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中当地居民参与经营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以餐饮业为例

摘 要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迅速发展起来。在中国,乡村旅游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高峰期,然而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当地居民的经营状况却不尽相同。本论文以海阳市南邵家村为例,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主要是当地居民缺乏经营资金,资金申请困难;当地居民经营传统,缺乏创新;当地居民缺乏社会关系,信息来源渠道少;当地居民缺乏知识和技能等原因造成的,对此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乡村旅游发展中当地居民的经营参与能力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当地居民经营参与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对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录
一、前言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意义 3
(四)研究方法 4
二、当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状况的分析 6
(一)当地居民缺乏经营资金且申请困难 6
(二)当地居民经营传统缺乏创新 7
(三)当地居民缺乏社会关系信息来源渠道少 7
(四)当地居民缺乏知识和技能外出的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 7
三、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经营的对策 9
(一)国家政策的落实以及加强宣传 9
(二)外来资本与当地居民可以建立合作关系 . 9
(三)政府派遣专业团队对当地居民进行专业指导 9
(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来源 9
(五)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引进新鲜血液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3
致 谢 16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在2017年的年末,关于2018年的“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在北京持续作出了重要部署,并且进行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会议中全面分析了“三农”工作要去面对的情形和挑战,研究钻研能使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发展乡村旅游便是其中一项重大战略之一。2018年,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了支持乡村旅游振兴规划的3000亿元人民币计划,打算每一年对农村地区,尤其是特别贫困的地区进行财政上、人才上、创业上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面的专项撑持,旅游扶贫项目也将会超过1000个。除此之外,在2018年中我国提出农村“三改”政策发展农村旅游。现如今,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新农村建设,创建美丽村落,发展乡村旅游,随着政策愈来愈完善,农村的“三改”政策也将即刻开始,其中发展乡村旅游便是此中的一个“改”。
截至2016年末,全国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和休闲农业的农村快达到了10万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数量超过了181万家。其中农家乐超过了151万农户,超过规模的园区也超过了33,000。接待游客的人数将很快超过9亿,年营业收入将突破2500亿元。 201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升级改造行动计划(2007)”。该规划明确规定,2017年乡村旅游实际投入约为5500亿元,每年接待游客人数将突破25亿人次,乡村旅游规模增至1.4亿元,带动约900万农民受益。[1]从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到乡村旅游,也逐渐发展出对乡村旅游的热爱。在中国乡村旅游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高速时期,旅游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然而乡村旅游中的餐饮业发展状况却不尽相同。在乡村旅游发展当中,餐饮业面临着庞大的需求市场,对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经营能力,对增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去到当地进行了实地调查、访谈,发现参与经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本地的居民小之又少。即使有少部分的村民愿意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但参与经营能力远远赶不上外来资本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经过大量的文献检索和资料搜集,到目前为止很多的国外研究学者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规模的研究占有很大的部分,也有学者开始深入研究。例如,墨菲首次尝试将社区参与的方法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反映出一定的现实性,突出性和倾向性,使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课题研究更加全面。但是检索了很多文献资料和到图书馆查阅了很多书籍,发现很少会有涉及到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当地居民参与经营状况的文献资料。
2.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中外文献检索,目前我国的学者们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当地居民参与经营能力的调查与研究相对较少。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趋向的研究、社区介入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这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如朱建江以上海为例,从一般的观点和乡村旅游的分类入手,把乡村旅游和其他类型的旅游,比如说自然风景旅游等之间的联系整理清楚,之后再把上海乡村旅游发展的近况、特色和目的当做切入点,提出可以或许有助于上海乡村旅游成长的需要进一步推动的策略。在2010年,郭焕成等学者在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和概念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主要的发展模式,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2]在2002年,王云才以乡村旅游的国际研究为背景,以澳大利亚酒店业旅游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为例,以国际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为核心,全面综合研究了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在替代产业、旅游基地等六个领域的政策及经验借鉴。[3]在2015年,黄振芳等人提出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那就是新型城镇化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加强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升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4]
第二方面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我国学者王云才等人曾经在2005年,在《干旱区地理》发表过有关的文章。文章立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从加强特色,挖掘文化,强化基地的新理念出发,文章提出了主题农园、主题博物馆、主题文化村、企业庄园和产业庄园5种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型态和新模式。[5]在2007年,马勇等人以成都的乡村发展为例,分别先从经济、社会以及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以往学者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方面的研究做了一个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了在四川成都市的乡村旅游研究,总结出四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6]
第三方面对于在社区参与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在2004年,郑群明等学者研究过社区参与的重要性,点出了农户参与具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在2006年,王琼英学者先研究了我国的乡村旅游现状,虽然在发展却有着严重的阻碍,作者通过建立模型,研究得出社区参与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在2009年,张禹等学者们曾经以苍南县的五凤乡为调查地点,去当地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分析了本地生态旅游的近况,探讨了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的利益主体,提出了有助于当地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的对策。在2009年,代泽光等学者曾经运用了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理论,对旅游发展中当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博弈模型当中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建议。在2009年,何喜刚等人以甘肃地区的乡村发展为例,深入分析研究社区参与的可行性并归纳总结出甘肃乡村旅游四大主要的社区参与的类型。在2012年,张俊英等人在青海互助土族小庄里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在此基础上结合应用了因子分析法分析当地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情况,对参与旅游的居民进行分类,并联系国内外社区参与旅游的经验,对促进乡村居民参加旅游发展提出了对策。2013年,蔡必凡等人通过实地调查,比较分析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浙江三个农村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社区参与对旅游业有效和公平,对发展阶段和社区能力建设至关重要的结论。2013年,把多勋等人以江西婺源县为例,阐述了婺源县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期间存在的问题和成就,为本县以后的乡村旅游可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几点意见,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导向。在2015年,王莹等人以杭州市为例,在社区的角度下,采取了因子分析法和空间法分析最终总结得出经营者可以从来消费的顾客那里得到所需要的信息,找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小众化目标人群,培养忠诚客户。在2016年,闫喜琴发表了一篇文章,以新乡南太行乡村民的日常抵抗为例。经过深入调查分析,认为是当地居民抵抗的原因是因为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有漏洞与制度安排没有按照原则进行。根据分析的原因,有必要改进当地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应根据制度使用权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04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