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视角的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真实性”研究以汤山七坊为例
基于游客视角的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真实性”研究以汤山七坊为例[20200505124122]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传统文化遭受着巨大的冲击,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和旅游价值出发,结合南京汤山七坊的旅游开发现状和游客对旅游地真实性的感知度满意度的调查,研究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发现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为民俗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开发的策略。
关键字: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真实性;保护
Research on the “Authenticity” of Country Folk Culture Demonstrate based on the Tourists Perspective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Shen Pingmei
Tutor Yuan Lingling
Abstract:With the rural tourism economic booming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s develop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At the same time, it makes traditional culture suffering a huge impact.And the authenticity of folk culture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commun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lore agriculture heritage and tourism value,and it contacts the status of Nanjing Tangshan seven tourists development and the satisfaction survey of perception to travel’s authenticity, research rural folk culture show "authenticity".so it can find the problem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give some advises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folk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一)问题的提出
遗产旅游日渐兴起,遗产旅游以及遗产真实性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尤为迅速,一般的农业文化遗产分为遗址类、工程类、景观类、文献类、技术类、物种类、民俗类、工具类和品牌等9大类,他对于保存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可恢复生态系统和传承高价值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它更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之一,而其作为乡村旅游开发重要的资源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与民间观念。乡村旅游以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乡村民俗文化的展示则是将这些民俗文化资源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展示给旅游者,使旅游者了解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在旅游地游览不仅为观光,更为了寻求某种真实体验,期望所见所闻是真实的。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是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乡村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就显得相当重要。但是,旅游的深入发展却导致了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真实性缺失的现象,游客对乡村民俗文化原真性的感知研究已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在对民俗文化的几个特征和旅游价值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是了解游客对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的感知水平,分析乡村旅游地在对民俗类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二)相关研究进展
真实性 “Authenticity”, 又有原真性、本真性、原生性等多种解释, 它最早是用于博物馆的, 这里的真实性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展品是否具有真实性, 其价值是否与之相符合。 1973 年, 美国的社会学家 MacCannell首次将“真实性”引入旅游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之中, 并提出了“舞台的真实性 ”、旅游空间的“前台”和“后台 ”等理论, 他指出东道主将包装过的旅游产品当作 “真实”的并将其搬上舞台展示给旅游者,那么旅游者所接触到的就是被舞台化了的地方文化, 而他们的所经历的其实是一种旅游场合中的“舞台真实”旅游。为此,它引发了西方旅游学者们对旅游真实性的热烈讨论, 真实性也成为旅游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旅游体验与真实性方面,Cohen对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做了比较全面地论述,他认为游客的个性、喜好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反应和旅游体验。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使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原真性”的评判标准是由旅游者的感知来决定,关于真实性的研究对象也从旅游客体转向对旅游主体的体验感知、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等方面的研究。而Obenour强调旅游者追求的是自我的本真,旅游者只是需要从旅游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就算是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真实体验。DeepakChhabra认为文化遗产地旅游产品可感知的真实性是衡量文化遗产地产品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有关国外旅游学界对真实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旅游真实性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旅游者追求真实性的本质和动机、不同游客对旅游真实性的感知差异、旅游者能否实现所追求的真实性目的、旅游地如何帮助旅游者实现追求真实性的目的等。
国内学者也对旅游真实性问题做过多方面的探讨,张晓萍介绍了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 “舞台真实”理论,还有李旭东也对西方旅游研究中的 “真实性”理论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他加以评述。1999年,王宁对旅游真实性概念进行了全面、深刻而详细地分析,他认为旅游中的真实性概念包含了两个独立的方面,即旅游者经历真实性和旅游者客体真实性。吴晓隽针对文化遗产旅游中有关 “真实性”问题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阮仪三、林林指出原真性对文化遗产地的价值判定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张成渝对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在实践中的发展完善问题进行了研究。可见,原真性对于体现遗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已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此外,张军从专家、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等不同层面, 进行了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吴忠才从舞台化的文化对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影响, 对旅游活动中文化的舞台表演性与真实性进行了研究。田美蓉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 从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认识, 以及各要素对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影响, 进行了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的研究。高燕对旅游者在民族文化真实性感知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在乡村民俗旅游方面,一些学者也对其真实性做了研究,陈超群等提出了基于分类的乡村旅游者对于旅游真实性多元角度的追求,并针对乡村旅游真实性的相对性进一步分析了本地居民、旅游者、开发商等对真实性不同维度的认知;吴萍和裴蓉以阳朔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真实性的塑造;张定方在江西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分析了保持真实性的必要性;张文芬以彝人模仿式古镇旅游为例,以不是真实的传统古镇却给游客真实的旅游体验,所以他认为模仿式古镇的开发是值得倡导的,只是在开发时必须遵循文化的本质,避免文化因旅游而变迁或遗失。
