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玄武湖智慧景区建设
摘要:信息通讯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将“智慧”概念介绍到了社会各个业态中,在创新2.0的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景区”已经成为描述“互联网+物联网+景区”新业态的流行词。“智慧景区”的具体表现是在新技术和大数据嵌入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上,协同无处不在的物联网和它的应用技术以解决旅游者在旅游前、中、后的需求,从而丰富旅游者体验。本文基于游客视角,从汪侠等的智慧景区评价体系中遴选出21个评价指标对南京玄武湖游客进行期望和体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游客体验——期望矩阵对各类指标进行分析,进而对南京玄武湖智慧景区的服务、营销和管理三个方面的建设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为南京玄武湖智慧景区解决当前存在的不足,打造优质智慧景区提供策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绪论1
智慧景区和“互联网+”文献综述2
(一)智慧景区文献综述 2
(二)“互联网+”文献综述3
二、玄武湖智慧景区建设现状及评价分析4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指标遴选5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5
(三)玄武湖智慧景区分析——基于游客体验——期望矩阵的分析6
三、玄武湖智慧景区建设的对策建议7
结语7
致谢8
参考文献9
表1南京市玄武湖智慧景区评价模型 5
表2南京市玄武湖智慧景区5个重要程度和体验值较高的二类指标 6
图1游客体验——期望矩阵6
附录1游客调查问卷10
互联网+背景下南京市玄武湖智慧景区建设
引言
(一)智慧景区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智慧景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景区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搭建、可预见的挑战两个方面。
理论和框架方面:英国学者Dimitrios提出智慧景区应实现利益相关者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内部连接和信息交换的能力,并提出智慧景区应具备解释、计划、可持续、引导、营销和反馈六大功能,且在打造智慧景区前要做好通盘规划,兼顾旅游组织、政府、本地居民、旅游者以及环境五大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利益。[3]德国学者Lop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ez De Avila将智慧景区定义为建立在最先进的技术基础设施之上,帮助游客实现互相交流和整合周边资源,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及景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可持续旅游区域。[4]澳大利亚学者Ulrike认为,旅游景区的核心是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和物理设施及资源的完美整合,并且智慧景区将在智慧旅游框架中起基础作用。[5]英国学者Kim Boes则将领导力、创新、人力和金融资本视为打造智慧景区的四大动力和保障[6]。
Ulrike[5]和Dimitrios[3]指出,旅游者对于技术的慢适应性和多媒体的潜在问题会影响智慧景区的推广和打造,景区和政府应对旅游者和市民做好技术教育工作。同时,信息安全、协调人与智能关系及妥善的投资运作商业模型等问题亟待解决。
芬兰学者Juho Pesonen在其文章中强调了云计算、RFID、NFC等科学技术在旅游景区建设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因此移动终端的普及和ICT的运用将助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7]。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学者大多从理论和宏观上定义了智慧景区并给出了建设的思路,主要是强调新科技应用在景区建设的作用,同时要顾及好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笔者认为,智慧景区的终极目的是实现游客体验的提升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应用最终还是需要回归以人为本,而不应该是为了景区实现技术化而科技。并且,国外相关的景区案例研究也较为缺乏。
虽然国内学者逐渐聚焦于智慧景区的研究,但目前的相关文献仍较有限,主要集中在智慧景区内涵和建设框架、技术支撑、建设举措及问题、评价体系以及实证研究五个方面。
党安荣(2011)等人提出了“三个平台、五大体系、七项保证”的智慧景区建设框架[8]。葛军莲等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了智慧景区的建设。她认为,智慧景区应构建满足多元利益主体利益诉求的智能服务系统[9]。李海蓉(2013)在研究西藏旅游业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景区的建设应以包含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中心及信息处理平台、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平台三个板块为重点[10]。
张振国(2011)提出了智慧景区的系统框架设计。他认为该系统框架应分为四个层面,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应用物联网技术使实物资源和虚拟资源实现无缝对接。网络层是通过信息通讯技术保障信息的流通和交换。终端用户主要通过客户端门户接入智慧旅游,享受一站式的信息与应用服务。平台层作为感知层与网络层的数据中转站,着重于对大数据的分析整理,利用云计算等手段,为应用层的终端使用起到关键作用。应用层方面,通过终端适配、数字排版、下发、部分下发内容下发前签名管理和下载服务,提供核心的业务支撑,包括接口服务、短彩服务、业务管理、运营管理、用户管理、认证鉴权、应用管理、位置服务、门户管理,保障游客接入智慧景区的顺畅运行[11]。
