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环境下出版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及对策(附件)【字数:13064】
摘 要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严重危害著作权人和出版社的利益,扰乱出版业的正常秩序。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所引起的新技术革命,对出版业的影响巨大。出版业面临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诸多挑战,譬如相关法律滞后,网络著作侵权现象泛滥,著作人维权艰难等,对出版业的繁荣健康、持续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在梳理网络环境下出版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法律建设和监管力度,提高民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2
1.3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
1.4相关概念叙述 3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出版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4
2.1国内外立法现状 4
2.2行政执法现状 5
2.3 数字版权保护方面新进展 5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出版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问题 7
3.1 盗版现象泛滥 7
3.2 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政策滞后 8
3.3 网络环境下出版社自身问题 8
3.4 民众出版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9
第四章 加强网络环境下出版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11
4.1加强法律建设和监管力度 11
4.2加强技术保护措施 11
4.3加强出版社知识产权保护内部建设 12
4.4提高民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12
结束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A 17
第一章 导论
1研究背景
1.1.1网络环境下出版社盈利模式被改变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前人们消息闭塞,通讯工具缺乏,一个信息传达很久可能才只使一小部分人知道。如今足不出户即可知天下事,只要轻轻点击,世界尽在眼前。因此信息和资源开始变得不值钱,在复杂富足的信息面前,人们会更理性,更明确自己的信息获取目标,更渴望快速准确地搜所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传统出版业出版图书成本高,图书流通速度慢,已经跟不上信息发展的速度,急需向数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出版业转型。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人们如今更喜欢在网上阅读免费的图书文献或者购买低价的电子图书,纸质书的销量大打折扣。因此,对出版社而言,试图依靠纸质读物销售来获取盈利已不切实际。出版社目前面临的挑战重点在于如何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和电商分一杯羹,实现出版盈利方式的转变。经过几年的探索,出版业已经发现了新的突破方向,盈利销售渠道得到了新的拓展,线上与线下相辅相成。
但由此又使出版业产生另一个极大问题,即出版社自身定价权被削弱。在传统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不直接对话市场,定价较自由,现在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出版社失去了这一优势,需要寻找更知名的渠道商来吸引读者,这样导致数字出版产品的定价权落到了渠道商手里。出版社的利益不仅被渠道商攫取,而且还要承担编校、版税等任务和费用。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积极性被很大地打击了,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的定价权传统出版社掌握的越来越小,这样下去很明显会影响出版业的长久发展。
1.1.2网络增强了版权保护难度
盗版问题是出版业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数字出版,信息流通加快加剧了盗版现象,版权保护难度增强。出版社,著作人,运营商三者之间产生了许多矛盾点,最突出的一点是三者因为不能平均分配利益而不和甚至会大打出手。出版社希望营销模式和以往一样,它可以获得全部形态的版权及其收益。而著作者希望可以把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分开售卖来以此获得两份收益。运营商从自身利益出发则希望直接购买数字出版的版权,用最少的成本来换取最高的回报。其次是面对侵权行为时,三者不能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反而内耗严重,让他方坐收渔翁之利。然后是由于如今的抄袭技术鉴定不成熟,无法有效鉴定作者知识产权被侵权范围和程度,加上著作权保护机制还不完善,一旦发生侵权现象获取证据困难,维权周期长,维权成本高,这些都大大增强了版权保护难度。
2017年年初,《锦绣未央》抄袭案如一根导火线在出版业引发了不小的震动。《锦绣未央》原著小说《庶女有毒》作者秦简(原名周静)。自2013年该书在网站潇湘书院连载以来,就屡次被指抄袭。然而,大量作者和读者的抗议并未妨碍这本小说被授权改编为电视剧、手游和漫画。2016年末还被改编成了一部由当红小花主演的电视剧,成为了收视率黑马。自该剧开播以来,相关作家、志愿者、编辑就一直展开维权行动,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但此事各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至今仍未有明确结果。此次事件暴露了出版业严重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相关法律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原作者维权的艰难,但也反映出了现在大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觉醒。
1.2研究意义
出版业,既属于服务业也属于制造业,本质上是一个以印刷书籍为中心、加工制造文化传播载体、传播他人作品的行业,知识产权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传统出版业在逐渐向数字出版业转型。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2017年7月11日发布的 《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五千七百多亿元,比2015年增长近30%。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7.5亿元,电子书达52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9亿元,博客类应用达45.3亿元。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发展迅猛,呈持续增长。
可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出版业消亡,反而给它带来了涅槃和重生。但出版业历来是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刊物的电子化加剧了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网络著作抄袭盗版现象猖獗,著作人维权周期长且困难重重。