综合来看,不同学者对真实性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近来一些学者还结合民俗文化与真实性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本文结合游客对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的感知程度、游客满意度,发掘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为民俗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开发的策略。
二、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一)民俗文化的特征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特定自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规范、约束群体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成文的模式,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群体习惯,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文化的特征和旅游价值是发展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基础,只有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性,才能把握旅游的发展。
1.真实性,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与他自身的真实性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民俗文化通过建筑、饮食、工艺、服饰、礼仪和节庆来展现,这些都是民俗地区人们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真实的反映。民俗文化具有传统性,是古时候人的情感思想的遗存,因此保留至今的民俗事项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民俗文化往往带有浓厚的文化信息,而旅游活动中对真实性的民俗文化再现能够吸引人们关注,满足人们对他的好奇和兴趣,所以注重民俗文化真实性对发展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具有重要的作用。
2.传承性,民俗是一种实践,是无法从书本上和正规的教育中得到的,人们也根本不用去学他,他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民俗是活的,是流动的,人们通过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亲身经历、切身体会、观察模仿来获得,然后承袭了这种文化传统,获得里这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让他由人与人的交流与传递将民俗传承并且传播开来,而人不自觉的就成为了这种文化的载体,把它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传承是文化遗产旅游的支链,如果缺失了那么这种珍贵的遗产就会渐渐地消失,为此我们要牢牢的把住他,才能让文化遗产旅游生生不息。
3.差异性和独特性,民俗的传承方式决定了他不可能只有一个版本,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能原模原样的全部记录下来,因为每个人在讲述、表演、模仿和重复份民俗事项的时候都可能会有所偏差甚至还会进行再创造,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进步,民俗事项也会有所变化和改进,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存在。另外,每个地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民俗,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民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地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等,这种民俗文化有着其独有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是吸引游客前来的关键所在,这样的文化遗产旅游才显得与众不同,突出特色。
4.参与性和群众性,乡村民俗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由人的行为活动来展现,并且参与体验的活动也不是单方面的,而应是一种宾主相互交流的形式。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个事物,他还需要人的参与和传承,人民群众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俗文传承的载体。他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他需要人们的配合与投入,他是由大家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主要分为旅游主体和客体,其所涉及的人不外乎就是旅游者、居民和景点的工作人员,旅游事项的完美展现需要这些人的支持,他们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发展旅游就要搞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二)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1、经济价值。民俗旅游的价值主要是由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经济价值决定的。民俗文化的开发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是很重要的,它既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改善民众的生活,还可以调整乡村的产业结构,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起到极大的提升和推动作用。
2、历史和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也大都具有一定的时间的积淀,其建筑、工艺等都是经过历史考证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在旅游中进行跨文化交流,可以使人了解不同的文化,开阔视野,还有利于旅游地的文化传播和发展。
3、审美和娱乐价值。民俗旅游大都是选择保存较为完整的,经过长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或是手工艺。这些民俗文化旅游者在民俗文化旅游中,亲自参与、体验、交流,既可以欣赏景观、体验文化又可以愉悦心情,所以民俗旅游具有较高的娱乐和审美的价值。
三、汤山七坊案例分析
(一)汤山七坊旅游开发现状
七坊农家乐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郄坊村,该村是江南名刹——藏龙寺及青龙桥历史典故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郄坊村离城市较远,环境优雅、清净,青山绿水环绕,交通也较为便利。七坊以农家乐为主题,打造了七个作坊,七坊即豆腐坊、粉丝坊、酱坊、茶坊、糕坊、面坊、油坊、炒米坊,邀请民间艺人在此现场制作,更形象、更直观地再现江南古代劳动人民农副产品的加工工艺,向游客展示农副食品传统工艺流程,将“汤山七坊”打造成集文史研究、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今春汤山七坊以外的茶坊也开门迎客,市民可以品茶、欣赏茶道表演,还可以走到茶园里亲自采茶,此外游客接待中心,主要是用于民俗文化、土特产品及旅游纪念品展示。汤山决定以七坊村为中心,逐步恢复传统手工艺,进而带动乡村旅游。在七坊开业一年的时间里就吸引游客达12万余人之多,经营总收入也高达800万元。汤山七坊的旅游建设不仅仅是注重经济效益,还兼顾了环境效益,其开发也考虑了民俗文化的真实性,旅游开发较为适度。汤山七坊还将打造了一个占地面积达200亩的向日葵观光园,20亩七坊湿地公园民,还有100亩的开心农场,用于观光和农事体验。
(二)问卷设计和数据获取
本研究的数据获取采用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 调查内容分三大部分: 一时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游玩时间和次数以及现在所居住地;二是旅游者的动机、心理期望以及对旅游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调查;三是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感知,这部分问卷设计有李克特五级量表, 并分别赋值 “1, 2, 3, 4, 5”,分别代表完全不真实、不真实、基本真实、真实和很真实。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选择,从而是对变量的测量成为现实。
问卷调查地点选在南京汤山七坊村这一旅游地, 调查时间为在2014年4月的周末进行,总共收回问卷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样本有效率为91.7%。在这些调查样本中,到访的游客绝大多数来自江苏南京,多以家庭为单位出游,并且都是以自驾车的方式到达汤山七坊的。因为到访游客数量有限,所以本次调查结果有可能存在一些偏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数据分析
1、游客的特征
根据本次汤山七坊的调查问卷显示,来汤山七坊的旅游者男女比例相差不大,男性游客数占52.5%,女性游客数占47.5%;游客们主要来自江苏南京市约为97%,周边其他省市的比例较小只占3%;在游客的年龄层方面,除了游客年龄在55岁以上的较少为6%之外,其他四个年龄段的游客人数比较平均,其中在40-54岁的游客人数稍微多一些为31%;来汤山七坊旅游的游客职业构成上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征,主要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学生等为主,上述职业的人数总和达到143人,比例为71.5%;此次来汤山七坊游玩的游客大都为第一次为78.5%,他们游玩的时间也不长,旅游时间多集中在几个小时和一天,所占比例分别是59%和38%。