葛军莲,顾小钧,龙毅(2012)[9]等智慧景区的目标就是决策支持和功能自动化。主要建设任务就是结合景区特性,运用人类最新文明成果,构建智慧网络,实现景区智能化发展;智慧景区建设的主题就是数据、软件、硬件、模型和服务。郭伟,贾云龙等在其文章中指出国内智慧景区的建设障碍有智能化不全面、体制僵化、技术应用限制及资金和人才约束四个问题[12]。
综上所述,葛军莲等提出的智慧景区建设目标和任务与国外学者想比前瞻性略有不足,未能归纳出智慧景区建设的终极目标。张振国提出智慧景区系统框架设计,在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方面都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各层级的功能和定位,但在应用方面,由于各应用主体的目标不同,应用层的设计也应考虑针对不用的应用主体有所侧重。因此,笔者结合党安荣等学者的观点,在张振国等学者的系统框架设计上提出:智慧景区的应用层应从管理、服务、和营销三个方向,面向管理者和游客、当地居民三个主体予以针对性的建设。
邓贤峰等人从游客体验、景区管理、旅游产品3个维度提出了建设“智慧景区”的17个二级标准和41个三级标准,可较为准确地衡量和反应“智慧景区”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13]汪侠、甄峰[1]通过九大系统、37类三级评价指标的智慧景区评价体系量化智慧景区建设成果。仇梦嫄等[2]以游客视角,针对管理层和一线服务人员为评价核心,通过7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设计了景区数字化评估体系。
实证研究领域,邵振锋等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新技术的“智慧景区”框架,探讨了基于服务架构的景区智能化管理模式,结合智慧九寨沟的建设,实现了基于在RFID,IP摄像头、移动执法智能终端和数据中心组成的景区物联网基础上的“智慧景区”游客分流应用功能,实践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应用。[14]汪侠在已建立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进行了智慧景区的实证评价。最后,对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智慧景区建设的优势、不足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仇梦嫄等运用了期望破—体验矩阵对中山陵的各类指标进行了分析,为中山陵从数字景区向智慧景区过渡提供了优化策略。[2]翁秋妹、陈章旺以服务主导逻辑作为技术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结合的理论平台,构建出智慧景区服务创新的概念模型,并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了三坊七巷智慧景区的建设,研究从服务游客与居民、服务行政管理部门、服务旅游业态等三方面进行服务创新,改善旅游服务品质与效率,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保障居民安全,进而保持三坊七巷景区旅游业态的持续竞争力,促进福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15]。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绪论1
智慧景区和“互联网+”文献综述2
(一)智慧景区文献综述 2
(二)“互联网+”文献综述3
二、玄武湖智慧景区建设现状及评价分析4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指标遴选5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5
(三)玄武湖智慧景区分析——基于游客体验——期望矩阵的分析6
三、玄武湖智慧景区建设的对策建议7
结语7
致谢8
参考文献9
表1南京市玄武湖智慧景区评价模型 5
表2南京市玄武湖智慧景区5个重要程度和体验值较高的二类指标 6
图1游客体验——期望矩阵6
附录1游客调查问卷10
互联网+背景下南京市玄武湖智慧景区建设
引言
(一)智慧景区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智慧景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景区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搭建、可预见的挑战两个方面。
理论和框架方面:英国学者Dimitrios提出智慧景区应实现利益相关者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内部连接和信息交换的能力,并提出智慧景区应具备解释、计划、可持续、引导、营销和反馈六大功能,且在打造智慧景区前要做好通盘规划,兼顾旅游组织、政府、本地居民、旅游者以及环境五大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和利益。[3]德国学者Lop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ez De Avila将智慧景区定义为建立在最先进的技术基础设施之上,帮助游客实现互相交流和整合周边资源,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及景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可持续旅游区域。[4]澳大利亚学者Ulrike认为,旅游景区的核心是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和物理设施及资源的完美整合,并且智慧景区将在智慧旅游框架中起基础作用。[5]英国学者Kim Boes则将领导力、创新、人力和金融资本视为打造智慧景区的四大动力和保障[6]。
