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良性互动以南京市为例
构建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良性互动以南京市为例[20200505124208]
摘要:发展休闲农业依托于农业文化资源,而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又离不开休闲农业这个载体。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在对农业文化资源内涵的界定、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良性互动关系的分析以及一些典型地区的休闲农业对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阐述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南京市在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良性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二者互动发展的对策,引导以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农业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以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休闲农业的创新性发展,形成二者间的良性循环、互动发展。[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农业文化资源;休闲农业;良性互动;南京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2
引言 2
一、农业文化资源的界定 2
(一)内涵 2
(二)分类 2
二、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良性互动关系释义 3
(一)农业文化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3
(二)休闲农业是农业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载体 3
(三)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良性互动 3
三、农业文化资源利用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南京市为例 4
(一)对二者互动发展观念意识薄弱 4
(二)对农业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 5
(四)对宣传推广的力度不足 5
四、休闲农业中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进经验借鉴 5
(一)形成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互动发展观念 5
(二)深入挖掘农业文化资源 6
(三)注重培养农户素质 6
(四)注重对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宣传推广 6
五、构建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良性互动的对策 6
(一)增强对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互动发展的观念 6
(二)加深对农业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 7
(四)加强对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宣传推广 8
六、小结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表1 3
图1 4
构建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良性互动
—以南京市为例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休闲经济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休闲农业的探索。21世纪以来,国家旅游局把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列为工作要点之一;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旅游年”,提出“新农村、新旅游、新风尚”。这一系列的政策口号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迅速发展。[2]但在发展过程中,产品景点雷同、文化内涵不深是阻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农业大国,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下了深厚的农业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资源。而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3]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对农业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分析论述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良性互动关系,继而对当前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进行阐述,来探讨促进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构建休闲农业与农业文化资源的良性互动顺应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潮流,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必能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农业文化资源的界定
(一)内涵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华农业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的特性。《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转型概述》中对“农业文化”这样定义:农业文化是产生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观念体系,其中包括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科学认识等具体内容。[4]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对农业文化的认识。但是,对于农业文化资源的概念研究甚少,目前尚未有学者对此提出完整的定义。笔者所理解的农业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活、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农业生产和实践所积累传承下来的、对人们有一定的吸引力并能够被开发利用的各种精神和物质要素。我国农业文化资源具有古朴性、民族性、多样性和现代性的特点。我国自古以农立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业史积淀下深厚的农业文化,因此赋予了农业文化资源古朴的特点,即古老而朴实,原始而神秘;我国56个民族自古至今都留下了丰富而奇特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特色鲜明,构成了我国农业文化资源的一大特点;受现代农业文化的影响,各类高科技农业园区比比皆是,体现了我国农业文化资源的又一特色。
(二)类型
目前对于农业文化资源的分类,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马莹等人从农业旅游的角度将农业文化资源分为四大类:生活生产文化、人文景观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民风文化。[5]王丹将农业文化资源分为有形农业文化资源和无形农业文化资源两大类,其中有形农业文化资源包括农具、饮食、农耕景观、特色物品;无形农业文化资源包括岁时节日、农事活动、民间歌舞、农事诗谚。[6]刘志茹等人认为农业文化资源归结起来主要有:乡土文化、农耕文化、作物文化、民俗文化、农事节庆文化等。[4]董少辉在研究黑龙江农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农业文化资源归结为11个重点内容:文物古迹、建筑设施、先进典型、观光园区、自然风光、岁时节令、生产习俗、游艺竞技、手工技艺、文学艺术、人文精神。[7]
表1 农业文化资源的分类
类型 具体内容 利用方式或表现形式
农业物质文化资源 农具、作物 兴建陈列室、展览厅
饮食 打造特色小吃街
农业景观 规划休闲观光园区
文物古迹 保护修缮历史遗迹
农业精神文化资源 岁时节令 打造特色节庆活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事活动 设计创意体验项目
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间歌舞等) 打造民间艺术展览馆进行展示演艺,让游客互动参与
文化精神 亲近农民,游客亲身体会
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农业文化资源分为两大类,即农业物质文化资源、农业精神文化资源。农业物质文化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并保存延续下来的带有历史和文化痕迹的有形物;农业精神文化资源是在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经过总结提炼的理论化、经验化的无形资源。详见表1。
二、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良性互动关系释义
(一)农业文化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首先,农业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农业文化是中国农业历史几千年的积淀,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宝藏。[8]当人们长期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奔波忙碌时,体验感受农业文化成为了都市人心中的一种渴望与向往,也即农业文化资源的人文情感价值呼应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因此,农业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教育价值等是休闲农业能够利用的重要资源。
其次,农业文化资源对休闲农业具有推动作用。传统农业文化下的生活方式,恰恰符合了当代人想要回归自然的旅游心理趋向。将农业文化资源融入到休闲农业的开发中去,可以丰富休闲农业的内容、增强休闲农业的吸引力、提升文化内涵和档次水平,从而塑造出良好的旅游形象,提高休闲农业的旅游竞争力,进一步拉动当地的发展。[9]
