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对苏中农村空心化的缓解效应及机理研究(附件)【字数:22957】
摘 要农村“空心化”体现的是在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伴随着传统农村社会的不断变迁,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如火如荼,成为越来越多地区缓解乡村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在实地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对没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坂伦村以及发展的乡村旅游的东旺村两地进行数据收集,从两地社会背景、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规划现状等方面对比分析两地在人口、基础设施、产业以及土地空心化程度的差异,然后论证乡村旅游发展在经济、社会方面缓解农村空心化的作用;再结合对个案的实证研究,得出乡村旅游缓解农村空心化的经济动力主要在于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以及促进产业融合,社会动力体现在增加政府收入以及吸引外来投资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的结论,最后针对案例地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季节性差异、外来资本为主导、产品缺乏乡土气息以及服务机制不灵活等问题,提出“空心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要以本地居民为主体、保护基本耕地面积、以乡愁为依托建设旅游小城镇的建议。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1.1处在传统与现代交界的农村 1
1.1.2给传统乡村注入活力的乡村旅游 1
1.2选题意义 1
1.3研究思路 2
1.4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及文献综述 3
2.1相关研究理论 3
2.1.1“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 3
2.1.2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4
2.2文献综述 5
2.2.1概念界定:“空心化”基本内涵 5
2.2.2农村空心化问题形成原因及治理途径研究综述 6
2.2.3乡村旅游在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综述 7
第三章 案例地对比分析 9
3.1问卷设计及发放 9
3.2案例地空心化程度对比分析 9
3.2.1区域社会背景对比 9
3.2.2区域人口空心化程度对比分析 10
3.2.3区域居民年收入对比分析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
3.2.4区域产业空心化程度对比分析 15
3.2.5区域基础设施空心化程度对比分析 15
3.2.6村庄土地空心化程度对比分析 16
3.2.7本节小结 17
3.3区域空心化程度差异原因分析 18
3.3.1乡村旅游发展缓解人口空心化 18
3.3.2乡村旅游发展缓解产业空心化 19
3.3.3乡村旅游发展缓解基础设施空心化 19
3.3.4乡村旅游发展缓解土地空心化 19
3.4乡村旅游缓解农村空心化动力机制 20
3.4.1经济方面 20
3.4.2社会方面 22
第四章 “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25
4.1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5
4.1.1季节特征明显 25
4.1.2外来资本为主导 25
4.1.3旅游产品缺乏乡土气息 26
4.1.4服务机制不灵活 26
4.2基于“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26
4.2.1以本地居民为主体 26
4.2.2提高土地利用率 27
4.2.3以乡愁为依托,建设旅游小城镇 27
结束语 28
致 谢 29
参考文献 30
附录A 31
附录B 33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1.1.1处在传统与现代交界的农村
随着国家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数之不尽的农村在这种浪潮中消逝,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转移,许多地区的农村出现“人走屋空、土地荒废、空巢老人”的现象,农村该如何可持续发展?是否会在我国城镇化的社会变迁中逐渐被吞没?基于城乡统筹矛盾的不断加剧,笔者认为农村空心问题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并且要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寻求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有效途径,考虑村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空心化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严重阻碍我国农村转型和发展。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与第五次数据相比,农村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2016年全年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增长0.3%[1],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以及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人口流动率处在较高的水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外转,导致农村传统的熟人关系网开始瓦解,农业可耕地总量不断缩小,农民大量流失,农村无人建设等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农村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传统的以“农民、农村、农业”为内涵的“三农”问题正在向“农民工、传统村落终结、土地非农化”为内涵的新三农问题转变,农村空心化现象正是新三农问题的一个凸出表现形式。
1.1.2给传统乡村注入活力的乡村旅游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逐渐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国家于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旅游规划》中强调要将我国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2016年国家旅游局及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活动”方案中强调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通过农旅融合和生态创新等方式,使亿万农民通过乡村旅游收益,可见国家旨在利用旅游业的独特优势来带动农村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凭借在乡村规划、就业拓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增加农村就业岗位、重置利用废弃土地及建筑、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改善村庄风貌等方面作用显著。从长远角度看,发展旅游业是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尤其在提高乡村经济发展、吸收劳动力本地就业方面,因此有巨大的研究意义。
1.2选题意义
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随着农村人口快速流向城市而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态势,而乡村旅游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行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文本将通过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调研,从当地居民的视角来解析他们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感知,总结出乡村旅游的开发对于缓解当地农村空心化的积极意义和独特优势同时指出其中发展的不足之处。
1.3研究思路
