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保护的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研究(附件)【字数:14006】

摘 要镇江西津渡景区自从被挖掘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开发,但是还是有一些文物遭到了或多或少的破坏。如今文化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本文通过了解文化保护的基本单元,了解和分析其他景区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措施来分析历史文化保护对于景区发展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在这基础上研究基于文化保护而且适合西津渡旅游开发的方案。为了西津渡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能够代代相传,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来分析国内外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现状以及措施;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关注西津渡发展的各界人士对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保护方面的建议;再分析西津渡与其他景区相同的点和不同的点,从而发现西津渡的以往保护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再根据逻辑推理出适合西津渡的发展的文化保护和开发方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研究目标 1
1.3研究内容 1
1.4文献综述 2
1.4.1国外文献综述 2
1.4.2国内文献综述 2
1.4.3小结 3
1.5研究方法 3
文化保护概述 4
2.1文化保护的概念 4
2.2文化保护的基本单元 4
2.3文化保护的措施 4
2.4文化保护的意义 5
第三章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现状 7
3.1西津渡开发的现状 7
3.1.1问卷设计 7
3.1.2问卷的发放、回收和结果统计 7
3.1.3现状分析 12
3.2西津渡旅游开发的问题 13
3.2.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文化基因的不明确 13
3.2.2文化区域的时代背景混乱 14
3.2.3当地居民对于文化保护意识的不足 14
3.2.4文化保护保障措施的缺失 14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对策 15
4.1确立文化基因 15
4.2建立不同时代文化区域并保护 15
4.3基于文化保护设计旅游活动 16
4.4提高当地居民关于文化保护意识 16
4.5制定保障措施 17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西津渡坐落在江苏镇江,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长街,全长虽然只有500米,但是长街上留有保存完好的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昭关石塔以及晚清时期的楼阁等遗址遗迹。
西津古渡原本是渡口,是古时的中国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如今作为遗址遗迹也保存完好,皆用很厚的玻璃隔开,形成一个封闭的保护空间,游客可以透过玻璃观看古渡的全部面貌;西津渡长街上还有一个救生会,是带有慈善意义的机构,对于救生会和西津渡其他一些遗址遗迹的保护,镇江市领导选择了展示式保护,即加固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和安全度然后向游客展示开放。但是仅仅做到这样简单的保护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文化价值的保护上加以研究,从而更好地更大程度地向世人展现出古人的智慧结晶。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对西津渡遗址遗迹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就如何在文化保护的基础上改进开发方法,提高开发效率,推动西津渡旅游景区向不损坏遗址遗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开发遗址遗迹的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是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西津渡旅游景区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意义。
1.2研究目标
如今的镇江市政府对于西津渡的保护和开发做到了怎样的程度?而西津渡的历史遗迹的特点和所携带的历史信息,需要怎样保护?保护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怎样在保护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开发?能开发到什么程度?怎样和现代元素结合?这是本课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
1.3研究内容
如何在保护西津渡历史遗迹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开发遗迹,让西津渡更大程度的融入人们的生活,更快地发展。
1.4文献综述
1.4.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遗产保护的思想起源较早,张如彬(2011年)介绍1906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历史文化保护法《古物保护法》,但尽管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关注保护,但政府和民间的保护行动还是各行其是。1930年代开始,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进入活跃期。1966年,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法律相对比较完善,明确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和目的,建立起了历史文化场所(historic places)国家登录制度、国家历史文化标志地认定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咨询委员会制度,开始有系统地进行历史文化保护[5]。美国的各个民间组织自发进行修缮遗址遗迹,保留遗址遗迹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寻找新的用途,制定保护区和保护条例,并且监督保护条例执行。
1.4.2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的文化保护侧重于非物质文化保护,例如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以及服饰之类的保护做得很多。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部分是以物质遗产为传承介质,所以非物质文化保护和物质文化保护一部分得同步进行。
我国对遗产保护的初期停留在文物古迹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初步形成了中国文物保护制度。后来因为改革开放,遗产保护扩大到城市层面,在1982年公布了国家首批文化历史名城。在1986年才正式确定历史保护街区。在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方面,陆江(2014年)认为西津渡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已具备良好的内外部条件,可以把握现代文化潮流与诉求,通过市场化手段,植入和发展文旅相关产业,提升镇江文化旅游品位和形象,推动镇江文化旅游业发展。吸引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关注、热衷西津渡,使之成为镇江城市的当代文化精神所在[1]。
王景慧(2001年)认为保护历史街区应该有特殊的方法:一是保护外貌,整修内部。即外观可以按照历史来恢复原貌,内部可以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来整改;二是积极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影响到保护的积极性,会使得破坏程度加大;三是采取逐步整治的方法,切忌大拆大建。这个主要考虑到筹集资金的问题,也是为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保存更多的历史信息[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4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