再次,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文化资源作支撑。单纯的以自然风景为主的观光休闲方式,是无法满足当今休闲农业市场的心理需求的。[10,11]同时,文化内涵不深、产品雷同成为目前阻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从文化入手,将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是解决现有观光休闲农业趋同性的重要手段。以农业文化资源为支撑,挖掘当地文化内涵,让人们在乡间游玩的同时接受农业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休闲农业的水平档次,解决产品雷同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发展休闲农业依托于农业文化资源,而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又离不开休闲农业这个载体。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在对农业文化资源内涵的界定、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良性互动关系的分析以及一些典型地区的休闲农业对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阐述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南京市在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良性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二者互动发展的对策,引导以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农业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并以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休闲农业的创新性发展,形成二者间的良性循环、互动发展。[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农业文化资源;休闲农业;良性互动;南京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2
引言 2
一、农业文化资源的界定 2
(一)内涵 2
(二)分类 2
二、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良性互动关系释义 3
(一)农业文化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3
(二)休闲农业是农业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载体 3
(三)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良性互动 3
三、农业文化资源利用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南京市为例 4
(一)对二者互动发展观念意识薄弱 4
(二)对农业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 5
(四)对宣传推广的力度不足 5
四、休闲农业中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进经验借鉴 5
(一)形成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互动发展观念 5
(二)深入挖掘农业文化资源 6
(三)注重培养农户素质 6
(四)注重对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宣传推广 6
五、构建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良性互动的对策 6
(一)增强对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互动发展的观念 6
(二)加深对农业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 7
(四)加强对农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宣传推广 8
六、小结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表1 3
图1 4
构建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良性互动
—以南京市为例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休闲经济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休闲农业的探索。21世纪以来,国家旅游局把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列为工作要点之一;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旅游年”,提出“新农村、新旅游、新风尚”。这一系列的政策口号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迅速发展。[2]但在发展过程中,产品景点雷同、文化内涵不深是阻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农业大国,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下了深厚的农业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资源。而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3]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对农业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分析论述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良性互动关系,继而对当前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进行阐述,来探讨促进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构建休闲农业与农业文化资源的良性互动顺应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潮流,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必能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农业文化资源的界定
(一)内涵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华农业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样的特性。《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转型概述》中对“农业文化”这样定义:农业文化是产生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观念体系,其中包括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科学认识等具体内容。[4]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对农业文化的认识。但是,对于农业文化资源的概念研究甚少,目前尚未有学者对此提出完整的定义。笔者所理解的农业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活、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农业生产和实践所积累传承下来的、对人们有一定的吸引力并能够被开发利用的各种精神和物质要素。我国农业文化资源具有古朴性、民族性、多样性和现代性的特点。我国自古以农立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业史积淀下深厚的农业文化,因此赋予了农业文化资源古朴的特点,即古老而朴实,原始而神秘;我国56个民族自古至今都留下了丰富而奇特的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特色鲜明,构成了我国农业文化资源的一大特点;受现代农业文化的影响,各类高科技农业园区比比皆是,体现了我国农业文化资源的又一特色。
(二)类型
目前对于农业文化资源的分类,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马莹等人从农业旅游的角度将农业文化资源分为四大类:生活生产文化、人文景观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民风文化。[5]王丹将农业文化资源分为有形农业文化资源和无形农业文化资源两大类,其中有形农业文化资源包括农具、饮食、农耕景观、特色物品;无形农业文化资源包括岁时节日、农事活动、民间歌舞、农事诗谚。[6]刘志茹等人认为农业文化资源归结起来主要有:乡土文化、农耕文化、作物文化、民俗文化、农事节庆文化等。[4]董少辉在研究黑龙江农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将农业文化资源归结为11个重点内容:文物古迹、建筑设施、先进典型、观光园区、自然风光、岁时节令、生产习俗、游艺竞技、手工技艺、文学艺术、人文精神。[7]
表1 农业文化资源的分类
类型 具体内容 利用方式或表现形式
农业物质文化资源 农具、作物 兴建陈列室、展览厅
饮食 打造特色小吃街
农业景观 规划休闲观光园区
文物古迹 保护修缮历史遗迹
农业精神文化资源 岁时节令 打造特色节庆活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事活动 设计创意体验项目
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间歌舞等) 打造民间艺术展览馆进行展示演艺,让游客互动参与
文化精神 亲近农民,游客亲身体会
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农业文化资源分为两大类,即农业物质文化资源、农业精神文化资源。农业物质文化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并保存延续下来的带有历史和文化痕迹的有形物;农业精神文化资源是在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经过总结提炼的理论化、经验化的无形资源。详见表1。
二、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良性互动关系释义
(一)农业文化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首先,农业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农业文化是中国农业历史几千年的积淀,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宝藏。[8]当人们长期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奔波忙碌时,体验感受农业文化成为了都市人心中的一种渴望与向往,也即农业文化资源的人文情感价值呼应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因此,农业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教育价值等是休闲农业能够利用的重要资源。
其次,农业文化资源对休闲农业具有推动作用。传统农业文化下的生活方式,恰恰符合了当代人想要回归自然的旅游心理趋向。将农业文化资源融入到休闲农业的开发中去,可以丰富休闲农业的内容、增强休闲农业的吸引力、提升文化内涵和档次水平,从而塑造出良好的旅游形象,提高休闲农业的旅游竞争力,进一步拉动当地的发展。[9]
再次,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文化资源作支撑。单纯的以自然风景为主的观光休闲方式,是无法满足当今休闲农业市场的心理需求的。[10,11]同时,文化内涵不深、产品雷同成为目前阻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从文化入手,将农业文化资源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是解决现有观光休闲农业趋同性的重要手段。以农业文化资源为支撑,挖掘当地文化内涵,让人们在乡间游玩的同时接受农业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休闲农业的水平档次,解决产品雷同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