Ulrike[5]和Dimitrios[3]指出,旅游者对于技术的慢适应性和多媒体的潜在问题会影响智慧景区的推广和打造,景区和政府应对旅游者和市民做好技术教育工作。同时,信息安全、协调人与智能关系及妥善的投资运作商业模型等问题亟待解决。
芬兰学者Juho Pesonen在其文章中强调了云计算、RFID、NFC等科学技术在旅游景区建设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因此移动终端的普及和ICT的运用将助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7]。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学者大多从理论和宏观上定义了智慧景区并给出了建设的思路,主要是强调新科技应用在景区建设的作用,同时要顾及好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笔者认为,智慧景区的终极目的是实现游客体验的提升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应用最终还是需要回归以人为本,而不应该是为了景区实现技术化而科技。并且,国外相关的景区案例研究也较为缺乏。
虽然国内学者逐渐聚焦于智慧景区的研究,但目前的相关文献仍较有限,主要集中在智慧景区内涵和建设框架、技术支撑、建设举措及问题、评价体系以及实证研究五个方面。
党安荣(2011)等人提出了“三个平台、五大体系、七项保证”的智慧景区建设框架[8]。葛军莲等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了智慧景区的建设。她认为,智慧景区应构建满足多元利益主体利益诉求的智能服务系统[9]。李海蓉(2013)在研究西藏旅游业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景区的建设应以包含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中心及信息处理平台、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平台三个板块为重点[10]。
张振国(2011)提出了智慧景区的系统框架设计。他认为该系统框架应分为四个层面,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应用物联网技术使实物资源和虚拟资源实现无缝对接。网络层是通过信息通讯技术保障信息的流通和交换。终端用户主要通过客户端门户接入智慧旅游,享受一站式的信息与应用服务。平台层作为感知层与网络层的数据中转站,着重于对大数据的分析整理,利用云计算等手段,为应用层的终端使用起到关键作用。应用层方面,通过终端适配、数字排版、下发、部分下发内容下发前签名管理和下载服务,提供核心的业务支撑,包括接口服务、短彩服务、业务管理、运营管理、用户管理、认证鉴权、应用管理、位置服务、门户管理,保障游客接入智慧景区的顺畅运行[11]。
葛军莲,顾小钧,龙毅(2012)[9]等智慧景区的目标就是决策支持和功能自动化。主要建设任务就是结合景区特性,运用人类最新文明成果,构建智慧网络,实现景区智能化发展;智慧景区建设的主题就是数据、软件、硬件、模型和服务。郭伟,贾云龙等在其文章中指出国内智慧景区的建设障碍有智能化不全面、体制僵化、技术应用限制及资金和人才约束四个问题[12]。
综上所述,葛军莲等提出的智慧景区建设目标和任务与国外学者想比前瞻性略有不足,未能归纳出智慧景区建设的终极目标。张振国提出智慧景区系统框架设计,在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方面都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各层级的功能和定位,但在应用方面,由于各应用主体的目标不同,应用层的设计也应考虑针对不用的应用主体有所侧重。因此,笔者结合党安荣等学者的观点,在张振国等学者的系统框架设计上提出:智慧景区的应用层应从管理、服务、和营销三个方向,面向管理者和游客、当地居民三个主体予以针对性的建设。
邓贤峰等人从游客体验、景区管理、旅游产品3个维度提出了建设“智慧景区”的17个二级标准和41个三级标准,可较为准确地衡量和反应“智慧景区”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13]汪侠、甄峰[1]通过九大系统、37类三级评价指标的智慧景区评价体系量化智慧景区建设成果。仇梦嫄等[2]以游客视角,针对管理层和一线服务人员为评价核心,通过7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设计了景区数字化评估体系。
实证研究领域,邵振锋等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新技术的“智慧景区”框架,探讨了基于服务架构的景区智能化管理模式,结合智慧九寨沟的建设,实现了基于在RFID,IP摄像头、移动执法智能终端和数据中心组成的景区物联网基础上的“智慧景区”游客分流应用功能,实践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应用。[14]汪侠在已建立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进行了智慧景区的实证评价。最后,对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智慧景区建设的优势、不足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仇梦嫄等运用了期望破—体验矩阵对中山陵的各类指标进行了分析,为中山陵从数字景区向智慧景区过渡提供了优化策略。[2]翁秋妹、陈章旺以服务主导逻辑作为技术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结合的理论平台,构建出智慧景区服务创新的概念模型,并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了三坊七巷智慧景区的建设,研究从服务游客与居民、服务行政管理部门、服务旅游业态等三方面进行服务创新,改善旅游服务品质与效率,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保障居民安全,进而保持三坊七巷景区旅游业态的持续竞争力,促进福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1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