阅读与农村“空心化"有关的文献,发现目前已有的关于空心化概念、原因以及治理途径的研究成果,然后从旅游学视角下进行农村空心化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已经进行旅游开发的东旺村(A村)以及未发展旅游业的坂伦村(B村)两村为例进行实地调查,在对A、B两村人口流失情况、住宅闲置程度、耕地使用率、人口结构等空心化表现形式进行数据搜集,利用对比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判别乡村旅游的开发在缓解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作用以及途径,并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总结其他缓解农村空心化的途径,分析得出旅游业相对其他途径在缓解空心化现象的优势与劣势,给乡村地区开展旅游业以缓解空心化现象提供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1.1处在传统与现代交界的农村 1
1.1.2给传统乡村注入活力的乡村旅游 1
1.2选题意义 1
1.3研究思路 2
1.4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及文献综述 3
2.1相关研究理论 3
2.1.1“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 3
2.1.2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4
2.2文献综述 5
2.2.1概念界定:“空心化”基本内涵 5
2.2.2农村空心化问题形成原因及治理途径研究综述 6
2.2.3乡村旅游在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综述 7
第三章 案例地对比分析 9
3.1问卷设计及发放 9
3.2案例地空心化程度对比分析 9
3.2.1区域社会背景对比 9
3.2.2区域人口空心化程度对比分析 10
3.2.3区域居民年收入对比分析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
3.2.4区域产业空心化程度对比分析 15
3.2.5区域基础设施空心化程度对比分析 15
3.2.6村庄土地空心化程度对比分析 16
3.2.7本节小结 17
3.3区域空心化程度差异原因分析 18
3.3.1乡村旅游发展缓解人口空心化 18
3.3.2乡村旅游发展缓解产业空心化 19
3.3.3乡村旅游发展缓解基础设施空心化 19
3.3.4乡村旅游发展缓解土地空心化 19
3.4乡村旅游缓解农村空心化动力机制 20
3.4.1经济方面 20
3.4.2社会方面 22
第四章 “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25
4.1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5
4.1.1季节特征明显 25
4.1.2外来资本为主导 25
4.1.3旅游产品缺乏乡土气息 26
4.1.4服务机制不灵活 26
4.2基于“空心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26
4.2.1以本地居民为主体 26
4.2.2提高土地利用率 27
4.2.3以乡愁为依托,建设旅游小城镇 27
结束语 28
致 谢 29
参考文献 30
附录A 31
附录B 33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1.1.1处在传统与现代交界的农村
随着国家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数之不尽的农村在这种浪潮中消逝,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转移,许多地区的农村出现“人走屋空、土地荒废、空巢老人”的现象,农村该如何可持续发展?是否会在我国城镇化的社会变迁中逐渐被吞没?基于城乡统筹矛盾的不断加剧,笔者认为农村空心问题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并且要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寻求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有效途径,考虑村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空心化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严重阻碍我国农村转型和发展。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与第五次数据相比,农村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2016年全年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增长0.3%[1],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以及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人口流动率处在较高的水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外转,导致农村传统的熟人关系网开始瓦解,农业可耕地总量不断缩小,农民大量流失,农村无人建设等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农村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地制约,传统的以“农民、农村、农业”为内涵的“三农”问题正在向“农民工、传统村落终结、土地非农化”为内涵的新三农问题转变,农村空心化现象正是新三农问题的一个凸出表现形式。
1.1.2给传统乡村注入活力的乡村旅游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逐渐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国家于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旅游规划》中强调要将我国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2016年国家旅游局及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活动”方案中强调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通过农旅融合和生态创新等方式,使亿万农民通过乡村旅游收益,可见国家旨在利用旅游业的独特优势来带动农村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凭借在乡村规划、就业拓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增加农村就业岗位、重置利用废弃土地及建筑、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改善村庄风貌等方面作用显著。从长远角度看,发展旅游业是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尤其在提高乡村经济发展、吸收劳动力本地就业方面,因此有巨大的研究意义。
1.2选题意义
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随着农村人口快速流向城市而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态势,而乡村旅游作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行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文本将通过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调研,从当地居民的视角来解析他们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感知,总结出乡村旅游的开发对于缓解当地农村空心化的积极意义和独特优势同时指出其中发展的不足之处。
1.3研究思路
阅读与农村“空心化"有关的文献,发现目前已有的关于空心化概念、原因以及治理途径的研究成果,然后从旅游学视角下进行农村空心化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已经进行旅游开发的东旺村(A村)以及未发展旅游业的坂伦村(B村)两村为例进行实地调查,在对A、B两村人口流失情况、住宅闲置程度、耕地使用率、人口结构等空心化表现形式进行数据搜集,利用对比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判别乡村旅游的开发在缓解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作用以及途径,并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总结其他缓解农村空心化的途径,分析得出旅游业相对其他途径在缓解空心化现象的优势与劣势,给乡村地区开展旅游业以缓解空心化现象提供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