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其应对措施(附件)【字数:12328】
网络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真正的将我们巨大的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与人的距离缩短到触手可及。网络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科技,社会的发展。通过小小的电脑或者手机,就能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新闻。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由于它的多元化,覆盖人数之广,因此滋生了一些问题,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比如极易令人上瘾的网络游戏,阻碍了一些自制力差的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发达的网络购物以及外卖系统等等使得现在的人人慢慢变得懒惰,网络暴力影响力人们的上网体验和网络环境,甚至有时会干扰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本文就主要针对网络暴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它的成因和我们的应对措施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交代了研究,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本论题的目的,辅以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详细说明。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目前网络暴力的类型和性质等,并通过我们生活中所熟知的一些实例加以阐述。第三章通过不同的方面分析了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第四章主要说明了网络暴力所带来的危害。第五章则论述了面对网络暴力时的应对措施和预防措施。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5
1.1 研究背景 5
1.2 研究目的 6
1.3 文献综述 6
1.3.1.网络暴力成因的探究 6
1.3.2.网络暴力的危害 6
1.3.3.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 7
1.4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网络暴力行为的种类 8
2.1 语言类网络暴力 9
2.2人肉搜索 9
2.3谣言 10
第三章 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 11
3.1 个人权益更易被侵犯 11
3.1.1对名誉权的侵犯 11
3.1.2对于隐私权的侵犯 12
3.2 有碍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和传播 13
3.3 干预法律判决 13
第四章 网络暴力成因 14
4.1 匿名性 14
4.1.1 网民在现实和网络中判若两人 14
4.1.2 过度自由化 15
4.2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15
4.3 从众心理 15
第五章 应对网络暴力的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施 16
5.1 规范群体的行为 17
5.2 加强立法 17
5.3 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的建设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人类社会高速发展,新媒体,网络等各种传播的媒介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夸张的说,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就像硬币也有两面一样,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暴力就是其中的一种。
2016年9月16日,中国内地男演员乔任梁因抑郁症在上海的家中不幸去世,我们都知道,患有抑郁症的人一般都是生活或者工作上有巨大的压力,而乔任梁的压力便是来自于网络上的各种对于他的负面评论。2015年天津大爆炸的时候,乔任梁微博发了四个字:“飞蛾扑火”,他是想表达对英雄们的崇敬之情,但却被网友们批判为情商低,没文化。2016年在参加某娱乐节目时,与一位女嘉宾搭档,但随后却被频繁捆绑炒作,乔任梁为此提出了一些质疑以及抱怨,但依然被不依不饶的网友职责。我们无法了解乔任梁的去世或者他的抑郁症与这些网络暴力有着多少的联系。但无疑加重了他的病情或者推动了他的自杀。
网络暴力不仅仅只是发生在公众人物之间,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经常的遭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与意见不合的人在网络上吵的不可开交,不惜使用肮脏污秽的词语,更有甚者动用“人肉搜索”,严重的影响了日常生活与上网体验,基于此背景下,对网络暴力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就显得很有必要。
1.2 研究目的
近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他网络产品的繁荣,使得人们忽视了网络暴力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本文对网络暴力的具体成因做出研究,并分析对策,一方面能够让网民自身规范行为,从自身减少网络暴力的传播,一方面能为净化网络环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出建议,从而更好的应对网络暴力。
1.3 文献综述
1.3.1.网络暴力成因的探究
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刘艳(2013)认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是目前网络上缺少与此相关的法律和道德约束,第二是网民的低龄化所带来的网民素质程度偏低,第三是网络上网民的匿名性,由此网络成了网民情绪的宣泄地。
王文妍(2015)认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网民大部分普遍的年轻化和网络的本身独特性,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越来越成为我们每个人都了解并且使用的东西,越来越普及到了普通家庭中,因此形形色色的人纷纷加入到了网络中,加之缺少相应的责任意识,使得部分网民觉得无需对自己的言论而承担相应的责任,更不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危害。
刘通(2016)则认为网络暴力的产生主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来探究,从社会上来说,网络暴力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即便部分网络犯罪行为或者散布谣言等在法律上是违法行为,但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督,并不能限制这种行为,从个体来说,就是个人素质,教育程度的差别,往往低素质的人群就是发起,参与网络暴力的主要群体。
1.3.2.网络暴力的危害
王文妍(2015)认为网络暴力的危害主要分为一下三种,一、个体权益上的侵犯,二、司法权威性的动摇,三、公众道德观的扭曲。
