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的现状及优化
自本世纪起开始提出“高校旅游”这一概念后,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国内外专家都开始在这领域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和探索,为发展高校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随着教育发展的不断进步,“教育园”的出现又让高校旅游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如何合理的对教育园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并达成旅游者的求知、审美需要,也成为了我国学界和旅游开发商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苏州国际教育园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希望能对苏州国际教育园乃至更多教育园的旅游资源优化有所裨益。
目 录
引言 1
一、开发苏州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的意义 1
(一)使得苏州旅游资源多样化 1
(二)扩大苏州国际教育园的知名度 1
二、苏州国际教育园内现有资源的现状 1
(一)传统文化资源 1
1.历史名人 2
2.古迹遗址 2
(二)现代文化资源 3
1.师陶园 3
2.吴文化园 4
3.苏扇制作和传习中心 4
三、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成功范例——武汉大学 5
(一)武汉大学校园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5
(二)武汉大学校园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5
四、优化苏州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的建议 6
(一)保护与开发并重 6
(二)园区学校开展长期导游活动 6
(三)适当宣传提升园区知名度 6
(四)开发周边产品 7
总 结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引言
当今,教育旅游资源是基于院校旅游这一概念出现的。它产生的时间并不长,是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它包括了各种院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人文等,以各种教育院校为物质载体,以教育文化作为基本内涵,并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院校独有的旅游资源包括校园中的文化和人文资源,院校是教育旅游资源的来源,而对教育旅游资源的利用就是将游客和院校氛围进行结合,而对于教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关注对游客物质方面的获取,也要关注教育旅游资源对游客精神层面需求的达成。
苏州国际教育园被风景优美的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山森林公园分成了南北两个两个区域。整个国际教育园依山傍水而建,横跨上方山,旁依石湖风景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它和自然山水相融,主要建筑风格也与之相对应,使其成为了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可开发、可持续发展、综合型的山水大学城。不仅如此,苏州国际教育园还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此地出现过各种名人,古迹遗址保存完好,能让游客感受到教育园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与古代文化资源相对应的是,苏州国际教育园还有“现代三园”——师陶园、吴文化园和苏扇制作和传习中心,能让游客亲身感受到古今文化交融的魅力。因而,苏州国际教育园具有着较高的旅游开发和优化价值。
一、开发苏州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使得苏州旅游资源多样化
苏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在江苏省旅游局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苏州市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及比重”为1:269,这一数值远超国家1:118平均水平。但在这样丰富的旅游资源背景下,却存在着人文旅游资源居多、自然旅游资源较少的不平衡局面,而且更重要的是,苏州目前尚无两种旅游资源结合的先例。苏州国际教育园毗邻的上方山和石湖风景区的都是苏州为数不多的自然旅游资源之一,苏州国际教育园可谓占据了相当的地理优势。如果能将这些自然旅游资源和教育园这一不同于一般人文旅游资源的教育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定能为游客带来不同于苏州其他景点旅游的感受,从而对提升苏州本地的文化旅游竞争力,成为苏州旅游资源结合尝试的“领头羊”,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丰富苏州旅游资源种类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扩大苏州国际教育园的知名度
作为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是苏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旅游则对名城苏州的加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苏州国际教育园可通过本园中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结合独特的优越地理位置,籍由园区内高校参与、营建起浓厚的旅游氛围,开发出文化旅游和自然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品,有助于提升自身知名度,提升园区的文化层次,逐步将教育园打造的更有特点、有品位、有活力的旅游目的地。
