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淮剧生存与发展研究
摘 要淮剧是江苏省有名的地方戏曲,建湖县是其主要的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的美誉。淮剧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流传至今,在当地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等,淮剧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观众和传承者年龄断层、发展阻力较大、淮剧戏曲从业者下降、淮剧团体内部管理存在弊端等考验。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建湖淮剧在建湖地区早就形成了一定的群众基础,成为建湖县对外展示的品牌形象。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走访调查等方法研究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通淮剧团自身的努力和创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建湖淮剧这种地方戏曲形式依然能够在建湖地区生存,并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与时俱进的与改革开放目标相一致的新演出形式和剧目一定会对建湖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群众生活等产生积极作用。
目 录
1.前言 1
1.1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
1.1.1选题背景 1
1.1.2研究目的 1
1.1.3研究意义 2
1.2研究方法 3
2.国内地方戏曲生存与发展研究概况 4
2.1地方戏曲生存现状 4
2.2地方戏曲发展现状 4
3.建湖淮剧的研究成果综述 6
3.1建湖淮剧陷入困境的原因研究现状 6
3.2 建湖淮剧发展出路研究现状 6
4.建湖淮剧的起源与发展 8
4.1建湖淮剧的起源 8
4.2建湖淮剧发展历程 9
5.建湖淮剧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5.1建湖淮剧现状 11
5.2建湖淮剧面临的问题 14
5.2.1 淮剧团运营存困难,生存环境有待改善 14
5.2.2优秀作品减少,创作动力不足 14
5.2.3淮剧演员严重缺失,后继人才匮乏 15
5.2.4政府干预过多,资助力度小 15
6.建湖淮剧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16
6.1建湖淮剧生存情况 16
6.1.1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证建湖淮剧的生存 16
6.1.2积极推进“团企”合作,拓展市场 17
6.1.3重视教育,拓展培养淮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才的渠道 17
6.2促进建湖淮剧发展的思路 17
6.2.1政府作为主力军,积极推动建湖淮剧的发展 17
6.2.2淮剧团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进行内部改革与管理 19
6.2.3建立建湖淮剧标志建筑群,提高知名度 19
6.2.4与时俱进,加强对传统淮剧的创新 19
6.2.5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建湖淮剧 20
7.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1.前言
1.1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淮剧是建湖独特的地方戏曲,它是地方习俗和地方民歌结合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与苏北人民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建湖淮剧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迎合了建湖当地群众对文化的需求;2、对于弘扬民族精粹文化具有积极意义;3、以淮剧为载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国家充分重视对地方戏曲的扶持与保护,文化部于2013年7月印发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该方案全面加强和保护传统地方剧种,扶持地方剧团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渴求苛刻,加之电视、电脑等新的媒体形式,综艺、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使得淮剧的观众锐减,演出市场迅速萎缩,淮剧的生存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如何保护、振兴这一传统的戏曲剧种成为当务之急。淮剧如何走出目前的生存困境,更需要教育界、戏曲界、淮剧从业人员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目前,建湖淮剧在当地还占有一定的表演艺术市场份额,建湖淮剧团每年还能保持着近200场的表演规模,建湖当地群众对于建湖淮剧这一融合建湖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还是表现出一定程度地欢迎,本文研究对建湖淮剧的生存和发展情况主要还是从两个方面出发:一、保护和发展建湖淮剧这一优秀的地方戏曲形态;二、使建湖淮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建湖当地的民众,迎合民众的休闲娱乐。综上所述,对建湖淮剧的生存和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具有其必要性。
1.1.2研究目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通过研究建湖淮剧的起源、生存现状等为建湖淮剧在社会经济的崛起、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新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社会大环境下能够可持续发展得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希望有助于建湖淮剧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并取得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对家乡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1.1.3研究意义
地方戏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而它正是以自身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建湖淮剧自1796年正式诞生以来,已有218年,融合了建湖地方淳朴的民风、崇文尚礼的优良传统,一直扮演着传播流行的社会思潮,反映人们思想,宣传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角色。明清时期是我国戏曲文化繁荣时期,建湖淮剧也在这一时期初成形态,它以说唱建湖方言为其主要表演形式,其贴近群众原生态生活的唱词,为其打下了重要的群众基础,深受百姓的欢迎。它主要是根据特定的社会事实改编成“香火戏”,即早期的淮剧。流传最为广泛的要数《早期苏北民间香火僮子行业的传统唱词》,主要包括:《开坛(请神)》、《天仙表》、《阳元表》等,以《阳元表》唱词为例,“符官打马就要行,一把挽住马龙头。慢着急,定定神,叮咛嘱托记在心。天下寺大庙宇广,各地寺庙都有神。逢到大庙下马请,逢到小庙喊三声。有庙无神不下马,望空高叫也可行。”反映了人们希望祛病除邪,祈求神灵保佑,生活太平的愿望,这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包括建湖淮剧在内的地方戏曲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主要包括: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建湖地方经济的迅速崛起,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旺盛,精神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党和政府近几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越发重视,陆续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地方戏曲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必将受益无穷;2013年7月,文化部印发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江苏省文化厅坚持与盐城市人民政府举办淮剧艺术节,支持淮剧事业的发展;建湖县政府积极开展淮剧进校园活动,早在2001年就已经制定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淮剧、杂技艺术教育的意见》。 这对于建湖淮剧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相信如果建湖淮剧能够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寻求创新,必将能够再一次焕发“春天”。
