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环保行为的研究以栖霞风景区为例(附件)【字数:11420】
摘 要社会发展带来的是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量增多,对景区造成的生态负担也持续加大,可持续旅游发展需要在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需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且增加有意识的环境保护行为。但是当今游客往往环保意识欠缺、环保行为不足,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目前分析游客环保行为因素等文献众多,但是对于如何针对这类问题作出对策的研究还不足,本文在此背景下进行课题的研究,望能改善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及行为。在研究之前结合已有的研究环保行为相关的文献,对环保行为概念界定、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对比梳理。本文在南京栖霞风景区的旅游旺季时期对游客进行调查访问,利用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介绍环保行为的现状以及产生环保行为的原因,并且在以教育程度为划分标准的前提下分析游客环保行为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游客目前的环保行为受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较深。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从加大环保宣传、激励奖惩并行、完善环保相关政策、提供环保实践机会等方面入手,增强游客环保行为,实现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现实背景 1
1.2理论背景 2
1.3 现实意义 2
1.4 理论意义 2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3
2.1环保行为的概念 3
2.2环保行为的研究现状 3
2.2.1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 3
2.2.2 环保行为的分类 4
2.2.3 环保行为的作用 4
第三章 栖霞山风景区游客环保行为实证研究 5
3.1栖霞山风景区简介 5
3.2问卷设计 5
3.3问卷调查 5
3.4游客环保行为分析 6
3.5 社会环境对环保行为的影响 7
3.6 经济水平对环保行为的影响 7
3.7受教育水平对环保行为的影响 8
第四章 增强游客环保行为的策略 11
4.1奖惩并行激励环保 11
4.2加大宣传促进环保 12
4.3换位思考增强环保 12
4.4完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法律约束环保 12
4.5参与实践持续环保 13
4.6细节入手改善环保 13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A 17
第一章 绪论
1.1现实背景
我国目前的旅游行业现状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完成旅游投资5502.9亿元,同比增长29%。截至到2016年上半年,旅游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次达到22.36亿人次,同比增长10.47%。且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发布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不断增长,标志着我国走向休闲度假游阶段。旅游行业一般要经过“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三个发展阶段,数据显示,我国在2015年就已经进入度假游爆发期。根据数据调查与分析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若到达2020年,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旅游第一大国,成为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中的主力军。
现代经济的发展速度飞快,人民的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了人们对于休闲旅游的需求度,从而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旅游出行的频率激增,施加在旅游景区的压力也随之增加,现代对于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大,旅游景区算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经调查,在中国国内的大部分景区中,景区环境日益恶化的占多数。四季景色各具千秋的青海湖是所有向往自然景色的游客们憧憬的旅游胜地,且对于生态研究来说青岛湖具有的鸟类资源、鱼类资源、湖内岛屿等等生态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就2015年国庆期间的仅一号当天零点至下午六点就接待了5343人次的游客,比2014年同期上升了20%,但是表面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带来的后果是青岛湖的湖边、公路边等景区内遍布着各色垃圾,对景区的破坏严重,当地牧民的牛会陆续死亡,剖开之后,牛的胃里都是化学垃圾;舜耕山风景区在2017年的清明节小长假期间迎来了不少踏青寻春的游客,本是开心游玩的景区,但是少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却为景区的美好景色带来几笔不宜之色,部分游客不顾景区内的禁止烧烤标识,私自带着烧烤工具踩着禁止踩踏的草地开始午餐对于树木众多的舜耕山风景区来说私自点火是很易引发危险的事情,乱摘花朵草木、随地扔垃圾、草坪搭帐篷、树木吊帐篷等不文明行为众多,几日清明假期过后舜耕山风景区内山地上遍布食品垃圾,树木花朵凋残。除此之外,数不胜数的景区由于人为的破坏环境行为导致景区的环境情况令人堪忧。可见游客对于景区的影响逐渐提高,有些自然风光型的景区,游客的环保行为直接影响着景区的生态环境好坏,甚至有的生态型景区因为游客的环保行为不足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结局。[1]综述,现在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游客的环保行为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未来前景及可持续发展,对于景区的保护不容迟缓,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从根源处着手,对于景区的影响力度最高的首先要数游客的环保行为情况了。
1.2理论背景
社会心理学是继承了两种基本研究取向的理论,即是反映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因为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指导下,可以分析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漫长的研究历程中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编制出版了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书籍。其中的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等。在游客进入景区后的环保行为方面被广泛运用,成为分析并解释游客心理环保意识及环保行为的重要理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景区环境问题也不断增多,尽管政府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倡导力度与管束引导一直增强,游客对于政府的响应却是很不理想。目前分析游客环保行为因素等文献众多,但是对于如何针对这类问题作出对策的研究还不足,了解游客的环保行为产生心理及增强游客环保行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3 现实意义