二、苏州国际教育园内现有资源的现状
(一)传统文化资源
所谓文化资源,就是在知识层面上凝聚人类智慧与文明的共性资源,而文化旅游资源,则指的是文化资源中能吸引旅游者并使其获得物质和精神满足,并为旅游业带来各种效益的一类。要对苏州国际教育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化,就需要对其文化旅游资源加以理清,以更好的进行利用和优化。
1.历史名人
苏州国际教育园附近留下可开发的历史名人中较为著名的主要有三位:顾野王、范成大和沈寿。这三位名人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且所遗留下的景点均距离国际教育园不远。顾野王这位南朝的文字家和史学家,在苏州国际教育园前的石湖的下周村留下了墓,虽然村子已经搬迁它处,但墓地并未受到影响,占地约为50㎡,仍存2m高封土,直径约10米左右。因其附近有五块大石,也被称之为“落星坟”,并有一块刻有钱大昕(清代)题字石碑。五块大石在当地流传着一些传奇故事,同时也是顾野王墓的标志。如果将其搜集并呈现出来,或会成为顾野王墓的一大可开发点。范成大这位南宋作家著有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在石湖畔留下的旅游资源有石湖渔庄和范成大祠,均在石湖附近。除去这两处景点,范成大由于在苏州生活时间颇长的缘故,也留下了很多其他的小景点。但目前这些景点并没有被利用起来,且范成大祠也存在管理不当、游客接待能力差、对游客吸引力不高的问题。沈寿是清光绪年间著名的刺绣能手,距国际教育园十公里处有沈寿纪念馆。在开发方面,沈寿纪念馆最近几年仅依靠收取少量门票费用支撑,且收入资金多用于修葺和维持纪念馆正常运转,与周围的景点没有成体系,旅游开发程度不高。
目前教育园并未完全获得这三个景点的开发权力,景点由于修缮不足的原因,保存情况也不容乐观。除了修缮问题,国际教育园对其历史知名度的利用与宣传也不够充足,游客来到教育园,甚至并不知晓这些景点,这使得教育园可供参观的景点较少,游客容易厌倦。而这三个景点接待能力较强,所以开发的侧重应放在修葺和景点内部开发上。
2.古迹遗址
由于石湖和上方山风景秀丽的原因,苏州国际教育园附近实际上有不少古迹,但由于历史原因、年久失修问题,大多数古迹都已经残损,不堪作为旅游资源,也有少部分遗迹由于与教育园相距过远、看点较少的原因无法与苏州国际教育园形成旅游集群。目前苏州国际教育园附近留下可开发的古迹遗址中仍具备开发价值的主要有三处:吴王拜郊台、楞枷塔和申墓。吴王拜郊台是古代吴国祭祀地点,形貌和用途与北京天坛相类,但其底座为圆形。被均分成12份,并各有生肖作为分区表示。上层为方台,意味“天圆地方”。整个台体高约13米,分四层,登台眺望视野宽阔。在开发上,拜郊台是古迹保存较好的一处,经过几次修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景点,但其目前没有与附近的景点融为一体,导致游客不愿为单一景点花太多旅游时间而前往游览。楞伽塔位于上方山顶端,为隋朝初兴建,吴郡太守在宋朝重新修葺,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明朝又将其依样重建,今天的楞枷塔就是明朝重修过的。此塔为砖石结构,塔身尚存多处古代铭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塔高23米,共有7层,是苏州的第二名塔。楞伽塔在苏州较为有名,但保护情况堪忧,过大的人流量已经使其周边建筑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坏,而负责维护的单位因修补不及,只得采取“破坏性修葺”,对楞伽塔的结构造成一定影响。申墓是明万历年间状元申时行之墓,坐落于吴山东麓,也叫申家坡。此墓占地规模近百亩,有众多墓表、牌坊和雕刻,但惜毁于“破四旧”。现仍存墓穴、神道碑、享堂和七座巨碑,是苏州陵墓中最大最完整的古墓。
目 录
引言 1
一、开发苏州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的意义 1
(一)使得苏州旅游资源多样化 1
(二)扩大苏州国际教育园的知名度 1
二、苏州国际教育园内现有资源的现状 1
(一)传统文化资源 1
1.历史名人 2
2.古迹遗址 2
(二)现代文化资源 3
1.师陶园 3
2.吴文化园 4
3.苏扇制作和传习中心 4
三、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成功范例——武汉大学 5
(一)武汉大学校园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5
(二)武汉大学校园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5
四、优化苏州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的建议 6
(一)保护与开发并重 6
(二)园区学校开展长期导游活动 6
(三)适当宣传提升园区知名度 6
(四)开发周边产品 7
总 结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引言
当今,教育旅游资源是基于院校旅游这一概念出现的。它产生的时间并不长,是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它包括了各种院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人文等,以各种教育院校为物质载体,以教育文化作为基本内涵,并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院校独有的旅游资源包括校园中的文化和人文资源,院校是教育旅游资源的来源,而对教育旅游资源的利用就是将游客和院校氛围进行结合,而对于教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关注对游客物质方面的获取,也要关注教育旅游资源对游客精神层面需求的达成。
苏州国际教育园被风景优美的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山森林公园分成了南北两个两个区域。整个国际教育园依山傍水而建,横跨上方山,旁依石湖风景区,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它和自然山水相融,主要建筑风格也与之相对应,使其成为了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可开发、可持续发展、综合型的山水大学城。不仅如此,苏州国际教育园还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此地出现过各种名人,古迹遗址保存完好,能让游客感受到教育园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与古代文化资源相对应的是,苏州国际教育园还有“现代三园”——师陶园、吴文化园和苏扇制作和传习中心,能让游客亲身感受到古今文化交融的魅力。因而,苏州国际教育园具有着较高的旅游开发和优化价值。
