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遗址景区保护与旅游开发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附件)【字数:5628】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主要分布于环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核心地带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和东部。之所以被统称为“良渚文明”,主要因其已具备初级的国家机制。其权力与信仰的核心,位于今天的良渚古城遗址。先民在这创造并传下来价值极高的历史文明。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良渚古城业已发展成遗址旅游热门胜地之一。与众多景区景点一样,良渚古城遗址同样面临着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两大共性难题。对此,杭州余杭良渚遗址管理委员协相关各方之力,有效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轮驱动”并取得了预期成效和广泛认同,对业内也有普遍的启迪与借鉴意义。针对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本文基于游客体验来深入分析旅游开发与管理中的共性问题,以期为其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些许对策参考。
目录
引 言 1
一、大遗址内涵及保护与开发原则 1
(一)大遗址内涵 1
(二)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原则 1
二、良渚古城遗址概要 1
三、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开发现状 2
(一)良渚古城遗址的管理保护体系 2
1.专门的遗址保护管理组织 2
2.专业的遗址监测管理系统 2
(二)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现状 2
1.遗址分类保护的现状 2
2.文物合力保护的现状 2
(三)遗址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 3
1.遗址分类展示的现状 3
2.文物主题展示的现状 3
3.主题旅游活动的现状 3
4.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 3
四、良渚古城遗址旅游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3
(一)遗址展示方面的问题 3
(二)周边配套设施等方面的问题 4
1.公共交通配套方面 4
2.良渚古城遗址周边餐饮 4
(三)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的问题 4
(四)游客结构方面的问题 4
五、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的对策思考 4
(一)推动增强现实技术与遗址主题展示的交融 4
(二)加大遗址周边配套设施力度 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公共交通配套方面 5
2.良渚古城周边餐饮方面 5
(三)合力开发特色化的良渚文创产品 5
(四)立足长三角城市群,优化客源结构 5
六、 结论 5
致 谢 6
参考文献 7
引 言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业已发展成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作为古代文明的载体,大遗址在文化认同和旅游振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正是因为承载着浓郁的文化蕴含和历史积淀,大遗址景区越发深受到游客青睐。但因为大遗址本身固有的脆弱性,也给开发和利用造成诸多制约。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构之间的有效平衡,自然就成了带有共性的难点。本文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分析其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采取的措施,基于游客体验为良渚遗址旅游开发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以期为其他遗址景区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一、大遗址内涵及保护与开发原则
(一)大遗址内涵
作为考古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大遗址是指不可移动的、具有一定规模并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分布的古代人类文明的遗存,因而拥有独特的文化、历史、科技、工业、农业等时代意义。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大遗址往往是具有重大考古学意义或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大型人类工程或生活遗址。
(二)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原则
依据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始终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总原则,在保障大遗址本体和文物整体安全的前提下,对大遗址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应用。
二、良渚古城遗址概要
良渚古城遗址(baike.so.com/doc/84505568770538.html),通常涵盖大型宫殿遗址、墓葬群遗址、祭坛遗址、大型水利系统遗迹、黄土夯实的巨大城垣等,这与森严的墓葬等级秩序、以玉器为依托的礼仪体系,集团式映射出良渚古国鲜明的王权特质。而以“神人兽面纹”为特征的神灵崇拜与祭坛遗址,则为良渚古国添上一抹神权的色彩。
良渚古城遗址的历史脉络
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4000年),先民就集结于良渚地区从事生活和生产;至崧泽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前3300年)渐渐从平原退居至南部丘陵地区。整体而论,良渚古城遗址在这2个新石器时期文化阶段的踪迹不多。及至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先民慢慢重回至平原,进而迎来了全盛时期,累计起特有的良渚文化。虽然良渚文化早在1959年获正式命名,但良渚古城直到2007年才被宣告发现,2019年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所收录。
(二)良渚古城遗址的区位优势
良渚古国的地理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北接天目山余脉,南临大雄山大观山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https://baike.so.com/doc/78926428166737.html),位于距杭州西北市区约10公里开外,瓶窑镇与良渚街道之间的一片约14.33平方公里的开阔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就处于此间。
三、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开发现状
早在2001年,良渚遗址就被列入全国大遗址保护一类一号项目。2019年申遗成功,良渚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这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良渚古城遗址的管理保护体系
1.专门的遗址保护管理组织
2001年杭州市政府设立良渚遗址管理区,所辖面积达242平方公里。随后应运而生了“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重点负责当地文物保护及遗址群保护开发。2016年余杭区新组建“良渚申遗和良渚文化国际总院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职责和职能,以进一步统筹协调和规划指导好城乡、规划、文保等“一盘棋”工作。
2.专业的遗址监测管理系统
