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开发的文化真实性问题研究(附件)【字数:18289】
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文化真实性”问题意义重大并得到了学界的关注。然而,关于“文化真实性”的探索迄今为止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研究视角和平衡点。基于此,文章从民俗旅游开发的角度对“文化真实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深刻剖析“文化真实性”的内涵,分析民俗旅游开发与“文化真实性”开发存在的矛盾得出在民俗旅游开发中最为严重的“文化真实性”问题就是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对“文化真实性”认知不一致所导致的文化失真。最后,文章根据利益相关者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现状、地位、利益诉求等因素,为解决 “文化真实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文化真实性;民俗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
Keywords: cultur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authenticity; stakeholder目 录
0 引言 1
1 相关概念界定和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1
1.1 旅游活动中“文化真实性”概念 1
1.2 国外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2
1.3 国内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3
1.4 研究总结 3
2 民俗旅游中文化真实性的内涵与特征 4
2.1 民俗旅游中文化真实性的内涵 4
2.2 民俗旅游中文化真实性的特征 5
3 文化真实性对民俗旅游发展的意义 5
3.1 文化真实性有利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
3.2 文化真实性有利于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7
4 民俗旅游开发中“文化真实性”问题的产生及影响 7
4.1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文化失真原因 7
4.2 民俗旅游开发对文化真实性的影响 10
5 民俗旅游开发与文化真实性开发存在的矛盾 11
5.1 民俗旅游开发使民俗文化具有商业化的色彩 11
5.2 民俗旅游开发的类民俗与文化真实性 12
6 民俗旅游开发中维护文化真实性的措施 13
6.1 政府措施 13
6.2 旅游开发商 14
6.3 当地居民 15
6.4 旅游者 16
结论 17
致谢 18
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考文献 19
民俗旅游开发的“文化真实性”问题研究
0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增长率为7.8%;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强大动力,面临着发展的最好时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头戏。民俗旅游既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产生丰厚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文化真实性”问题。众所周知,“真实性”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相应有效的解决措施。特别是近些年来,“文化真实性”研究缺乏研究平衡点和统一视角,暴露出的民俗旅游中“文化失真”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民俗旅游的发展,作为旅游开发基础的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如果不冲破“文化真实性”困境,将不利于民俗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也会不利于利益相关者良性关系的建立,长远看将不利于民俗旅游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民俗文化内涵的缺失。因此直面“文化真实性”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已经成为民俗旅游开发中关键。
1 相关概念界定和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1.1 旅游活动中“文化真实性”概念
“真实性”一词起源与欧洲的中世纪,那时的研究者为了区别“旅游者”和“旅行者”,首次提出了“真实”一词。将“真实性”问题引入旅游研究领域的则是伯斯廷提出的视大众旅游为“伪事件”的“真实性”理论[1]。于是,旅游活动中“文化真实性”研究的序幕就此拉开。上个世纪80年代,研究者对真实性的研究方向和重心从客观真实转向主观真实,关注对象由物及人,并将“真实性”理论应用到旅游研究的其他方向,拓展性地提出了“文化真实性”的诸多问题,例如,“文化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关系等。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积累而逐步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随着学界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文化真实性”的理解逐渐加深,尽管至今没有清晰明确的概念,但其内涵基本一致。其认为“文化真实性”既关乎到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发展,又对当今的旅游业开发和保护来说意义重大,是一代人对一种文化的过去、内涵、精神等的认识,并且牵扯到政府、旅游开发商、当地居民等诸多利益相关者,是当下旅游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
1.2 国外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1961年,美国历史学家伯斯廷(Boorstin)首次提出“真实性”。后来美国社会学家麦坎内尔(Maccannell)的“舞台真实”概念震动学术界,在这30余年时间,国外形成了4种关于“真实性”的理解,分别是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2]。
1.2.1 客观主义真实性
以麦坎内尔(Maccannell)为代表的客观主义真实性的研究重心是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坚持从客观标准的角度看待真实性问题。他在其著作《旅游者:有闲阶层的新理论》中写到:人们关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真实性问题是因为现代社会到给人的疏离感和周围环境的不真实[3]。客观主义真实性认为, 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是固有的一个属性。换句话说,如果旅游客体呈现出来的形式是“舞台真实性”,即使旅游者获得了真实的旅游体验,那么也认为是不真实的。总而言之,客观主义认为“真实性”就是纯粹、天然,是绝对的、非商业化的。事实上,这种对真实性的评判标准是片面化的,会导致人们陷入关于真实性的“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中。
1.2.2 建构主义真实性
以科恩(Cohen)和布鲁尔(Bruner)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真实性是一种符号化的、象征化的真实性。当旅游者从旅游客体那里获得了真实体验时,往往并非他们想的那样,而是它们被当做了真实性的符号或象征。布鲁尔(Bruner)首次提出建构主义真实性的概念,他说道:传统的旅游体验真实性很难解释现代旅游体验的现象,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可以据旅游者的偏好、期待、文化水平等来设计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借此来达到真实性。科恩(Cohen)认为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含义是变化的、多元的,由相应的情景所决定,并且解释一些最初被认为不真实的事物经过一定时间的作用下会变成所谓的真实。这就是著名的“渐变真实性”理论[4]。