一、开发苏州国际教育园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使得苏州旅游资源多样化
苏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在江苏省旅游局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苏州市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及比重”为1:269,这一数值远超国家1:118平均水平。但在这样丰富的旅游资源背景下,却存在着人文旅游资源居多、自然旅游资源较少的不平衡局面,而且更重要的是,苏州目前尚无两种旅游资源结合的先例。苏州国际教育园毗邻的上方山和石湖风景区的都是苏州为数不多的自然旅游资源之一,苏州国际教育园可谓占据了相当的地理优势。如果能将这些自然旅游资源和教育园这一不同于一般人文旅游资源的教育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定能为游客带来不同于苏州其他景点旅游的感受,从而对提升苏州本地的文化旅游竞争力,成为苏州旅游资源结合尝试的“领头羊”,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丰富苏州旅游资源种类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扩大苏州国际教育园的知名度
作为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是苏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旅游则对名城苏州的加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苏州国际教育园可通过本园中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结合独特的优越地理位置,籍由园区内高校参与、营建起浓厚的旅游氛围,开发出文化旅游和自然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品,有助于提升自身知名度,提升园区的文化层次,逐步将教育园打造的更有特点、有品位、有活力的旅游目的地。
二、苏州国际教育园内现有资源的现状
(一)传统文化资源
所谓文化资源,就是在知识层面上凝聚人类智慧与文明的共性资源,而文化旅游资源,则指的是文化资源中能吸引旅游者并使其获得物质和精神满足,并为旅游业带来各种效益的一类。要对苏州国际教育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优化,就需要对其文化旅游资源加以理清,以更好的进行利用和优化。
1.历史名人
苏州国际教育园附近留下可开发的历史名人中较为著名的主要有三位:顾野王、范成大和沈寿。这三位名人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且所遗留下的景点均距离国际教育园不远。顾野王这位南朝的文字家和史学家,在苏州国际教育园前的石湖的下周村留下了墓,虽然村子已经搬迁它处,但墓地并未受到影响,占地约为50㎡,仍存2m高封土,直径约10米左右。因其附近有五块大石,也被称之为“落星坟”,并有一块刻有钱大昕(清代)题字石碑。五块大石在当地流传着一些传奇故事,同时也是顾野王墓的标志。如果将其搜集并呈现出来,或会成为顾野王墓的一大可开发点。范成大这位南宋作家著有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在石湖畔留下的旅游资源有石湖渔庄和范成大祠,均在石湖附近。除去这两处景点,范成大由于在苏州生活时间颇长的缘故,也留下了很多其他的小景点。但目前这些景点并没有被利用起来,且范成大祠也存在管理不当、游客接待能力差、对游客吸引力不高的问题。沈寿是清光绪年间著名的刺绣能手,距国际教育园十公里处有沈寿纪念馆。在开发方面,沈寿纪念馆最近几年仅依靠收取少量门票费用支撑,且收入资金多用于修葺和维持纪念馆正常运转,与周围的景点没有成体系,旅游开发程度不高。
目前教育园并未完全获得这三个景点的开发权力,景点由于修缮不足的原因,保存情况也不容乐观。除了修缮问题,国际教育园对其历史知名度的利用与宣传也不够充足,游客来到教育园,甚至并不知晓这些景点,这使得教育园可供参观的景点较少,游客容易厌倦。而这三个景点接待能力较强,所以开发的侧重应放在修葺和景点内部开发上。
2.古迹遗址
由于石湖和上方山风景秀丽的原因,苏州国际教育园附近实际上有不少古迹,但由于历史原因、年久失修问题,大多数古迹都已经残损,不堪作为旅游资源,也有少部分遗迹由于与教育园相距过远、看点较少的原因无法与苏州国际教育园形成旅游集群。目前苏州国际教育园附近留下可开发的古迹遗址中仍具备开发价值的主要有三处:吴王拜郊台、楞枷塔和申墓。吴王拜郊台是古代吴国祭祀地点,形貌和用途与北京天坛相类,但其底座为圆形。被均分成12份,并各有生肖作为分区表示。上层为方台,意味“天圆地方”。整个台体高约13米,分四层,登台眺望视野宽阔。在开发上,拜郊台是古迹保存较好的一处,经过几次修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景点,但其目前没有与附近的景点融为一体,导致游客不愿为单一景点花太多旅游时间而前往游览。楞伽塔位于上方山顶端,为隋朝初兴建,吴郡太守在宋朝重新修葺,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明朝又将其依样重建,今天的楞枷塔就是明朝重修过的。此塔为砖石结构,塔身尚存多处古代铭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塔高23米,共有7层,是苏州的第二名塔。楞伽塔在苏州较为有名,但保护情况堪忧,过大的人流量已经使其周边建筑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坏,而负责维护的单位因修补不及,只得采取“破坏性修葺”,对楞伽塔的结构造成一定影响。申墓是明万历年间状元申时行之墓,坐落于吴山东麓,也叫申家坡。此墓占地规模近百亩,有众多墓表、牌坊和雕刻,但惜毁于“破四旧”。现仍存墓穴、神道碑、享堂和七座巨碑,是苏州陵墓中最大最完整的古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