2、游客对汤山七坊的心理期望及满意度
游客在体验真实性的过程中受到个人情感和经历的影响,对旅游产品有不同的感受。分析游客对汤山七坊的真实性在乎程度和游客对七坊的心理期望,是分析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前提。民俗文化的展示是反映民俗文化最直接和常见的方式,游客通过观看作坊的工人制作产品来了解乡村民俗文化。于是,游客观看作坊制作程序、体验制作过程、了解乡村民俗文化体现了游客最直接的期望。在来汤山七坊旅游的游客当中,有67%的游客的旅游目的是为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游客的旅游目的为欣赏村落风光有15.5%、品尝农家食品为16%等。(见表1)
表1游客的旅游目的和满意度
游客前往汤山七坊的目的人数(百分比%)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满意度人数(百分比%)
了解民俗文化110(55%)很满意14(7%)
体验民俗文化24(12%)满意72(36%)
欣赏村落风光31(15.5%)一般104(52%)
品尝农家食品32(16%)不满意14(7%)
其他3(1.5%)很不满意0(0%)
游客在观看作坊生产的过程中怀着去了解民俗文化的心理,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看到传统的工艺制作,同时希望通过观看和直接的接触民俗文化,从而了解传统的乡村民俗文化。因为游客的心理期望会影响游客对真实性程度的要求,不同的心理期望会产生不同的真实性要求,所以对汤山七坊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是否在乎,将会会影响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的满意程度。根据调查,大部分来汤山七坊的游客表示在乎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其中14.5%的游客表示很在乎,31%的游客表示在乎,37.5%的游客表示一般,17%的游客表示不在乎,由此可以推断在欣赏乡村民俗展示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游客都希望自己能够观看到真实的民俗文化展示。(见表2)
游客对在汤山七坊的旅游评价是游客对旅游地开发和发展的真实感受,游客中有40%的游客认为目前的汤山七坊的商业化适度,36%的游客认为七坊的民俗文化得以保留,14%的游客认为汤山七坊的旅游开发发扬了乡村民俗文化,4%的游客对汤山七坊的的评价是过分商业化,另有6%的游客对此表示不是很清楚。(见表2)目前的民俗旅游产品,虽然得到了大部分游客的好评,但是与游客心目中的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与游客对汤山七坊的心理预期相比,游客对汤山七坊的真实性感知为满意的占36%;有52%的游客对汤山七坊的真实性感知为一般,他们既不是对七坊的真实性感知很满意但是也不失望,而12%的游客则对此表示不满意七坊的真实性感知。这种与心理期望不相符的情况,同时反映在游客的满意度评价上,有43%的游客表示对此次的汤山七坊旅游满意(包括满意和很满意),52%的游客表示一般,少量游客表示不满意。(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游客的旅游心理期望得到实现,那么游客对七坊的满意度就会上升,反之如果游客的旅游心理期望
没有得到实现,那么游客对七坊的满意度就会低。
表2游客对汤山七坊的心理期望和旅游评价
游客对汤山七坊真实性的在乎程度人数(百分比%)汤山七坊旅游评价人数(百分比%)
很在乎29(14.5%)商业化气息过浓8(4%)
在乎61(31%)商业化适度80(40%)
一般75(37.5%)不清楚12(6%)
不在乎32(16%)民俗文化得以保留72(36%)
完全不在乎2(1%)民俗文化发扬28(14%)
3、游客对汤山七坊的真实性感知度
本文总结了能够展现汤山七坊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的6个方面,他们分别是:农耕及作坊的工具、传统工艺制作展示、村落房屋建筑及周围景观、作坊产品和农家食材、农家体验和饮食文化。在调查中,将游客对汤山七坊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感知程度的分为:很真实(5分)、真实(4分)、基本真实(3分)、不真实(2分)、完全不真实(1分)五个级别。本文以平均数作为衡量的标准,根据表5可以看出游客对七坊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感知大都在3分~4分之间,游客感知的真实性程度主要分布在3个层次上:基本真实、真实和很真实。
通过表5,可以发现游客认为传统工艺制作展示的真实性较高,其平均分也是最高的为4.01分,平均数 >4表示游客对传统工艺制作展示的真实性认同度较好,游客认为能够亲眼看到传统的工艺生产流程,这些工艺生产不仅有文字的解释还有作坊工人实实在在的生产,游客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传统手工艺存在的价值,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并且游客还能参与其中某些环节的生产,使旅行更加充实有意义,增添了旅游的乐趣,还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游客由此了解了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价值,从而游客对于这种能听到、看到、闻到、尝到和体验到的乡村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也更加相信。
游客对认识七坊的真实性感知度中有5个方面的平均数3分~4分之间,这表示游客对七坊的这些方面的真实性感知和认同度一般,游客对农耕及作坊的工具的真实性感知的平均分为3.655分,游客认为这些工具是实际的物品且从其保存的样子来看还是比较真实的,这些工具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能够帮助旅游者了解乡村民俗文化,展现乡村文化的面貌,但是单纯的工具并不能展现完整的乡村民俗文化,知识游客凭借这些工具想像,没有真实的体验,相对而言他的平均分就不是那么高了。
游客对七坊的作坊产品和农家食材的真实性感知的平均分为3.58分,这个分数处于所有的平均分的中间位置,作坊的产品是在旅游者亲眼观看工艺生产中生产出来的,生产过程透明化,让游客吃起来放心,这些作坊产品让游客真切的感受到了他的实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虽然农家食材是在乡村的农家园中生长的,采摘下来的食材既新鲜有实惠,让游客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很多的食材并不是由游客来采摘,相对而言其真实性感知度就有所下降。
游客对汤山七坊农家体验的真实性感知的平均分为3.82分,如今的旅游者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用眼睛所看到的旅游,他们更加希望能够在旅游中体验到不一样的特色文化,让自身融入其中,享受旅游带来的新鲜和放松,游客在汤山七坊参与一些工艺生产,再进行一些农事活动,不仅要欣赏乡村民俗文化的,还要用自己的身体来真实感受这一切,享受身心的洗涤,感受乡村民俗文化的魅力,但是现在七坊能够让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不是很多,组织和策划也不是很到位,导致游客参与体验的兴致不是很高,游客体验不足,所以他的平均分不是很高。
游客对汤山七坊饮食文化的真实性感知的平均分为3.63分,旅游就是吃住行游购娱,吃排在第一位,在旅游中吃好睡好是必须要保障的,品尝旅游地的特色美食和小吃是旅游者的期望,因此吃是比较重要的,游客通过饮食体验,是比较直接的了解乡村的饮食文化,他能够真实的展现乡村的民俗文化,但是由于人的口味不同,游客对乡村饮食的感知也参差不齐。
游客对汤山七坊总体感觉的真实性感知的平均分为3.65分,总体来说,游客感觉汤山七坊是基本真实的展现了乡村民俗文化,虽然景区有一些问题,但是各种传统工艺展示、作坊工具、旅游产品、饮食文化等都让旅游者有了较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使游客的旅行充实而意义。
最后是游客对七坊的村落房屋建筑及周围景观的真实性感知的平均分是最低的为2.965分,平均数≤3,表示游客对这个方面的真实性感知不太好。在旅游中建筑是最能反映旅游地的特色的,然而在七坊游客们看到的建筑和景观不少都是进行过整修或是重修的建筑,整体看起来都比较新,周围的一些景观也是新规划建设的,没有了乡村的气息,乡村的真实的面貌已经看不到多少了,所以这一项的平均分很低。(见表3)
表3游客对汤山七坊的真实性感知度
完全不真实 (1分)不真实 (2分)基本真实 (3分) 真实 (4分)很真实 (5分) 平均分
农耕及作坊工具1人2人53人128人11人 3.655
传统工艺制作展示0人2人34人132人36人 4.01
村落房屋建筑及周围景观3人25人112人46人4人 2.965
作坊产品和 农家食材2人4人96人72人26人 3.58
农家体验0人2人70人80人46人 3.82
饮食文化0人28人50人90人32人 3.63
总体感觉1人9人68人103人19人 3.65
注:每一项的平均分=(完全不真实括号内代表的分数×选择的人数+不真实括号内代表的分数×选择的人数+基本真实括号内代表的分数×选择的人数+真实括号内代表的分数×选择的人数+很真实括号内代表的分数×选择的人数)/200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游客来汤山七坊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大部分的游客对七坊的真实性也是比较在乎的,当游客在七坊旅游的过程中,各种传统工艺展示、作坊工具、农家体验、饮食文化等都让旅游者有了较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与旅游前对七坊真实性的期望是一致的,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旅游满意,但是七坊的游客农家体验和建筑景观欣赏并没有让游客旅游之前的心理期望得到体现,因此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旅游满意度也就是一般了。因此,游客对汤山七坊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的心理期望如果在旅游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那么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旅游满意度就会很高,反之亦然。