本文立足于当今网络环境,探讨出版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通过搜集文献资料,结合调查问卷和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出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的看法和建议。有助于提高大家对出版业知识产权的认知度,呼吁大家重视出版业知识产权问题。提出的合理对策对试图解决现存问题的组织机构或个人也有借鉴意义。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2
1.3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
1.4相关概念叙述 3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出版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4
2.1国内外立法现状 4
2.2行政执法现状 5
2.3 数字版权保护方面新进展 5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出版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问题 7
3.1 盗版现象泛滥 7
3.2 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政策滞后 8
3.3 网络环境下出版社自身问题 8
3.4 民众出版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9
第四章 加强网络环境下出版业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11
4.1加强法律建设和监管力度 11
4.2加强技术保护措施 11
4.3加强出版社知识产权保护内部建设 12
4.4提高民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12
结束语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A 17
第一章 导论
1研究背景
1.1.1网络环境下出版社盈利模式被改变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以前人们消息闭塞,通讯工具缺乏,一个信息传达很久可能才只使一小部分人知道。如今足不出户即可知天下事,只要轻轻点击,世界尽在眼前。因此信息和资源开始变得不值钱,在复杂富足的信息面前,人们会更理性,更明确自己的信息获取目标,更渴望快速准确地搜所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传统出版业出版图书成本高,图书流通速度慢,已经跟不上信息发展的速度,急需向数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出版业转型。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人们如今更喜欢在网上阅读免费的图书文献或者购买低价的电子图书,纸质书的销量大打折扣。因此,对出版社而言,试图依靠纸质读物销售来获取盈利已不切实际。出版社目前面临的挑战重点在于如何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和电商分一杯羹,实现出版盈利方式的转变。经过几年的探索,出版业已经发现了新的突破方向,盈利销售渠道得到了新的拓展,线上与线下相辅相成。
但由此又使出版业产生另一个极大问题,即出版社自身定价权被削弱。在传统出版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不直接对话市场,定价较自由,现在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出版社失去了这一优势,需要寻找更知名的渠道商来吸引读者,这样导致数字出版产品的定价权落到了渠道商手里。出版社的利益不仅被渠道商攫取,而且还要承担编校、版税等任务和费用。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积极性被很大地打击了,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的定价权传统出版社掌握的越来越小,这样下去很明显会影响出版业的长久发展。
1.1.2网络增强了版权保护难度
盗版问题是出版业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数字出版,信息流通加快加剧了盗版现象,版权保护难度增强。出版社,著作人,运营商三者之间产生了许多矛盾点,最突出的一点是三者因为不能平均分配利益而不和甚至会大打出手。出版社希望营销模式和以往一样,它可以获得全部形态的版权及其收益。而著作者希望可以把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分开售卖来以此获得两份收益。运营商从自身利益出发则希望直接购买数字出版的版权,用最少的成本来换取最高的回报。其次是面对侵权行为时,三者不能同心同德形成合力,反而内耗严重,让他方坐收渔翁之利。然后是由于如今的抄袭技术鉴定不成熟,无法有效鉴定作者知识产权被侵权范围和程度,加上著作权保护机制还不完善,一旦发生侵权现象获取证据困难,维权周期长,维权成本高,这些都大大增强了版权保护难度。
2017年年初,《锦绣未央》抄袭案如一根导火线在出版业引发了不小的震动。《锦绣未央》原著小说《庶女有毒》作者秦简(原名周静)。自2013年该书在网站潇湘书院连载以来,就屡次被指抄袭。然而,大量作者和读者的抗议并未妨碍这本小说被授权改编为电视剧、手游和漫画。2016年末还被改编成了一部由当红小花主演的电视剧,成为了收视率黑马。自该剧开播以来,相关作家、志愿者、编辑就一直展开维权行动,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但此事各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至今仍未有明确结果。此次事件暴露了出版业严重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相关法律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原作者维权的艰难,但也反映出了现在大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觉醒。
1.2研究意义
出版业,既属于服务业也属于制造业,本质上是一个以印刷书籍为中心、加工制造文化传播载体、传播他人作品的行业,知识产权是其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传统出版业在逐渐向数字出版业转型。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2017年7月11日发布的 《20162017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五千七百多亿元,比2015年增长近30%。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7.5亿元,电子书达52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9亿元,博客类应用达45.3亿元。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发展迅猛,呈持续增长。
可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出版业消亡,反而给它带来了涅槃和重生。但出版业历来是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刊物的电子化加剧了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网络著作抄袭盗版现象猖獗,著作人维权周期长且困难重重。
本文立足于当今网络环境,探讨出版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通过搜集文献资料,结合调查问卷和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出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的看法和建议。有助于提高大家对出版业知识产权的认知度,呼吁大家重视出版业知识产权问题。提出的合理对策对试图解决现存问题的组织机构或个人也有借鉴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