1.2.3 后现代主义真实性
以鲍德里亚(Baudrillard)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真实性与前两者都有不同,它完全模糊了真假的界定[5],认为在“仿真”的当下,应经没有“真实”和“本来”进行参照,留下是只有“符号的抽象”,在研究中更倾向个体的旅游体验。后现代主义主张的观点略微激进和开放,否认当下“真实性”的存在的同时又阐述旅游主体的真实性是不会受其影响的,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基础。
Keywords: cultur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authenticity; stakeholder目 录
0 引言 1
1 相关概念界定和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1
1.1 旅游活动中“文化真实性”概念 1
1.2 国外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2
1.3 国内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3
1.4 研究总结 3
2 民俗旅游中文化真实性的内涵与特征 4
2.1 民俗旅游中文化真实性的内涵 4
2.2 民俗旅游中文化真实性的特征 5
3 文化真实性对民俗旅游发展的意义 5
3.1 文化真实性有利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
3.2 文化真实性有利于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7
4 民俗旅游开发中“文化真实性”问题的产生及影响 7
4.1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文化失真原因 7
4.2 民俗旅游开发对文化真实性的影响 10
5 民俗旅游开发与文化真实性开发存在的矛盾 11
5.1 民俗旅游开发使民俗文化具有商业化的色彩 11
5.2 民俗旅游开发的类民俗与文化真实性 12
6 民俗旅游开发中维护文化真实性的措施 13
6.1 政府措施 13
6.2 旅游开发商 14
6.3 当地居民 15
6.4 旅游者 16
结论 17
致谢 18
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考文献 19
民俗旅游开发的“文化真实性”问题研究
0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增长率为7.8%;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强大动力,面临着发展的最好时期。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头戏。民俗旅游既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给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产生丰厚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文化真实性”问题。众所周知,“真实性”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相应有效的解决措施。特别是近些年来,“文化真实性”研究缺乏研究平衡点和统一视角,暴露出的民俗旅游中“文化失真”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民俗旅游的发展,作为旅游开发基础的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不小的困境,如果不冲破“文化真实性”困境,将不利于民俗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也会不利于利益相关者良性关系的建立,长远看将不利于民俗旅游的发展,甚至会导致民俗文化内涵的缺失。因此直面“文化真实性”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已经成为民俗旅游开发中关键。
1 相关概念界定和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1.1 旅游活动中“文化真实性”概念
“真实性”一词起源与欧洲的中世纪,那时的研究者为了区别“旅游者”和“旅行者”,首次提出了“真实”一词。将“真实性”问题引入旅游研究领域的则是伯斯廷提出的视大众旅游为“伪事件”的“真实性”理论[1]。于是,旅游活动中“文化真实性”研究的序幕就此拉开。上个世纪80年代,研究者对真实性的研究方向和重心从客观真实转向主观真实,关注对象由物及人,并将“真实性”理论应用到旅游研究的其他方向,拓展性地提出了“文化真实性”的诸多问题,例如,“文化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关系等。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积累而逐步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随着学界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文化真实性”的理解逐渐加深,尽管至今没有清晰明确的概念,但其内涵基本一致。其认为“文化真实性”既关乎到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发展,又对当今的旅游业开发和保护来说意义重大,是一代人对一种文化的过去、内涵、精神等的认识,并且牵扯到政府、旅游开发商、当地居民等诸多利益相关者,是当下旅游研究不可忽视的问题。
1.2 国外旅游真实性研究概况
1961年,美国历史学家伯斯廷(Boorstin)首次提出“真实性”。后来美国社会学家麦坎内尔(Maccannell)的“舞台真实”概念震动学术界,在这30余年时间,国外形成了4种关于“真实性”的理解,分别是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存在主义[2]。
1.2.1 客观主义真实性
以麦坎内尔(Maccannell)为代表的客观主义真实性的研究重心是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坚持从客观标准的角度看待真实性问题。他在其著作《旅游者:有闲阶层的新理论》中写到:人们关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真实性问题是因为现代社会到给人的疏离感和周围环境的不真实[3]。客观主义真实性认为, 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是固有的一个属性。换句话说,如果旅游客体呈现出来的形式是“舞台真实性”,即使旅游者获得了真实的旅游体验,那么也认为是不真实的。总而言之,客观主义认为“真实性”就是纯粹、天然,是绝对的、非商业化的。事实上,这种对真实性的评判标准是片面化的,会导致人们陷入关于真实性的“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中。
1.2.2 建构主义真实性
以科恩(Cohen)和布鲁尔(Bruner)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真实性是一种符号化的、象征化的真实性。当旅游者从旅游客体那里获得了真实体验时,往往并非他们想的那样,而是它们被当做了真实性的符号或象征。布鲁尔(Bruner)首次提出建构主义真实性的概念,他说道:传统的旅游体验真实性很难解释现代旅游体验的现象,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可以据旅游者的偏好、期待、文化水平等来设计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借此来达到真实性。科恩(Cohen)认为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含义是变化的、多元的,由相应的情景所决定,并且解释一些最初被认为不真实的事物经过一定时间的作用下会变成所谓的真实。这就是著名的“渐变真实性”理论[4]。
1.2.3 后现代主义真实性
以鲍德里亚(Baudrillard)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真实性与前两者都有不同,它完全模糊了真假的界定[5],认为在“仿真”的当下,应经没有“真实”和“本来”进行参照,留下是只有“符号的抽象”,在研究中更倾向个体的旅游体验。后现代主义主张的观点略微激进和开放,否认当下“真实性”的存在的同时又阐述旅游主体的真实性是不会受其影响的,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