研究结论表明,影响汤山七坊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的诸多要素并非是相互独立的。旅游是一个过程,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对旅游地的真实性感知涉及很多方面,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影响因素都要受到游客的考验,如果其中一个或是几个因素的不良表现将会影响游客此次旅游的整体感知。因此,民俗旅游产品的真实性表现不是个别因素的真实性展现,而是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一种有机作用、不可分割的综合体。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南京汤山七坊的调查显示,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感知度较高的是农耕及作坊工具、传统工艺制作的展示和饮食文化,游客在旅行前对他们的心理期望较高,在旅行中也通过观看、体验这些项目获得了真实性的体验,最后对其真实性的感知度就很好。然而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村落房屋建筑及周围景观、作坊产品和农家食材、农家体验几项的真实性感知度不是很高,游客在旅行前对这几个项目的心理期望不是很多,在旅游对他们的真实性感知度也就认同不高。
(一)乡村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的发现,再联系相关资料,归纳了几点乡村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资源破坏
汤山七坊的乡村的古建筑由于某些原因进行了修护或是重建,乡村的房屋外表进行了粉刷,此外传统的作坊的生产工具大都已经不见了,现存的作坊工具也不是很完整使乡村气息减少了,为此游客对该景观的真实性感知下降。在乡村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对一些的古建筑进行拆除和重建现象异常的多。经过时间和风雨的侵蚀,旅游地原来的建筑已经有较大的破坏,开发商为了节省资金的长期投入,大都选择忽视建筑和景观真实性的保护,而是选择所谓的“重建”,使乡村的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也影响了人们对真实历史遗存的认识,是游客对旅游地真实性的整体感知下降。这样的建筑不仅不利于历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而且会引起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的反感,甚至会影响民俗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2、经济利益至上
乡村旅游地开发对所谓“成功范式”使开发商进行盲目追求和简单模仿,商品同质化现象较多。民俗旅游商业化,会使民俗文化丧失本真性,开发者将民俗资源包装,把民俗文化看作是一种诱饵,把旅游开发的注意力放到餐馆、纪念品等一些经济方面,从而民俗文化的展示就很简单,展示的内容也不是很丰富,如七坊的作坊和农家乐经营者只注重生产旅游产品和餐饮,七坊的其他农事活动也很少,所以游客们对乡村的真实性感知不强。
3、体验度和参与度低
在整个汤山七坊的旅游过程中,游客参与的项目除了作坊的生产和农家乐外,其他的民俗项目少,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够,这样该地在乡村旅游市场竞争中将不占有比较有利形势,不能很好的留住游客。如七坊的体验项目只有几个作坊的部分体验、餐饮体验等,这也直接反映在了游客在七坊的旅游时间不长。在汤山七坊的走访了解中发现村民参与景区的积极性不大,乡村旅游中的村民自主参与旅游开发观念普遍较为落后的现象,在旅游中很少见到村民,见到的村民的热情度也不高,整个村子看着有些缺少人生活的气息,文化氛围单薄。另外村民对于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保护意识淡薄,他们中一些人认为这些都是景区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无关也就不参与了,在对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不少人都是持观望的态度。
(二)民俗保护的建议
1、加强民俗旅游资源真实性的保护
在乡村民俗旅游产品中,建筑是反映民俗文化最直接最常见的方式,因此对于民俗建筑物的原真性是很重要的。开发商对于一些民俗建筑和景观要持有一种先保护后开发的态度,不能为了节约资金就忽视对其真实性的保护,从而进行翻新、拆除或是重建。在真实性基础上的乡村整体保护,不仅仅是对建筑和文化遗址的保护,还要对村落的生活习惯、习俗、工艺制作和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民俗文化的保护需要各级各部门都应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在规划建设时要合理,尽量保护好旅游地的原生态文化,同时文物部门应加强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对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进行分阶段、有重点的抢救。
2、经济利益与民俗文化真实性共存
商品化的民俗文化渐渐的在乡村旅游中展现。开发商在适当的范围对当地民俗加以商品化和舞台化包装,游客还是可以接受和包容的,开发商只要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民俗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真实性的基础上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最终就可以实现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共赢的。而旅游地的居民要提高对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保护意识,不要为了经济上的满足而不重视民俗文化保护,真实性的民俗文化可以赋予同样商品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环境底蕴,有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还游客提高居民的收入。
3、重视旅游体验和参与
乡村民俗旅游要增加针对旅游者的真实性体验项目,发掘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旅游者才能在旅游地的逗留时间加长,才有利于其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另外,旅游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保护具有正效应,乡村旅游的保护必须充分调居民的积极性,强调公众参与的原则,体现乡村原真性场景。居民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者通过本地居民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感受、体现到乡村的民俗民风,如果没有居民的参与,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程度就极有可能降低。因此,加强居民参与,增强民俗旅游的真实性。
尽管真实性并不是决定游客对旅游地的总体满意度的唯一方面,但它与游客的满意度之间却有着直接的联系。独特的民俗文化在吸引游客方面占很重要的地位,而他的真实性是吸引游客前往的重中之重。对民俗类农业遗产旅游景区,应尽量保持其建筑、居民、手工艺、服饰、语言、食物和旅游产品等方面的真实性。当民俗文化的某些方面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和创新是可以的,这样既可以保持民俗文化真实性又可以达到经济上的赢利,取得的是双赢的效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 MacCa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s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3):589-602.
[2] Cohen E.The Sociology of Tourism:Approaches,Issues,and Finding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 ogy,1984(10):423-429.
[3] Deepak Chhabra.Staged authenticity and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
(3):702-719.
[4] Obenour M L.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the journey to Budget Travel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1-15.
[5] Wang N.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
(2):349-370.
[6] 吴忠才.旅游活动中文化的真实性与表演性研究[J].旅游科学,2002(2):15-18.
[7] 李旭东,张金岭.西方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5. [8] 张晓萍.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J].思想战线,2003(4):66-69.
[9] 张成渝.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完善[J].中国文物报,2005:2-18.
[10] 阮仪三,林林.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2003(2):1-5.
[11] 吴萍,裴蓉.谈乡村旅游真实性及塑造-以阳朔为例[J].硅谷,2008(12):199-200.
[12] 陈超群,罗明春,钟永德.乡村旅游者旅游体验真实性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
(10):120-122.
[13] 吴晓隽.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研究[J].思想战线,2004,30(2):82-87.
[14] 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学刊,2005,20(5):38-42.
[15] 张定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江西省案例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5):248-251.
[16] 田美蓉,保继刚.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J].桂林旅 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12-19.
[17] 高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感知的差异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1):182-186.
