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感知的高淳国际慢城游客心理容量研究

摘要: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旅游景区的超载现象,造成游客旅游质量下降。当然也引起了学者对于旅游容量的重视,而旅游心理容量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高淳国际慢城为研究对象,把拥挤感知作为旅游心理容量的衡量标准,具体分析影响旅游心理容量的因素,并基于拥挤规范评估高淳国际慢城的瞬时心理容量。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动机、相遇者特性与拥挤感知具有相关关系;此外受访者一天中最多可接受的游客总人数为301—500人,最多可接受的团队个数为3—5个,最多可接受的车辆总数为81—100辆。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相关概念2
(一)相关概念探讨2
1. 旅游心理容量2
2.拥挤感知2
(1)拥挤2
(2)拥挤感知2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3
(一)高淳国际慢城概况3
(二)心理容量测定方法3
(三)问卷调查3
1.问卷设计 3
2.调查实施情况 3
3.分析方法 4
三、数据分析4
(一)基本资料分析4
1.被调查者基本属性4
2.环境体验评价4
3.相遇者特性5
4.拥挤感知6
(二)拥挤感知影响因素分析7
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7
2. Pearson相关分析8
(三)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心理容量评估8
1.游客总数的可接受度8
2.团队总数的可接受度8
3.车辆总数的可接受度9
四、结论与展望10
(一)结论与讨论10
(二)不足与展望10
致谢10参考文献11
附录 毕业问卷设计1
表1 感知到的游客总数统计表5
表2 感知到的团队总数统计表5
表3 感知到的车辆总数统计表6
表4 其他游客活动影响分析表6
表5 拥挤感知程度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表6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7
表7 相关分析结果表8
图1 拥挤感知—游客总数可能反应曲线图8图2 拥挤感知—团队总数可能反应曲线图9图3 拥挤感知—车辆总数可能反应曲线图9
基于拥挤感知的高淳国际慢城游客心理容量研究
引言
保护旅游资源和维持游客体验水平一直是旅游业发展的不懈追求,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选择便是限制旅游资源的使用。多数学者认为这种限制必须综合考虑旅游资源的实质容量和心理容量,即使拥有明确的认知,在研究方向上学者们还是会有意识地偏向于实质容量,这便造成了旅游心理容量在国内鲜有人问津,哪怕它是唯一一个从旅游者角度出发的衡量标准。同样它自身的难以评估性更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相比国内,国外对于旅游心理容量的研究相对成熟。早期集中在拥挤感知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环境和心理两方面考虑。而影响因素与拥挤感知的相关关系究竟如何,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和心理因素能更好地解释拥挤感知;[1]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除了上述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对拥挤感知产生影响。近年来则是将关注点放在旅游心理容量的评估标准上面,目前被多数学者接受的评估标准分别是满意度、可接受度、拥挤感知。不过由于满意度和可接受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评定标准的界定也具有随意性,由此得出的数据可能会存在缺乏真实性与科学性的情况,加之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大部分研究者开始把拥挤感知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14]。
旅游心理容量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直至近年来一些学者才开始认识到其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范玉翔指出当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容量超过标准时,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也会阻碍旅游业的发展。[2]之后旅游心理容量不受重视这一现象才得以缓解。但是旅游心理容量的难以测量性仍是横亘在研究道路上的障碍,主要体现在测量标准、指标和测算工具的难以选取。此外我国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不同的资源类型有着不同的旅游心理容量数值。即并没有一个“黄金法则”供学者对各类旅游资源的心理容量进行测算,需要根据景区特色,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估。其中周兴年[3]曾以满意度为指标评估武陵源黄石寨景区的游客心理容量,范玉翔[2]以个人空间值为指标建立旅游目的地心理容量模型。
在当今一切都讲究效率的“快”时代,乡村景区则以自身“慢”节奏的优势成为城市人的新宠。为了乡村类景区不会陷入 “拥堵滞留”的窘境,也为了它能永远成为旅游者休闲放松的乐土,我们需要保持旅游资源和游客体验的均衡发展。然而我国从2006年掀起乡村游热潮至今只有10年多的历史,对于此类景区旅游心理容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为了丰富旅游心理容量的研究类型,本文选取乡村游景区的代表——高淳国际慢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影响拥挤感知的具体因素,并基于拥挤规范对旅游心理容量进行评估,以提高旅游心理容量作为游客管理工具的可操作性,并促进同类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
一、相关概念
旅游心理容量概念是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最初以体验参数作为影响参数,指 不使旅游体验品质下降的旅游使用量,主要借助使用量对于游客的影响度来测量。现今国内大部分学者还是偏向于使用满意度作为衡量指标对旅游心理容量进行测定,然而得出的研究结果并不能成为游客密度与满意度相关的有力佐证;另外满意是一种内在的感受,无法进行准确描述,同时在计算过程中,满意度如何合理取值也引人深思。因此,旅游心理容量的衡量指标逐渐由满意度转向拥挤感知。
(一)相关概念探讨
1.旅游心理容量
国外学者对心理容量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旅游目的地为研究范围,将心理容量界定为不导致旅游目的地居民出现不可接受的负面情绪的最大可接受程度;一是以旅游景区为研究范围,其涵义为游客心理容量,指不致造成游客体验质量显著下降的最大可承受范围。而国内对旅游心理容量研究的范围及内容界定则非常明确,一般包括旅游者的心理容量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心理容量。[2,3]旅游心理容量多是侧重旅游体验品质和旅游使用量之间的关系,即在保持旅游品质不变前提下的旅游使用量。
2.拥挤感知
(1)拥挤
大多数环境心理学家对拥挤的概念达成了一致认识,认为拥挤是人们面对特定空间密度时,产生的负面的心理反应,也是一种主观上的心理评价。例如Stokols提出拥挤概念:“某种心理动机状态,设法通过扩大个人空间,或调整人际或个人因素,以降低因空间局限造成的不便,用以减少所感受到的限制和侵犯”。[4]国内学者马扬梅依据个人理解,认为拥挤是个体身处特定密度环境下,对周围人数所产生的主观评估。[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28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