网络暴力的危害最直观的体现就体现在了对于个人权益上的侵犯,有些甚至都对个人生活上的安全造成了威胁,牵扯到道德问题的网络暴力事件,往往会掀起足以威胁到法律判决的舆论攻势,在巨大的舆论压迫面前,司法难免会做出一些迎合舆论的判决,长此以往就动摇了司法的权威性,除此以外,还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价值观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1.3.3.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
在应对措施方面,刘艳(2013)同样在《网络暴力问题的危害,成因及预防》中做出了回答,她说道:网民自身要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并且要培养网络社会同情心,自发的去结成正能量团体,以此来影响网络上个体的行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要构建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周宁宁(2010)认为应对网络暴力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做好网络舆论的疏导,二、要构建好规范化的网络体系,三、重视网民的素质教育,四、倡导个人网络自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5
1.1 研究背景 5
1.2 研究目的 6
1.3 文献综述 6
1.3.1.网络暴力成因的探究 6
1.3.2.网络暴力的危害 6
1.3.3.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 7
1.4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网络暴力行为的种类 8
2.1 语言类网络暴力 9
2.2人肉搜索 9
2.3谣言 10
第三章 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 11
3.1 个人权益更易被侵犯 11
3.1.1对名誉权的侵犯 11
3.1.2对于隐私权的侵犯 12
3.2 有碍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和传播 13
3.3 干预法律判决 13
第四章 网络暴力成因 14
4.1 匿名性 14
4.1.1 网民在现实和网络中判若两人 14
4.1.2 过度自由化 15
4.2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15
4.3 从众心理 15
第五章 应对网络暴力的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施 16
5.1 规范群体的行为 17
5.2 加强立法 17
5.3 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的建设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人类社会高速发展,新媒体,网络等各种传播的媒介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夸张的说,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就像硬币也有两面一样,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暴力就是其中的一种。
2016年9月16日,中国内地男演员乔任梁因抑郁症在上海的家中不幸去世,我们都知道,患有抑郁症的人一般都是生活或者工作上有巨大的压力,而乔任梁的压力便是来自于网络上的各种对于他的负面评论。2015年天津大爆炸的时候,乔任梁微博发了四个字:“飞蛾扑火”,他是想表达对英雄们的崇敬之情,但却被网友们批判为情商低,没文化。2016年在参加某娱乐节目时,与一位女嘉宾搭档,但随后却被频繁捆绑炒作,乔任梁为此提出了一些质疑以及抱怨,但依然被不依不饶的网友职责。我们无法了解乔任梁的去世或者他的抑郁症与这些网络暴力有着多少的联系。但无疑加重了他的病情或者推动了他的自杀。
网络暴力不仅仅只是发生在公众人物之间,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经常的遭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与意见不合的人在网络上吵的不可开交,不惜使用肮脏污秽的词语,更有甚者动用“人肉搜索”,严重的影响了日常生活与上网体验,基于此背景下,对网络暴力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就显得很有必要。
1.2 研究目的
近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其他网络产品的繁荣,使得人们忽视了网络暴力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本文对网络暴力的具体成因做出研究,并分析对策,一方面能够让网民自身规范行为,从自身减少网络暴力的传播,一方面能为净化网络环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提出建议,从而更好的应对网络暴力。
1.3 文献综述
1.3.1.网络暴力成因的探究
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刘艳(2013)认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是目前网络上缺少与此相关的法律和道德约束,第二是网民的低龄化所带来的网民素质程度偏低,第三是网络上网民的匿名性,由此网络成了网民情绪的宣泄地。
王文妍(2015)认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网民大部分普遍的年轻化和网络的本身独特性,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越来越成为我们每个人都了解并且使用的东西,越来越普及到了普通家庭中,因此形形色色的人纷纷加入到了网络中,加之缺少相应的责任意识,使得部分网民觉得无需对自己的言论而承担相应的责任,更不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危害。
刘通(2016)则认为网络暴力的产生主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来探究,从社会上来说,网络暴力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即便部分网络犯罪行为或者散布谣言等在法律上是违法行为,但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督,并不能限制这种行为,从个体来说,就是个人素质,教育程度的差别,往往低素质的人群就是发起,参与网络暴力的主要群体。
1.3.2.网络暴力的危害
王文妍(2015)认为网络暴力的危害主要分为一下三种,一、个体权益上的侵犯,二、司法权威性的动摇,三、公众道德观的扭曲。
网络暴力的危害最直观的体现就体现在了对于个人权益上的侵犯,有些甚至都对个人生活上的安全造成了威胁,牵扯到道德问题的网络暴力事件,往往会掀起足以威胁到法律判决的舆论攻势,在巨大的舆论压迫面前,司法难免会做出一些迎合舆论的判决,长此以往就动摇了司法的权威性,除此以外,还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价值观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1.3.3.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
在应对措施方面,刘艳(2013)同样在《网络暴力问题的危害,成因及预防》中做出了回答,她说道:网民自身要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并且要培养网络社会同情心,自发的去结成正能量团体,以此来影响网络上个体的行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要构建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周宁宁(2010)认为应对网络暴力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做好网络舆论的疏导,二、要构建好规范化的网络体系,三、重视网民的素质教育,四、倡导个人网络自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