[18] 张文芬.模仿式古镇旅游的真实性创造—以云南省楚雄州彝人古镇为例[J].云南电大学报,2012,14(2):45-4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关键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相关研究进展2
二、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旅游价值3
(一)民俗文化的特征3
(二)民俗文化的价值4
三、汤山七坊案例分析4
(一)汤山七坊旅游开发现状4
(二)问卷设计和数据获取4
(三)数据分析4
四、结论与讨论 8
(一)乡村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8
(二)民俗保护的建议 8
致谢9
参考文献10
基于游客视角的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研究
—以汤山七坊为例
引言
引言
摘要: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传统文化遭受着巨大的冲击,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和旅游价值出发,结合南京汤山七坊的旅游开发现状和游客对旅游地真实性的感知度满意度的调查,研究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发现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为民俗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开发的策略。
关键字: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真实性;保护
Research on the “Authenticity” of Country Folk Culture Demonstrate based on the Tourists Perspective
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Shen Pingmei
Tutor Yuan Lingling
Abstract:With the rural tourism economic booming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s develop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At the same time, it makes traditional culture suffering a huge impact.And the authenticity of folk culture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commun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lore agriculture heritage and tourism value,and it contacts the status of Nanjing Tangshan seven tourists development and the satisfaction survey of perception to travel’s authenticity, research rural folk culture show "authenticity".so it can find the problem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give some advises about the corresponding folk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一)问题的提出
遗产旅游日渐兴起,遗产旅游以及遗产真实性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尤为迅速,一般的农业文化遗产分为遗址类、工程类、景观类、文献类、技术类、物种类、民俗类、工具类和品牌等9大类,他对于保存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可恢复生态系统和传承高价值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它更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之一,而其作为乡村旅游开发重要的资源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与民间观念。乡村旅游以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乡村民俗文化的展示则是将这些民俗文化资源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展示给旅游者,使旅游者了解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在旅游地游览不仅为观光,更为了寻求某种真实体验,期望所见所闻是真实的。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是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乡村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就显得相当重要。但是,旅游的深入发展却导致了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真实性缺失的现象,游客对乡村民俗文化原真性的感知研究已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在对民俗文化的几个特征和旅游价值阐述的基础上,重点是了解游客对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的感知水平,分析乡村旅游地在对民俗类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二)相关研究进展
真实性 “Authenticity”, 又有原真性、本真性、原生性等多种解释, 它最早是用于博物馆的, 这里的真实性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展品是否具有真实性, 其价值是否与之相符合。 1973 年, 美国的社会学家 MacCannell首次将“真实性”引入旅游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之中, 并提出了“舞台的真实性 ”、旅游空间的“前台”和“后台 ”等理论, 他指出东道主将包装过的旅游产品当作 “真实”的并将其搬上舞台展示给旅游者,那么旅游者所接触到的就是被舞台化了的地方文化, 而他们的所经历的其实是一种旅游场合中的“舞台真实”旅游。为此,它引发了西方旅游学者们对旅游真实性的热烈讨论, 真实性也成为旅游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旅游体验与真实性方面,Cohen对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做了比较全面地论述,他认为游客的个性、喜好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反应和旅游体验。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使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原真性”的评判标准是由旅游者的感知来决定,关于真实性的研究对象也从旅游客体转向对旅游主体的体验感知、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等方面的研究。而Obenour强调旅游者追求的是自我的本真,旅游者只是需要从旅游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就算是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真实体验。DeepakChhabra认为文化遗产地旅游产品可感知的真实性是衡量文化遗产地产品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有关国外旅游学界对真实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旅游真实性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旅游者追求真实性的本质和动机、不同游客对旅游真实性的感知差异、旅游者能否实现所追求的真实性目的、旅游地如何帮助旅游者实现追求真实性的目的等。
国内学者也对旅游真实性问题做过多方面的探讨,张晓萍介绍了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 “舞台真实”理论,还有李旭东也对西方旅游研究中的 “真实性”理论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他加以评述。1999年,王宁对旅游真实性概念进行了全面、深刻而详细地分析,他认为旅游中的真实性概念包含了两个独立的方面,即旅游者经历真实性和旅游者客体真实性。吴晓隽针对文化遗产旅游中有关 “真实性”问题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阮仪三、林林指出原真性对文化遗产地的价值判定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张成渝对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在实践中的发展完善问题进行了研究。可见,原真性对于体现遗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已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此外,张军从专家、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等不同层面, 进行了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吴忠才从舞台化的文化对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影响, 对旅游活动中文化的舞台表演性与真实性进行了研究。田美蓉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 从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认识, 以及各要素对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影响, 进行了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的研究。高燕对旅游者在民族文化真实性感知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