自从“环保”一词衍生以来,环保被人们提起的次数越来越多,被提起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关于环保行为不足导致的景区环境问题恶化的报道及数据调查,对环境的保护行动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栖霞山风景区内游客的环保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游客环保行为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根据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高的增强游客环保行为的策略。从而改善景区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客源、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及行为,提升整体素质。并以教育水平为划分标准分析不同类型的游客,分析不同类型游客的环保行为差异性,促进人类与景区的协调发展、提高景区的环境质量同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1.4 理论意义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现实背景 1
1.2理论背景 2
1.3 现实意义 2
1.4 理论意义 2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3
2.1环保行为的概念 3
2.2环保行为的研究现状 3
2.2.1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 3
2.2.2 环保行为的分类 4
2.2.3 环保行为的作用 4
第三章 栖霞山风景区游客环保行为实证研究 5
3.1栖霞山风景区简介 5
3.2问卷设计 5
3.3问卷调查 5
3.4游客环保行为分析 6
3.5 社会环境对环保行为的影响 7
3.6 经济水平对环保行为的影响 7
3.7受教育水平对环保行为的影响 8
第四章 增强游客环保行为的策略 11
4.1奖惩并行激励环保 11
4.2加大宣传促进环保 12
4.3换位思考增强环保 12
4.4完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法律约束环保 12
4.5参与实践持续环保 13
4.6细节入手改善环保 13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A 17
第一章 绪论
1.1现实背景
我国目前的旅游行业现状分析结果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完成旅游投资5502.9亿元,同比增长29%。截至到2016年上半年,旅游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次达到22.36亿人次,同比增长10.47%。且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发布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不断增长,标志着我国走向休闲度假游阶段。旅游行业一般要经过“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三个发展阶段,数据显示,我国在2015年就已经进入度假游爆发期。根据数据调查与分析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若到达2020年,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旅游第一大国,成为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中的主力军。
现代经济的发展速度飞快,人民的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了人们对于休闲旅游的需求度,从而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旅游出行的频率激增,施加在旅游景区的压力也随之增加,现代对于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大,旅游景区算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经调查,在中国国内的大部分景区中,景区环境日益恶化的占多数。四季景色各具千秋的青海湖是所有向往自然景色的游客们憧憬的旅游胜地,且对于生态研究来说青岛湖具有的鸟类资源、鱼类资源、湖内岛屿等等生态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就2015年国庆期间的仅一号当天零点至下午六点就接待了5343人次的游客,比2014年同期上升了20%,但是表面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带来的后果是青岛湖的湖边、公路边等景区内遍布着各色垃圾,对景区的破坏严重,当地牧民的牛会陆续死亡,剖开之后,牛的胃里都是化学垃圾;舜耕山风景区在2017年的清明节小长假期间迎来了不少踏青寻春的游客,本是开心游玩的景区,但是少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却为景区的美好景色带来几笔不宜之色,部分游客不顾景区内的禁止烧烤标识,私自带着烧烤工具踩着禁止踩踏的草地开始午餐对于树木众多的舜耕山风景区来说私自点火是很易引发危险的事情,乱摘花朵草木、随地扔垃圾、草坪搭帐篷、树木吊帐篷等不文明行为众多,几日清明假期过后舜耕山风景区内山地上遍布食品垃圾,树木花朵凋残。除此之外,数不胜数的景区由于人为的破坏环境行为导致景区的环境情况令人堪忧。可见游客对于景区的影响逐渐提高,有些自然风光型的景区,游客的环保行为直接影响着景区的生态环境好坏,甚至有的生态型景区因为游客的环保行为不足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结局。[1]综述,现在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游客的环保行为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未来前景及可持续发展,对于景区的保护不容迟缓,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从根源处着手,对于景区的影响力度最高的首先要数游客的环保行为情况了。
1.2理论背景
社会心理学是继承了两种基本研究取向的理论,即是反映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因为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指导下,可以分析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漫长的研究历程中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编制出版了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书籍。其中的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等。在游客进入景区后的环保行为方面被广泛运用,成为分析并解释游客心理环保意识及环保行为的重要理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景区环境问题也不断增多,尽管政府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倡导力度与管束引导一直增强,游客对于政府的响应却是很不理想。目前分析游客环保行为因素等文献众多,但是对于如何针对这类问题作出对策的研究还不足,了解游客的环保行为产生心理及增强游客环保行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3 现实意义
自从“环保”一词衍生以来,环保被人们提起的次数越来越多,被提起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关于环保行为不足导致的景区环境问题恶化的报道及数据调查,对环境的保护行动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栖霞山风景区内游客的环保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游客环保行为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根据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高的增强游客环保行为的策略。从而改善景区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客源、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及行为,提升整体素质。并以教育水平为划分标准分析不同类型的游客,分析不同类型游客的环保行为差异性,促进人类与景区的协调发展、提高景区的环境质量同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1.4 理论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