1.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法。
在图书馆、建湖县图书馆和建湖县文化局阅读期刊和书籍,在建湖县淮剧团收集资料,并在读秀、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搜寻相关文献。
目 录
1.前言 1
1.1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
1.1.1选题背景 1
1.1.2研究目的 1
1.1.3研究意义 2
1.2研究方法 3
2.国内地方戏曲生存与发展研究概况 4
2.1地方戏曲生存现状 4
2.2地方戏曲发展现状 4
3.建湖淮剧的研究成果综述 6
3.1建湖淮剧陷入困境的原因研究现状 6
3.2 建湖淮剧发展出路研究现状 6
4.建湖淮剧的起源与发展 8
4.1建湖淮剧的起源 8
4.2建湖淮剧发展历程 9
5.建湖淮剧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5.1建湖淮剧现状 11
5.2建湖淮剧面临的问题 14
5.2.1 淮剧团运营存困难,生存环境有待改善 14
5.2.2优秀作品减少,创作动力不足 14
5.2.3淮剧演员严重缺失,后继人才匮乏 15
5.2.4政府干预过多,资助力度小 15
6.建湖淮剧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16
6.1建湖淮剧生存情况 16
6.1.1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证建湖淮剧的生存 16
6.1.2积极推进“团企”合作,拓展市场 17
6.1.3重视教育,拓展培养淮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才的渠道 17
6.2促进建湖淮剧发展的思路 17
6.2.1政府作为主力军,积极推动建湖淮剧的发展 17
6.2.2淮剧团加强自身建设,积极进行内部改革与管理 19
6.2.3建立建湖淮剧标志建筑群,提高知名度 19
6.2.4与时俱进,加强对传统淮剧的创新 19
6.2.5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建湖淮剧 20
7.结语 21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1.前言
1.1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淮剧是建湖独特的地方戏曲,它是地方习俗和地方民歌结合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与苏北人民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建湖淮剧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迎合了建湖当地群众对文化的需求;2、对于弘扬民族精粹文化具有积极意义;3、以淮剧为载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国家充分重视对地方戏曲的扶持与保护,文化部于2013年7月印发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该方案全面加强和保护传统地方剧种,扶持地方剧团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渴求苛刻,加之电视、电脑等新的媒体形式,综艺、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使得淮剧的观众锐减,演出市场迅速萎缩,淮剧的生存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如何保护、振兴这一传统的戏曲剧种成为当务之急。淮剧如何走出目前的生存困境,更需要教育界、戏曲界、淮剧从业人员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目前,建湖淮剧在当地还占有一定的表演艺术市场份额,建湖淮剧团每年还能保持着近200场的表演规模,建湖当地群众对于建湖淮剧这一融合建湖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还是表现出一定程度地欢迎,本文研究对建湖淮剧的生存和发展情况主要还是从两个方面出发:一、保护和发展建湖淮剧这一优秀的地方戏曲形态;二、使建湖淮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建湖当地的民众,迎合民众的休闲娱乐。综上所述,对建湖淮剧的生存和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具有其必要性。
1.1.2研究目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通过研究建湖淮剧的起源、生存现状等为建湖淮剧在社会经济的崛起、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新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社会大环境下能够可持续发展得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希望有助于建湖淮剧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并取得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对家乡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1.1.3研究意义
地方戏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而它正是以自身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建湖淮剧自1796年正式诞生以来,已有218年,融合了建湖地方淳朴的民风、崇文尚礼的优良传统,一直扮演着传播流行的社会思潮,反映人们思想,宣传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角色。明清时期是我国戏曲文化繁荣时期,建湖淮剧也在这一时期初成形态,它以说唱建湖方言为其主要表演形式,其贴近群众原生态生活的唱词,为其打下了重要的群众基础,深受百姓的欢迎。它主要是根据特定的社会事实改编成“香火戏”,即早期的淮剧。流传最为广泛的要数《早期苏北民间香火僮子行业的传统唱词》,主要包括:《开坛(请神)》、《天仙表》、《阳元表》等,以《阳元表》唱词为例,“符官打马就要行,一把挽住马龙头。慢着急,定定神,叮咛嘱托记在心。天下寺大庙宇广,各地寺庙都有神。逢到大庙下马请,逢到小庙喊三声。有庙无神不下马,望空高叫也可行。”反映了人们希望祛病除邪,祈求神灵保佑,生活太平的愿望,这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包括建湖淮剧在内的地方戏曲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主要包括: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建湖地方经济的迅速崛起,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旺盛,精神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党和政府近几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越发重视,陆续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政策,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地方戏曲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必将受益无穷;2013年7月,文化部印发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江苏省文化厅坚持与盐城市人民政府举办淮剧艺术节,支持淮剧事业的发展;建湖县政府积极开展淮剧进校园活动,早在2001年就已经制定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淮剧、杂技艺术教育的意见》。 这对于建湖淮剧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相信如果建湖淮剧能够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寻求创新,必将能够再一次焕发“春天”。
1.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法。
在图书馆、建湖县图书馆和建湖县文化局阅读期刊和书籍,在建湖县淮剧团收集资料,并在读秀、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等网站搜寻相关文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