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分级的可行性初探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影市场上国外影片逐年增多,而且来势凶猛。类型丰富、制作精良的国外影片,对我国本土电影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相对的,国内电影观众也有了更多,甚至更好的观影选择。可是,由于国内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使得观众掏钱去影院观赏的国外影片,经常会遭到广电总局不同程度的删减。对此,普通观众或许觉得并不大碍,但包括资深影迷在内的电影工作者却无法忍受。因为电影不是纯粹的商品,很多时候,它们还兼具艺术价值。出于审查目的的任何删减,不仅是对尊重电影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的践踏,更是对电影本身艺术价值的破坏。实行电影分级代替审查,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方法。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我国实行电影分级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包括电影审查和电影分级的相关概念界定,电影分级的理论依据,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实行电影分级的成功经验,我国现阶段所具备的电影分级的有利条件,和电影分级之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缘起及意义 1
1.2有关电影分级的观点概述 1
1.3研究方法 2
2.电影分级制概述 3
2.1电影分级和电影审查的概念界定 3
2.2电影分级的理论依据 3
2.3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分级制现状 4
2.3.1美国电影分级制 4
2.3.2英国电影分级制 5
2.3.3我国香港地区的电影分级制 6
3.中国实行电影分级的必要性 7
3.1电影产业发展的需要 7
3.2未成年人保护的需要 8
3.3实现三方共赢的需要 8
4.中国实行电影分级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0
4.1面临的问题 10
4.1.1分级标准亟待具体细化 10
4.1.2行业监管能力亟待加强 11
4.1.3相关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12
4.2对策及建议 12
4.2.1细化分级标准 12
4.2.2成立行业联盟 13
4.2.3试行观影分级 13
5.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1.绪论
1.1研究缘起及意义
自2008年以来,我国电影票房市场空前繁荣,从40多亿到近220亿,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式增长。同时,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票房市场。但是,我国的电影工业水平却远远不及票房市场的高度,单一的电影类型以及因受限制而匮乏的电影题材早已无法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虽然在国片以外,有固定配额的进口大片和各类题材的买断外片填补市场空白,但由于电影审查机构的严格限制,导致这些填补不过是画饼充饥。多数有风格、有特点的外片,引进之后也立马形神俱散,2013年上映的《被解救的姜戈》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这部出自好莱坞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西部片,原本是一部暴力美学佳作,但引进大陆之后却“平和”许多,不光影片精彩内容有所删减,就连公映时也是闹剧频发。最后,不仅引起了广大内地影迷的不满,就连导演自己都不愿意去影院观看中国版本,只是在影片上映以后买了两张电影票留作纪念。这一事件的发生,再度让人们把目光聚集到了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上。这一旧事物不仅已经阻碍到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还与当下社会严重脱节。所以,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解放艺术生产力,推进电影产业发展,以电影分级替代电影审查,势在必行。
1.2有关电影分级的观点概述
在美国,针对电影分级的公众意见始终是以支持为主。根据1989年康乃狄克大学柔普中心(Roper Center at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资料,64%的家长认为美国电影分级制度比较有用。美国电影联合会分级协会主席Jack Valenti(杰克?沃伦蒂)认为,电影分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给出父母建议,让他们知道该给自己的孩子观看什么样的影片,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受影响。而对于成年人来讲,则没有任何意义。
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电影审查为主,虽然曾经做过一些分级尝试,但最后的结果多是不了了之。有关部门在此问题上摇摆不定的态度,却并未减弱来自民间的呼声。
潘先伟(2011)指出,我国现行的电影管理体制虽然在表面形式上看属于理性范畴,但在实际操作中则存在严重偏离。这种偏离主要体现在制度的复杂性、法规内容的不科学性以及决策者的保守性上。他还进一步指出电影分级制所具有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非主观性和对艺术创作的尊重等,都是现行体制所缺乏且迫切需要做出改变的地方。
邹建、赵楠(2003)认为,电影分级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成年观众提供保护,同时还能给成年观众带来更多选择。另外,分级还能给电影工作者在艺术创作时提供明确的依据,有利于他们创作出不同类型的影片,丰富市场。
魏永征、李丹林(2005)指出,电影分级首先能为审查者提供明确的依据,为创作者提供清晰的标准,然后才能保证各年龄段观众的需求得到满足,尤其是能够更好地为未成年观众选择适合其观看的电影,最后能够激发广大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作品不仅有“量”更兼具“质”,繁荣整个电影产业。
本文旨在依托前人观点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实行电影分级所取得成功经验的介绍,分析我国目前实行电影分级所具备的的条件,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与之对应的构想,以期达到完善丰富此课题的目的。
1.3研究方法
笔者在阅读大量书籍、期刊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回顾法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和表格数据,分析我国现阶段实行电影分级所具备的有利条件,并依据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2.电影分级制概述
2.1电影分级和电影审查的概念界定
纵观全球,电影审查制度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事先审查,二是电影分级。
所谓事先审查,就是指有关部门在电影发行放映之前进行审查,通过之后获得放映许可证,方可在市场上放映。否则,便是违法。这便意味着电影工作者在艺术创作时受到种种限制,基本丧失艺术自由。有关部门审查时也只能“一刀切”,顾此失彼。相反,电影分级则是根据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既能保护未成年观众的身心健康不受侵害,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电影工作者的艺术自由,激发创造力。显然,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当今时代下,电影分级都要优于电影审查。
2.2电影分级的理论依据
实行电影分级的原因和意义主要依据以下两个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和“功利主义理论”。
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类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形象说来就是:帽子应该戴在头上,而鞋子则是穿在脚下,如果鞋子和帽子交换位置,不仅头和脚会感到不适,外界看来也是怪异之极。当然,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很多,在Max Weber(马克思韦伯)看来,主要分为三重:一是经济标准,对应财富;二是社会标准,对应名望;三是政治标准,对应权力。不同的人依据不同的标准在社会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同时也占有不等的社会资源。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因素,才逐渐使得多元社会需求的形成。所以,分层和分级在意思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二者都是通过拟定标准,使差异主体分配到不同资源。只是,电影分级是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前提,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看作是分层的一种延展。但尽管电影分级的标准是年龄,事实上却不包含所有年龄阶段,而只针对未成年人。因为分级的意志本质上是由成年人和社会所决定的,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受侵害,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满足成年人的不同需求。所以,笔者认为,社会分层理论中关于社会差别需求的表述可以作为解释电影分级原因的理论依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24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