在乡村民俗旅游方面,一些学者也对其真实性做了研究,陈超群等提出了基于分类的乡村旅游者对于旅游真实性多元角度的追求,并针对乡村旅游真实性的相对性进一步分析了本地居民、旅游者、开发商等对真实性不同维度的认知;吴萍和裴蓉以阳朔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真实性的塑造;张定方在江西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分析了保持真实性的必要性;张文芬以彝人模仿式古镇旅游为例,以不是真实的传统古镇却给游客真实的旅游体验,所以他认为模仿式古镇的开发是值得倡导的,只是在开发时必须遵循文化的本质,避免文化因旅游而变迁或遗失。
综合来看,不同学者对真实性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近来一些学者还结合民俗文化与真实性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本文结合游客对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的感知程度、游客满意度,发掘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为民俗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开发的策略。
二、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一)民俗文化的特征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特定自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规范、约束群体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成文的模式,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群体习惯,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文化的特征和旅游价值是发展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基础,只有认识到他们的重要性,才能把握旅游的发展。
1.真实性,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与他自身的真实性特征有很大的关系。民俗文化通过建筑、饮食、工艺、服饰、礼仪和节庆来展现,这些都是民俗地区人们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真实的反映。民俗文化具有传统性,是古时候人的情感思想的遗存,因此保留至今的民俗事项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民俗文化往往带有浓厚的文化信息,而旅游活动中对真实性的民俗文化再现能够吸引人们关注,满足人们对他的好奇和兴趣,所以注重民俗文化真实性对发展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具有重要的作用。
2.传承性,民俗是一种实践,是无法从书本上和正规的教育中得到的,人们也根本不用去学他,他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民俗是活的,是流动的,人们通过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亲身经历、切身体会、观察模仿来获得,然后承袭了这种文化传统,获得里这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让他由人与人的交流与传递将民俗传承并且传播开来,而人不自觉的就成为了这种文化的载体,把它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传承是文化遗产旅游的支链,如果缺失了那么这种珍贵的遗产就会渐渐地消失,为此我们要牢牢的把住他,才能让文化遗产旅游生生不息。
3.差异性和独特性,民俗的传承方式决定了他不可能只有一个版本,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能原模原样的全部记录下来,因为每个人在讲述、表演、模仿和重复份民俗事项的时候都可能会有所偏差甚至还会进行再创造,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进步,民俗事项也会有所变化和改进,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存在。另外,每个地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民俗,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民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地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等,这种民俗文化有着其独有的魅力,这种魅力就是吸引游客前来的关键所在,这样的文化遗产旅游才显得与众不同,突出特色。
4.参与性和群众性,乡村民俗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由人的行为活动来展现,并且参与体验的活动也不是单方面的,而应是一种宾主相互交流的形式。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个事物,他还需要人的参与和传承,人民群众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俗文传承的载体。他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他需要人们的配合与投入,他是由大家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主要分为旅游主体和客体,其所涉及的人不外乎就是旅游者、居民和景点的工作人员,旅游事项的完美展现需要这些人的支持,他们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发展旅游就要搞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
(二)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1、经济价值。民俗旅游的价值主要是由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经济价值决定的。民俗文化的开发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是很重要的,它既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改善民众的生活,还可以调整乡村的产业结构,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起到极大的提升和推动作用。
2、历史和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也大都具有一定的时间的积淀,其建筑、工艺等都是经过历史考证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在旅游中进行跨文化交流,可以使人了解不同的文化,开阔视野,还有利于旅游地的文化传播和发展。
3、审美和娱乐价值。民俗旅游大都是选择保存较为完整的,经过长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建筑或是手工艺。这些民俗文化旅游者在民俗文化旅游中,亲自参与、体验、交流,既可以欣赏景观、体验文化又可以愉悦心情,所以民俗旅游具有较高的娱乐和审美的价值。
三、汤山七坊案例分析
(一)汤山七坊旅游开发现状
七坊农家乐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郄坊村,该村是江南名刹——藏龙寺及青龙桥历史典故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郄坊村离城市较远,环境优雅、清净,青山绿水环绕,交通也较为便利。七坊以农家乐为主题,打造了七个作坊,七坊即豆腐坊、粉丝坊、酱坊、茶坊、糕坊、面坊、油坊、炒米坊,邀请民间艺人在此现场制作,更形象、更直观地再现江南古代劳动人民农副产品的加工工艺,向游客展示农副食品传统工艺流程,将“汤山七坊”打造成集文史研究、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家乐。今春汤山七坊以外的茶坊也开门迎客,市民可以品茶、欣赏茶道表演,还可以走到茶园里亲自采茶,此外游客接待中心,主要是用于民俗文化、土特产品及旅游纪念品展示。汤山决定以七坊村为中心,逐步恢复传统手工艺,进而带动乡村旅游。在七坊开业一年的时间里就吸引游客达12万余人之多,经营总收入也高达800万元。汤山七坊的旅游建设不仅仅是注重经济效益,还兼顾了环境效益,其开发也考虑了民俗文化的真实性,旅游开发较为适度。汤山七坊还将打造了一个占地面积达200亩的向日葵观光园,20亩七坊湿地公园民,还有100亩的开心农场,用于观光和农事体验。
(二)问卷设计和数据获取
本研究的数据获取采用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 调查内容分三大部分: 一时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游玩时间和次数以及现在所居住地;二是旅游者的动机、心理期望以及对旅游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调查;三是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感知,这部分问卷设计有李克特五级量表, 并分别赋值 “1, 2, 3, 4, 5”,分别代表完全不真实、不真实、基本真实、真实和很真实。请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选择,从而是对变量的测量成为现实。
问卷调查地点选在南京汤山七坊村这一旅游地, 调查时间为在2014年4月的周末进行,总共收回问卷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样本有效率为91.7%。在这些调查样本中,到访的游客绝大多数来自江苏南京,多以家庭为单位出游,并且都是以自驾车的方式到达汤山七坊的。因为到访游客数量有限,所以本次调查结果有可能存在一些偏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数据分析
1、游客的特征
根据本次汤山七坊的调查问卷显示,来汤山七坊的旅游者男女比例相差不大,男性游客数占52.5%,女性游客数占47.5%;游客们主要来自江苏南京市约为97%,周边其他省市的比例较小只占3%;在游客的年龄层方面,除了游客年龄在55岁以上的较少为6%之外,其他四个年龄段的游客人数比较平均,其中在40-54岁的游客人数稍微多一些为31%;来汤山七坊旅游的游客职业构成上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征,主要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学生等为主,上述职业的人数总和达到143人,比例为71.5%;此次来汤山七坊游玩的游客大都为第一次为78.5%,他们游玩的时间也不长,旅游时间多集中在几个小时和一天,所占比例分别是59%和38%。
2、游客对汤山七坊的心理期望及满意度
