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新业态之胶囊旅馆的营销策略研究以贵阳市胶囊旅馆为例

摘 要诞生于日本文化的胶囊旅馆(Capsule hotel),凭借独具一格的酒店形式开始风靡全球,中国市场也逐渐接受这种另类旅馆,上海、北京、西安、昆明、重庆等地第一家胶囊旅馆纷纷开业。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享受日益多样化和丰富化,促成了以价格低廉、方便快捷为特色的胶囊旅馆的发展。然而,胶囊旅馆作为日益兴起的新兴经济型酒店,这种新业态是否能适应中国文化与环境,它的发展前景如何,本文以贵阳市胶囊旅馆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我国胶囊旅馆在本土的营销策略及其发展前景。首先,通过一些收集、梳理文献与影视资料等,了解贵阳市胶囊旅馆的发展历史,分析发展状况历程。其次,开展对贵阳市胶囊旅馆的消费者、经营者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研究方法,掌握并探究贵阳市胶囊旅馆的经营业绩与发展问题。最后,从营销战略与营销组合策略角度,综合分析贵阳市胶囊旅馆在贵阳市的发展方向与前景与方向,从而为我国住宿业的新业态的胶囊旅馆发展提供借鉴意见。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选题缘由 1
(二) 胶囊旅馆的概述 1
二、文献综述 3
(一) 国外文献 3
(二) 国内文献 4
(三) 相关文献综述总结 6
三、贵阳市胶囊旅馆的发展历程 7
(一)导入期 7
(二)发展期 7
四、贵阳市胶囊旅馆业市场调研分析 8
(一) 理论构思与研究方法 8
(二) 问卷调查设计 8
(三) 访谈法 14
五、贵阳市胶囊旅馆业市场调研分析 16
(一) 市场定位与竞争战略 16
(二) 产品策略与价格策略 17
(三) 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 18
(四) 沟通政府,完善消防措施 19
结论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1访谈图 22
附录2调查问卷图 24
附录3访谈照片 25
致谢 26
一、前言
(一)研究缘由
20世纪70年代,在大阪梅田出现了全世界第一家胶囊旅馆。以低碳环保、经济实惠、安全卫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节约资源等诸多就优点为自身特色的胶囊旅馆迅速刮起了一阵“胶囊风”,成为酒店住宿业的一颗新星,现已被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美国、德国、英国、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已引进了“胶囊旅馆”这一新型的酒店模式,并且运营状况比预想中的还要好。如今在中国上海、北京、重庆等地也出现了形态各异的胶囊旅馆,然而经营情况却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出现倒闭、顾客投诉一系列问题,中国的一些学者也对这种住宿新业态发出了质疑。
因而本文着重以调查的方式了解胶囊旅馆在贵阳市的运营情况和营销策略,分析它在整个中国背景下的发展前景与方向,为住宿新业态提供借鉴意见。
(二)胶囊旅馆的概述
1.定义
“胶囊旅馆”在日文中用“カプセルホテル”代表,就是“Capsule Hotel”的音译,它是在日本加班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空间小、配备齐、费用低的旅馆,是一种由十几个甚至上百个整齐有序地叠摞起来的格子组合的新式酒店模式。每一个方格可容纳一位顾客,与我国的绿皮火车卧铺相似,分为上下两层,但不同于火车卧铺的是这种方格房间又有隔间把每个床位隔开,给顾客增加了一定的私密性。虽然格子内空间较小,但足以容纳一位顾客,并且配备了电视、网络、电源插头等一系列设施。并且价格只是一般酒店的50%~60%。
2.发展
胶囊旅馆起源于日本。最初的设计者是日本建筑家黑川纪章。在1979年,新日本观光株式会社在大阪梅田开办了首家胶囊旅馆,1985年,随着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的举行,为容纳大量观光客而临时紧急修建的胶囊旅馆,经电视台报道之后开始被社会各界所认识。