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平台,专业地支撑起该遗址保护与开发的最新动态。基于专业的监测设备和持有检测云APP 技术团队及其共享的各项检测指标数据,该平台通过对降雨量、气温、土壤湿度等数据的比对分析,精准地达到预测遗址风险的成效。
(二)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现状
1.遗址分类保护的现状
古城遗址保护的总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对已发掘的遗址,均以“覆土回填”的方式进行严密的保护,以防受到空气湿度、温度变化等诸多外围影响。对部分重要遗址,周围的覆土厚度达80厘米,而且遗址周边的植被尽量选用浅根系的。对原先保存条件良好未遭到破坏的遗址,继续维持而不主动发掘。
目录
引 言 1
一、大遗址内涵及保护与开发原则 1
(一)大遗址内涵 1
(二)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原则 1
二、良渚古城遗址概要 1
三、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开发现状 2
(一)良渚古城遗址的管理保护体系 2
1.专门的遗址保护管理组织 2
2.专业的遗址监测管理系统 2
(二)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现状 2
1.遗址分类保护的现状 2
2.文物合力保护的现状 2
(三)遗址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 3
1.遗址分类展示的现状 3
2.文物主题展示的现状 3
3.主题旅游活动的现状 3
4.文创产品开发的现状 3
四、良渚古城遗址旅游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3
(一)遗址展示方面的问题 3
(二)周边配套设施等方面的问题 4
1.公共交通配套方面 4
2.良渚古城遗址周边餐饮 4
(三)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的问题 4
(四)游客结构方面的问题 4
五、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旅游开发的对策思考 4
(一)推动增强现实技术与遗址主题展示的交融 4
(二)加大遗址周边配套设施力度 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公共交通配套方面 5
2.良渚古城周边餐饮方面 5
(三)合力开发特色化的良渚文创产品 5
(四)立足长三角城市群,优化客源结构 5
六、 结论 5
致 谢 6
参考文献 7
引 言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业已发展成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作为古代文明的载体,大遗址在文化认同和旅游振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正是因为承载着浓郁的文化蕴含和历史积淀,大遗址景区越发深受到游客青睐。但因为大遗址本身固有的脆弱性,也给开发和利用造成诸多制约。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构之间的有效平衡,自然就成了带有共性的难点。本文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例,分析其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采取的措施,基于游客体验为良渚遗址旅游开发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以期为其他遗址景区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一、大遗址内涵及保护与开发原则
(一)大遗址内涵
作为考古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大遗址是指不可移动的、具有一定规模并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分布的古代人类文明的遗存,因而拥有独特的文化、历史、科技、工业、农业等时代意义。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大遗址往往是具有重大考古学意义或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大型人类工程或生活遗址。
(二)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原则
依据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始终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总原则,在保障大遗址本体和文物整体安全的前提下,对大遗址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应用。
二、良渚古城遗址概要
良渚古城遗址(baike.so.com/doc/84505568770538.html),通常涵盖大型宫殿遗址、墓葬群遗址、祭坛遗址、大型水利系统遗迹、黄土夯实的巨大城垣等,这与森严的墓葬等级秩序、以玉器为依托的礼仪体系,集团式映射出良渚古国鲜明的王权特质。而以“神人兽面纹”为特征的神灵崇拜与祭坛遗址,则为良渚古国添上一抹神权的色彩。
良渚古城遗址的历史脉络
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前4000年),先民就集结于良渚地区从事生活和生产;至崧泽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前3300年)渐渐从平原退居至南部丘陵地区。整体而论,良渚古城遗址在这2个新石器时期文化阶段的踪迹不多。及至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先民慢慢重回至平原,进而迎来了全盛时期,累计起特有的良渚文化。虽然良渚文化早在1959年获正式命名,但良渚古城直到2007年才被宣告发现,2019年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所收录。
(二)良渚古城遗址的区位优势
良渚古国的地理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北接天目山余脉,南临大雄山大观山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良渚古城遗址公园(https://baike.so.com/doc/78926428166737.html),位于距杭州西北市区约10公里开外,瓶窑镇与良渚街道之间的一片约14.33平方公里的开阔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就处于此间。
三、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与开发现状
早在2001年,良渚遗址就被列入全国大遗址保护一类一号项目。2019年申遗成功,良渚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这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良渚古城遗址的管理保护体系
1.专门的遗址保护管理组织
2001年杭州市政府设立良渚遗址管理区,所辖面积达242平方公里。随后应运而生了“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重点负责当地文物保护及遗址群保护开发。2016年余杭区新组建“良渚申遗和良渚文化国际总院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职责和职能,以进一步统筹协调和规划指导好城乡、规划、文保等“一盘棋”工作。
2.专业的遗址监测管理系统
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平台,专业地支撑起该遗址保护与开发的最新动态。基于专业的监测设备和持有检测云APP 技术团队及其共享的各项检测指标数据,该平台通过对降雨量、气温、土壤湿度等数据的比对分析,精准地达到预测遗址风险的成效。
(二)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现状
1.遗址分类保护的现状
古城遗址保护的总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对已发掘的遗址,均以“覆土回填”的方式进行严密的保护,以防受到空气湿度、温度变化等诸多外围影响。对部分重要遗址,周围的覆土厚度达80厘米,而且遗址周边的植被尽量选用浅根系的。对原先保存条件良好未遭到破坏的遗址,继续维持而不主动发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