游客在体验真实性的过程中受到个人情感和经历的影响,对旅游产品有不同的感受。分析游客对汤山七坊的真实性在乎程度和游客对七坊的心理期望,是分析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前提。民俗文化的展示是反映民俗文化最直接和常见的方式,游客通过观看作坊的工人制作产品来了解乡村民俗文化。于是,游客观看作坊制作程序、体验制作过程、了解乡村民俗文化体现了游客最直接的期望。在来汤山七坊旅游的游客当中,有67%的游客的旅游目的是为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游客的旅游目的为欣赏村落风光有15.5%、品尝农家食品为16%等。(见表1)
表1游客的旅游目的和满意度
游客前往汤山七坊的目的人数(百分比%)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满意度人数(百分比%)
了解民俗文化110(55%)很满意14(7%)
体验民俗文化24(12%)满意72(36%)
欣赏村落风光31(15.5%)一般104(52%)
品尝农家食品32(16%)不满意14(7%)
其他3(1.5%)很不满意0(0%)
游客在观看作坊生产的过程中怀着去了解民俗文化的心理,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看到传统的工艺制作,同时希望通过观看和直接的接触民俗文化,从而了解传统的乡村民俗文化。因为游客的心理期望会影响游客对真实性程度的要求,不同的心理期望会产生不同的真实性要求,所以对汤山七坊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是否在乎,将会会影响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的满意程度。根据调查,大部分来汤山七坊的游客表示在乎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其中14.5%的游客表示很在乎,31%的游客表示在乎,37.5%的游客表示一般,17%的游客表示不在乎,由此可以推断在欣赏乡村民俗展示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游客都希望自己能够观看到真实的民俗文化展示。(见表2)
游客对在汤山七坊的旅游评价是游客对旅游地开发和发展的真实感受,游客中有40%的游客认为目前的汤山七坊的商业化适度,36%的游客认为七坊的民俗文化得以保留,14%的游客认为汤山七坊的旅游开发发扬了乡村民俗文化,4%的游客对汤山七坊的的评价是过分商业化,另有6%的游客对此表示不是很清楚。(见表2)目前的民俗旅游产品,虽然得到了大部分游客的好评,但是与游客心目中的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与游客对汤山七坊的心理预期相比,游客对汤山七坊的真实性感知为满意的占36%;有52%的游客对汤山七坊的真实性感知为一般,他们既不是对七坊的真实性感知很满意但是也不失望,而12%的游客则对此表示不满意七坊的真实性感知。这种与心理期望不相符的情况,同时反映在游客的满意度评价上,有43%的游客表示对此次的汤山七坊旅游满意(包括满意和很满意),52%的游客表示一般,少量游客表示不满意。(见表1)由此可以看出游客的旅游心理期望得到实现,那么游客对七坊的满意度就会上升,反之如果游客的旅游心理期望
没有得到实现,那么游客对七坊的满意度就会低。
表2游客对汤山七坊的心理期望和旅游评价
游客对汤山七坊真实性的在乎程度人数(百分比%)汤山七坊旅游评价人数(百分比%)
很在乎29(14.5%)商业化气息过浓8(4%)
在乎61(31%)商业化适度80(40%)
一般75(37.5%)不清楚12(6%)
不在乎32(16%)民俗文化得以保留72(36%)
完全不在乎2(1%)民俗文化发扬28(14%)
3、游客对汤山七坊的真实性感知度
本文总结了能够展现汤山七坊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的6个方面,他们分别是:农耕及作坊的工具、传统工艺制作展示、村落房屋建筑及周围景观、作坊产品和农家食材、农家体验和饮食文化。在调查中,将游客对汤山七坊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感知程度的分为:很真实(5分)、真实(4分)、基本真实(3分)、不真实(2分)、完全不真实(1分)五个级别。本文以平均数作为衡量的标准,根据表5可以看出游客对七坊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感知大都在3分~4分之间,游客感知的真实性程度主要分布在3个层次上:基本真实、真实和很真实。
通过表5,可以发现游客认为传统工艺制作展示的真实性较高,其平均分也是最高的为4.01分,平均数 >4表示游客对传统工艺制作展示的真实性认同度较好,游客认为能够亲眼看到传统的工艺生产流程,这些工艺生产不仅有文字的解释还有作坊工人实实在在的生产,游客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传统手工艺存在的价值,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并且游客还能参与其中某些环节的生产,使旅行更加充实有意义,增添了旅游的乐趣,还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游客由此了解了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价值,从而游客对于这种能听到、看到、闻到、尝到和体验到的乡村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也更加相信。
游客对认识七坊的真实性感知度中有5个方面的平均数3分~4分之间,这表示游客对七坊的这些方面的真实性感知和认同度一般,游客对农耕及作坊的工具的真实性感知的平均分为3.655分,游客认为这些工具是实际的物品且从其保存的样子来看还是比较真实的,这些工具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能够帮助旅游者了解乡村民俗文化,展现乡村文化的面貌,但是单纯的工具并不能展现完整的乡村民俗文化,知识游客凭借这些工具想像,没有真实的体验,相对而言他的平均分就不是那么高了。
游客对七坊的作坊产品和农家食材的真实性感知的平均分为3.58分,这个分数处于所有的平均分的中间位置,作坊的产品是在旅游者亲眼观看工艺生产中生产出来的,生产过程透明化,让游客吃起来放心,这些作坊产品让游客真切的感受到了他的实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虽然农家食材是在乡村的农家园中生长的,采摘下来的食材既新鲜有实惠,让游客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很多的食材并不是由游客来采摘,相对而言其真实性感知度就有所下降。
游客对汤山七坊农家体验的真实性感知的平均分为3.82分,如今的旅游者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用眼睛所看到的旅游,他们更加希望能够在旅游中体验到不一样的特色文化,让自身融入其中,享受旅游带来的新鲜和放松,游客在汤山七坊参与一些工艺生产,再进行一些农事活动,不仅要欣赏乡村民俗文化的,还要用自己的身体来真实感受这一切,享受身心的洗涤,感受乡村民俗文化的魅力,但是现在七坊能够让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不是很多,组织和策划也不是很到位,导致游客参与体验的兴致不是很高,游客体验不足,所以他的平均分不是很高。
游客对汤山七坊饮食文化的真实性感知的平均分为3.63分,旅游就是吃住行游购娱,吃排在第一位,在旅游中吃好睡好是必须要保障的,品尝旅游地的特色美食和小吃是旅游者的期望,因此吃是比较重要的,游客通过饮食体验,是比较直接的了解乡村的饮食文化,他能够真实的展现乡村的民俗文化,但是由于人的口味不同,游客对乡村饮食的感知也参差不齐。
游客对汤山七坊总体感觉的真实性感知的平均分为3.65分,总体来说,游客感觉汤山七坊是基本真实的展现了乡村民俗文化,虽然景区有一些问题,但是各种传统工艺展示、作坊工具、旅游产品、饮食文化等都让旅游者有了较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使游客的旅行充实而意义。
最后是游客对七坊的村落房屋建筑及周围景观的真实性感知的平均分是最低的为2.965分,平均数≤3,表示游客对这个方面的真实性感知不太好。在旅游中建筑是最能反映旅游地的特色的,然而在七坊游客们看到的建筑和景观不少都是进行过整修或是重修的建筑,整体看起来都比较新,周围的一些景观也是新规划建设的,没有了乡村的气息,乡村的真实的面貌已经看不到多少了,所以这一项的平均分很低。(见表3)
表3游客对汤山七坊的真实性感知度
完全不真实 (1分)不真实 (2分)基本真实 (3分) 真实 (4分)很真实 (5分) 平均分
农耕及作坊工具1人2人53人128人11人 3.655
传统工艺制作展示0人2人34人132人36人 4.01
村落房屋建筑及周围景观3人25人112人46人4人 2.965
作坊产品和 农家食材2人4人96人72人26人 3.58
农家体验0人2人70人80人46人 3.82
饮食文化0人28人50人90人32人 3.63
总体感觉1人9人68人103人19人 3.65
注:每一项的平均分=(完全不真实括号内代表的分数×选择的人数+不真实括号内代表的分数×选择的人数+基本真实括号内代表的分数×选择的人数+真实括号内代表的分数×选择的人数+很真实括号内代表的分数×选择的人数)/200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游客来汤山七坊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大部分的游客对七坊的真实性也是比较在乎的,当游客在七坊旅游的过程中,各种传统工艺展示、作坊工具、农家体验、饮食文化等都让旅游者有了较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与旅游前对七坊真实性的期望是一致的,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旅游满意,但是七坊的游客农家体验和建筑景观欣赏并没有让游客旅游之前的心理期望得到体现,因此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旅游满意度也就是一般了。因此,游客对汤山七坊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的心理期望如果在旅游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那么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旅游满意度就会很高,反之亦然。
研究结论表明,影响汤山七坊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的诸多要素并非是相互独立的。旅游是一个过程,在旅游活动中游客对旅游地的真实性感知涉及很多方面,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影响因素都要受到游客的考验,如果其中一个或是几个因素的不良表现将会影响游客此次旅游的整体感知。因此,民俗旅游产品的真实性表现不是个别因素的真实性展现,而是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一种有机作用、不可分割的综合体。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南京汤山七坊的调查显示,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感知度较高的是农耕及作坊工具、传统工艺制作的展示和饮食文化,游客在旅行前对他们的心理期望较高,在旅行中也通过观看、体验这些项目获得了真实性的体验,最后对其真实性的感知度就很好。然而游客对汤山七坊的村落房屋建筑及周围景观、作坊产品和农家食材、农家体验几项的真实性感知度不是很高,游客在旅行前对这几个项目的心理期望不是很多,在旅游对他们的真实性感知度也就认同不高。