在日本,加班是日本上班族的工作日常,更发展成为了一种文化,因此繁忙的工作背景下,上班族经常赶不上地铁,他们需要选择一个能过夜的落脚点,这就促成了胶囊旅馆的发展。针对上班人群的需要,胶囊旅馆提供了“时段切割”的方式,为不同的上班族提供5、7、9小时的不同的过夜时间,如此一来,高入住率推动了胶囊旅馆在日本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自首家胶囊旅馆在20世纪开业后,胶囊旅馆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在日本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但却没有打开国外市场。1997年,伦敦平价寿司店“Yo!Sushi”的老板Simon Woodroffe率先创想,将日本的这种另类旅馆与飞机头等舱的高档设备结合在一起,提供给旅客这种五星级酒店的水准但收费平价的独特住宿。英国YOTEL的崛起,真正地让胶囊旅馆受到世界市场的瞩目。
中国的第一家胶囊旅馆也在2011年1月初落户于上海火车站的中山北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隈研吾先生在《十宅论》中谈到,把日本的住宅分可以分为10类,且通过这划分的10类又分别囊括了不同住宅的目标房客以及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与胶囊公寓最接近的,应该是年轻未成家的上班族俗称的“单身公寓”——就几坪米大的小型公寓,浴室卫生间设计体现出一体化的组合式结构。它的原型是一般的经济型酒店的客房,是“公寓式酒店”的抽象和夸张。[1]
Donald McNeill(2008)认为这城市空间揭示了20世纪城市主义的许多特征。首先,它概述了酒店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作为城市的地标,作为公民自我的陈述对蓬勃发展的中央商业区的信任,或作为城市更新战略的组成部分。其次,建议酒店空间设计体现消费选择,是否就标准化的、磨损的功能或独特性的表达而言当代消费市场的趋势,区别和品牌。第三,对循环型城市这一理念来说这些胶囊空间是至关重要。它们代表一种居住形式临时家庭,适合各种类型的旅行者,同时也是一个商业空间。第四,胶囊旅馆是城市生活复杂社会地理的反映,是城市复杂生活的一个缩影,也代表了酒店服务的职业等级。[2]
Fragkou, Despoina and Stevenson, Elizabeth Victoria(2014)认为东京是当代世界的大都市之一,在人口问题上,也是人口最繁密的城市之一。大量的跨国公司居住在这个城市中心和大多数当地公民在那里工作。由于时间表要求很高,大量员工通常会延长工作时间,以满足项目的最后期限。因此,许多居住者没有时间第回到家里休息,第二天早上紧接着回去工作。胶囊旅馆的建设的目的是提供低成本的住宿给这类雇员休息。作为一种建筑理念,胶囊酒店类似于蜂巢。合并事实上,人类和蜜蜂对热和通风的要求是相似的。将有兴趣对蜂箱及其潜力进行生物模拟分析。在胶囊旅馆的应用。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估计潜在的改善此类酒店的能源消耗状况,同时保持通过生物模拟应用给他们的客户带来安慰。[3]
Leslie, Thomas(2016)认为在20世纪60年代建筑的各种技术、家庭和城市发展中,没有一项能像家居生活的模型一样,对胶囊和干扰器的迷恋那么离奇或拙劣。在NASA和相关军事组织的拜物教硬件的启发下,太空舱房和它们的服务塔以极其现代的方式庆祝了存在的技术虚无主义。在这些激进的建议中,隐含着一种后机制崇高的建议,一种对人性空间和经验的否定,有利于将生物学和拟人化的要求系统化。他谈论到了日本和英国、法国、美国同时代人提出的胶囊家庭提案,包括关于航天环境的提案以及黑川纪雄和阿奇克的国内胶囊台架试验提案。黑泽明的文章《胶囊宣言》是一个方便的概念总结,从航天、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探讨了技术模式对胶囊旅馆理想的影响,并暗示了这一奇怪而引人注目的篇章在20世纪60年代建筑中的挥之不去的影响。[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04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