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问题和对策的研究(附件)【字数:12213】

摘 要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文学也随之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文学创作,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一些投资者看中了网络文学这块“肥肉”,进军网络文学市场,网络文学因此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一些网络作者在商业化的利益驱动之下,出现了一批以追求利益而创作的作者,以至于各大文学网站上出现了一些内容质量低下、内容题材千篇一律、抄袭之风严重的文章。本文从网络文学商业现状出发,分析得出网络文学商业化具有作者年轻化、内容丰富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受众普遍化、影响效果双重性五大特征,并得出网络文学商业化过程中出现文学艺术内涵不深、文章质量不高、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几大问题,并提出加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交流、实行消费锁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三大措施,为网络文学在商业化发展道路上指明方向。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
2.1 关于网络文学定义和特征的研究 2
2.2 关于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问题的研究 3
2.3关于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对策的研究 3
第三章 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4
3.1 网络文学的作者具有年轻化的特征 4
3.2网络文学的内容具有丰富化特征 5
3.3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具有多样化特征 6
3.4网络文学的受众具有普遍性特征 6
3.5网络文学的传播效果具有双重性特征 7
第四章 网络文学商业化道路存在的问题 8
4.1 作者创作过程“快餐化”,文学艺术内涵不深 8
4.2内容低俗化诱导读者订阅,文章质量不高 9
4.3 抄袭现象频发,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 10
第五章 网络文学商业化道路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5.1市场阅读需求量大,导致创作过程“快餐化” 11
5.2粉丝经济”追求点击量和商业利润,导致内容低俗化 11
5.3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导致抄袭现象严重 11
第六章 建议 12
6.1改变“全勤”奖励机制,加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与传统文学的交流 12
6.2“VIP”章节优质化,实行消费锁定 13
6.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抄袭打击力度 13
结束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997年,盛大集团成立了“榕树下”网站,许多有抱负的作家开始利用这个平台大展身手,开始了以网络为依托的文学创作之路;1998年,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从此改变了原有的文学发布方式,开启了网络文学之路。
2003年,网络文学采用阅读收费模式,网络文学从免费到收费,从单一的商业模式到了多元的商业模式。在免费模式下,读者对文章的评价成为评价网络文学的最高标准,开启收费模式之后,评价网络文学的标准又变成了文章本身所带来的经济价值,有人认为商业化是文学的敌人,文学在商业化的推动下变成了以追求利益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文学本身的精神内涵;也有人认为网络文学创作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地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使网络文学出现繁荣景象。
2010年7月5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与上一年相比,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而近几年的数据显示,2014年的互联网普及率为47.9%,2015年互联网普及率是50.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大,网络用户的增长将带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从总体上说网络的普及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从而也改变了文学的发展模式,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迅速,但也导致网络文学出现了许多问题,网络文学在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分追求利益,不重视版权保护,出现侵权、忽视文学的文化性等问题。本文将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较,从而得出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现状,分析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导致每个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可行性建议,为网络文学在商业化发展道路上有更好方向。
1.2研究意义
网络文学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互联网的出现无疑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文学从以前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变成了一种赚钱的工具,本文旨在研究网络文学在商业化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从问题的根源出发,从而找到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保证网络文学即使在商业化的发展道路上依然保持其文学性,并为网络文学创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使得网络文学朝着更加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网络文学定义和特征的研究
蔡智恒《网络文学与我》中认为,网络文学是在网络时代出生的作者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1];张雨(2006)提出网络文学是在网络上存在,并且是为了网络而进行的创作性写作活动[2];欧阳友权(2008)认为在网上传播并可以读者阅读参与的新型文学就是网络文学[3];罗丹、詹志和(2010)认为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为发布渠道,主要面向读者需求的流通性通俗文学;一篇文章是否属于网络文学,主要看起是否满足网络、读者、流行文化这三个条件[4];刘志礼(2013)认为网络文学就是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延伸,以网络语言为特征,在计算机上完成供网民电子阅读欣赏的一种电子文学新形式[5]。
学者对网络文学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网络文学还处在一个“命名焦虑”的过程中,从前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不同层面去把握:一是把传统文学发布到网上的文学作品,这是广义的网络文学;二是指直接在网上创作并发布的文学作品;三是指那种只能在互联网上“数字化生存”的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或是借助特定的创作软件在电脑上自动生成的作品,这种作品一旦离开了网络就不能生存。
前人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网络文学的特征。王新萍(2002)认为网络文学的主要特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个人性,是指个人的随感、一点点灵感或艺术火花中制作出来,其中个人的主观意愿能很大程度地得以实现、发挥和满足;二是动态性,网络文学作品是永远创作中的作品,随时可以加以评述、修改、补充,这些做成链接可以附加在文本之后,即为超文本;三是交互性,网络文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尚未述说,尚未看见,尚未听到的情境展示,使浏览者体验到别处的生活。四是瞬时传播性,其传播速度远远优于传统文学;五是虚拟性和可下载性,网络文学可以大规模地复制[6]。姜英(2003)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表现在文学形态上,如:超文本、多媒体、交互式创作,而网络文学发展的价值特征主要在民间本位、对话平台和自由精神上,而这些特征就是网络文学的本质[7]。郭玮(2006)从创作论的角度认为网络文学具有民众作者和写作动机多样化、创作自由和接受自由的特征[8]。杨炳忠(2012)认为网络文学的特征是写作机制数字化、写作主力和阅读主体年轻化、题材类型和故事编织戏剧化、语言风格生活化[9]。欧造杰、罗美翩(2015)认为网络文学的受众大众化,内容趋于平面化,运行越来越商业化[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2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