丝文化”、“蚕文化”区别其研究范畴。但目前就这个问题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将丝织文化纳入蚕桑文化的研究范畴,学者关注较少,针对蚕桑文化的研究范畴并没有严格和统一的划分。笔者认为,丝织文化是蚕桑生产物化的结果,将丝织文化纳入蚕桑文化的研究范围具有可行性。
(二)太湖地区蚕桑文化的基本结构
这里将蚕桑文化按照文化空间结构的核心层、基础层、表层来归纳:
表1太湖地区蚕桑文化基本结构
主类
亚类
文化单体
文化基础层:蚕桑丝织生产实践
生产工具
养蚕:蚕台、蚕架、鹅毛、腰子匾、蚕筷、蜈蚣蔟、伞形蔟折蔟、蚁种盒、棉叉杆、
丝织:手摇缫丝车、脚踏缫丝车、立缫机、纺织车
生产过程
接桑采叶;领蚕种孵籽出乌蚕眠上山采茧;缫丝拉经上轴织绸
建筑景观
蚕室、桑园、桑叶船、蚕花轿
文化核心层:蚕神信仰及祭祀——“耕读社会”的理想社会图景
农业节庆和娱神农俗
鞭春牛、请蚕神、照田茧、食螺丝挑青、谢蚕神、扫蚕花、赞蚕花、轧蚕花、迎蚕花盛会、谢蚕花、望蚕讯、请织女、请机神、花朝节、置蚕猫、祀田蚕、“蚕月”禁行
蚕神信仰
蚕花娘娘、六神牌、蚕猫、蚕花五圣、蚕神马头娘、马鸣王菩萨、龙蚕传说与民间故事
人生礼仪
婚礼:拔蚕花、撒蚕花铜钿、讨蚕花蜡烛、接蚕花盆、经蚕肚肠、嫁妆
丧葬礼:扯蚕花挨子、盘蚕花
文化表层:生活及文艺表现形式
饮食
茧圆子、宝塔型糯米丝粉、蚕饭、待残花汤、
吃蚕花混沌、吃藕盼丝长、吃增智糯米饭、桑葚、蚕蛹、螺蛳、蚕讯粽、蚕花包子
口语
语言禁忌、习用赞语、蚕歌曲、俗语、传说
服饰
棉绸、蚕花、蚕娘髻、花围裙、绣花鞋、荷包、口围、绫、绸、纱、缎、绒、锦
建筑
新屋上梁“接蚕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