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保护和传承在近十年来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常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对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从普查申报、政府补贴、学校教育和旅游开发四个方面入手,并发现在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如传承后继乏人,原生态环境改变,旅游开发中的不和谐以及保护资金存在缺口,最后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目录
1.绪论 6
1.1选题的背景 6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6
1.3 研究的内容 7
1.4 研究方法 7
1.5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7
1.5.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7
1.5.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8
2.相关理论概述 9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9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 9
2.2.1按级别分 9
2.2.2按表现形式分 9
2.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0
2.3.1无形性 10
2.3.2传承性 10
2.3.3可塑性 10
2.3.4地域性 10
3.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12
3.1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2
3.2 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模式 13
3.2.1普查、申报模式 13
3.2.2政府补贴的模式 14
3.2.3教育传承模式 15
3.2.4旅游传承模式 15
3.3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 16
3.3.1传承保护后继乏人 16
3.3.2原生土壤改变 16
3.3.3旅游开发中出现不和谐 17
3.3.4保护资金依然存在缺口,资金来源单一 17
4.创新常熟非遗保护传承模式的对策建议 19
4.1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19
4.2注重非遗“活态”保护,重视其原有生存环境的保护 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3合理进行旅游开发 20
4.4加大经费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20
5.结论与展望 22
参考文献 23
1.绪论
1.1选题的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积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民族独有的个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并且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从远古至今,先辈们留给了我们无数非遗瑰宝。
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网络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空前的冲击。许多舶来之物被很多年轻人视为时尚和潮流,比如年轻人常常把西方的情人节过得比我国本土的七夕隆重,久而久之,人们的价值观就会改变。面对这样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正在慢慢消失,这使得那些依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得更快,许多技艺、习俗都濒临灭绝,有些地方为了经济利益,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通过文字记载或固化传承,但是最多的还是依赖于口耳相传,所以,其一旦被破坏,可能就没办法再现了。
200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国的昆曲排在第一位,2003年,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成为我国第二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由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引起全国各地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也从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名词逐步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2006年、2009年、2011年我国分别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地掀起了申遗热。2011年我国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从此非遗的保护有了法律的后盾。
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璀璨的同时也拥有了众多非遗瑰宝,数量在苏州各区县处于第一位。然而,与其它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常熟的非遗也存在着被人淡忘或消亡的危险。近年来,常熟在非遗保护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总体而言,保护工作依然处于基础阶段,如何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模式,使之“活态”传承,依然任重而道远。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国对于非遗保护理论的研究起步较之国外是比较晚的,但对它的关注度却在不断提高,政府、民间团体、学者及群众,都积极参与到其探索和研究当中,产生了许多学术成果和论文,但是综合看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县级地域个案研究却非常少。因此本选题以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本立足点,力求深入地对当前非遗保护现状和传承模式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当前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研究常熟“非遗”传承模式,不但能够加深对常熟目前“非遗”传承现状的了解,进为当地能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非遗”提供一些建议,同时还能打响常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口号。
1.3 研究的内容
本文主要对常熟非遗保护传承模式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分析常熟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模式,了解其传承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对策,进而能更好地促进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非遗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相关理论概述,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
第三部分: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通过对常熟市非遗调查研究以及对相关人员的调查访问,总结了常熟市非遗保护的基本做法和成效,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
第四部分:创新常熟非遗保护传承模式的对策建议,论述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4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阅读有关书籍和互联网新闻,访问中国期刊网、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等,广泛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知识和理论进行梳理,形成本文的框架。并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和研究,了解当前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总结分析其不足,并提出一些创新建议对策。
第二,实地调查法。通过到常熟市文化局、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进行实地考察,并访问相关非遗传承人,了解和掌握目前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传承的基本状况。
1.5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5.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出台各种法律制度和规定当中。国外的研究观点主要包括,一是要进行专门的立法保护。二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无限期。三是专门的保护机构。四是公众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如要建立了倾听、采纳公众意见的制度。
目录
1.绪论 6
1.1选题的背景 6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6
1.3 研究的内容 7
1.4 研究方法 7
1.5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7
1.5.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7
1.5.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8
2.相关理论概述 9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9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 9
2.2.1按级别分 9
2.2.2按表现形式分 9
2.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10
2.3.1无形性 10
2.3.2传承性 10
2.3.3可塑性 10
2.3.4地域性 10
3.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12
3.1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2
3.2 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模式 13
3.2.1普查、申报模式 13
3.2.2政府补贴的模式 14
3.2.3教育传承模式 15
3.2.4旅游传承模式 15
3.3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 16
3.3.1传承保护后继乏人 16
3.3.2原生土壤改变 16
3.3.3旅游开发中出现不和谐 17
3.3.4保护资金依然存在缺口,资金来源单一 17
4.创新常熟非遗保护传承模式的对策建议 19
4.1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19
4.2注重非遗“活态”保护,重视其原有生存环境的保护 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4.3合理进行旅游开发 20
4.4加大经费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20
5.结论与展望 22
参考文献 23
1.绪论
1.1选题的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积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民族独有的个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并且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从远古至今,先辈们留给了我们无数非遗瑰宝。
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网络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空前的冲击。许多舶来之物被很多年轻人视为时尚和潮流,比如年轻人常常把西方的情人节过得比我国本土的七夕隆重,久而久之,人们的价值观就会改变。面对这样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的生存土壤和社会环境正在慢慢消失,这使得那些依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得更快,许多技艺、习俗都濒临灭绝,有些地方为了经济利益,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通过文字记载或固化传承,但是最多的还是依赖于口耳相传,所以,其一旦被破坏,可能就没办法再现了。
200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国的昆曲排在第一位,2003年,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成为我国第二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由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引起全国各地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也从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名词逐步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2006年、2009年、2011年我国分别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各地掀起了申遗热。2011年我国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从此非遗的保护有了法律的后盾。
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璀璨的同时也拥有了众多非遗瑰宝,数量在苏州各区县处于第一位。然而,与其它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常熟的非遗也存在着被人淡忘或消亡的危险。近年来,常熟在非遗保护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总体而言,保护工作依然处于基础阶段,如何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模式,使之“活态”传承,依然任重而道远。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我国对于非遗保护理论的研究起步较之国外是比较晚的,但对它的关注度却在不断提高,政府、民间团体、学者及群众,都积极参与到其探索和研究当中,产生了许多学术成果和论文,但是综合看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县级地域个案研究却非常少。因此本选题以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本立足点,力求深入地对当前非遗保护现状和传承模式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当前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研究常熟“非遗”传承模式,不但能够加深对常熟目前“非遗”传承现状的了解,进为当地能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非遗”提供一些建议,同时还能打响常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口号。
1.3 研究的内容
本文主要对常熟非遗保护传承模式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分析常熟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模式,了解其传承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对策,进而能更好地促进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非遗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相关理论概述,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
第三部分: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通过对常熟市非遗调查研究以及对相关人员的调查访问,总结了常熟市非遗保护的基本做法和成效,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
第四部分:创新常熟非遗保护传承模式的对策建议,论述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参考。
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4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阅读有关书籍和互联网新闻,访问中国期刊网、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等,广泛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知识和理论进行梳理,形成本文的框架。并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和研究,了解当前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总结分析其不足,并提出一些创新建议对策。
第二,实地调查法。通过到常熟市文化局、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进行实地考察,并访问相关非遗传承人,了解和掌握目前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传承的基本状况。
1.5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5.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出台各种法律制度和规定当中。国外的研究观点主要包括,一是要进行专门的立法保护。二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无限期。三是专门的保护机构。四是公众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如要建立了倾听、采纳公众意见的制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