(一)乡村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的发现,再联系相关资料,归纳了几点乡村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资源破坏
汤山七坊的乡村的古建筑由于某些原因进行了修护或是重建,乡村的房屋外表进行了粉刷,此外传统的作坊的生产工具大都已经不见了,现存的作坊工具也不是很完整使乡村气息减少了,为此游客对该景观的真实性感知下降。在乡村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对一些的古建筑进行拆除和重建现象异常的多。经过时间和风雨的侵蚀,旅游地原来的建筑已经有较大的破坏,开发商为了节省资金的长期投入,大都选择忽视建筑和景观真实性的保护,而是选择所谓的“重建”,使乡村的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也影响了人们对真实历史遗存的认识,是游客对旅游地真实性的整体感知下降。这样的建筑不仅不利于历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而且会引起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的反感,甚至会影响民俗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2、经济利益至上
乡村旅游地开发对所谓“成功范式”使开发商进行盲目追求和简单模仿,商品同质化现象较多。民俗旅游商业化,会使民俗文化丧失本真性,开发者将民俗资源包装,把民俗文化看作是一种诱饵,把旅游开发的注意力放到餐馆、纪念品等一些经济方面,从而民俗文化的展示就很简单,展示的内容也不是很丰富,如七坊的作坊和农家乐经营者只注重生产旅游产品和餐饮,七坊的其他农事活动也很少,所以游客们对乡村的真实性感知不强。
3、体验度和参与度低
在整个汤山七坊的旅游过程中,游客参与的项目除了作坊的生产和农家乐外,其他的民俗项目少,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够,这样该地在乡村旅游市场竞争中将不占有比较有利形势,不能很好的留住游客。如七坊的体验项目只有几个作坊的部分体验、餐饮体验等,这也直接反映在了游客在七坊的旅游时间不长。在汤山七坊的走访了解中发现村民参与景区的积极性不大,乡村旅游中的村民自主参与旅游开发观念普遍较为落后的现象,在旅游中很少见到村民,见到的村民的热情度也不高,整个村子看着有些缺少人生活的气息,文化氛围单薄。另外村民对于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保护意识淡薄,他们中一些人认为这些都是景区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无关也就不参与了,在对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不少人都是持观望的态度。
(二)民俗保护的建议
1、加强民俗旅游资源真实性的保护
在乡村民俗旅游产品中,建筑是反映民俗文化最直接最常见的方式,因此对于民俗建筑物的原真性是很重要的。开发商对于一些民俗建筑和景观要持有一种先保护后开发的态度,不能为了节约资金就忽视对其真实性的保护,从而进行翻新、拆除或是重建。在真实性基础上的乡村整体保护,不仅仅是对建筑和文化遗址的保护,还要对村落的生活习惯、习俗、工艺制作和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民俗文化的保护需要各级各部门都应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在规划建设时要合理,尽量保护好旅游地的原生态文化,同时文物部门应加强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对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进行分阶段、有重点的抢救。
2、经济利益与民俗文化真实性共存
商品化的民俗文化渐渐的在乡村旅游中展现。开发商在适当的范围对当地民俗加以商品化和舞台化包装,游客还是可以接受和包容的,开发商只要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民俗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真实性的基础上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最终就可以实现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共赢的。而旅游地的居民要提高对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保护意识,不要为了经济上的满足而不重视民俗文化保护,真实性的民俗文化可以赋予同样商品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环境底蕴,有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还游客提高居民的收入。
3、重视旅游体验和参与
乡村民俗旅游要增加针对旅游者的真实性体验项目,发掘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旅游者才能在旅游地的逗留时间加长,才有利于其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另外,旅游地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真实性保护具有正效应,乡村旅游的保护必须充分调居民的积极性,强调公众参与的原则,体现乡村原真性场景。居民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者通过本地居民日常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感受、体现到乡村的民俗民风,如果没有居民的参与,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程度就极有可能降低。因此,加强居民参与,增强民俗旅游的真实性。
尽管真实性并不是决定游客对旅游地的总体满意度的唯一方面,但它与游客的满意度之间却有着直接的联系。独特的民俗文化在吸引游客方面占很重要的地位,而他的真实性是吸引游客前往的重中之重。对民俗类农业遗产旅游景区,应尽量保持其建筑、居民、手工艺、服饰、语言、食物和旅游产品等方面的真实性。当民俗文化的某些方面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和创新是可以的,这样既可以保持民俗文化真实性又可以达到经济上的赢利,取得的是双赢的效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 MacCa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s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3):589-602.
[2] Cohen E.The Sociology of Tourism:Approaches,Issues,and Finding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 ogy,1984(10):423-429.
[3] Deepak Chhabra.Staged authenticity and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
(3):702-719.
[4] Obenour M L.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the journey to Budget Travel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6):1-15.
[5] Wang N.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
(2):349-370.
[6] 吴忠才.旅游活动中文化的真实性与表演性研究[J].旅游科学,2002(2):15-18.
[7] 李旭东,张金岭.西方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5. [8] 张晓萍.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J].思想战线,2003(4):66-69.
[9] 张成渝.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完善[J].中国文物报,2005:2-18.
[10] 阮仪三,林林.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2003(2):1-5.
[11] 吴萍,裴蓉.谈乡村旅游真实性及塑造-以阳朔为例[J].硅谷,2008(12):199-200.
[12] 陈超群,罗明春,钟永德.乡村旅游者旅游体验真实性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
(10):120-122.
[13] 吴晓隽.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研究[J].思想战线,2004,30(2):82-87.
[14] 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学刊,2005,20(5):38-42.
[15] 张定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江西省案例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5):248-251.
[16] 田美蓉,保继刚.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J].桂林旅 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12-19.
[17] 高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感知的差异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1):182-186.
[18] 张文芬.模仿式古镇旅游的真实性创造—以云南省楚雄州彝人古镇为例[J].云南电大学报,2012,14(2):45-4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关键字: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一、引言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相关研究进展2
二、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旅游价值3
(一)民俗文化的特征3
(二)民俗文化的价值4
三、汤山七坊案例分析4
(一)汤山七坊旅游开发现状4
(二)问卷设计和数据获取4
(三)数据分析4
四、结论与讨论 8
(一)乡村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8
(二)民俗保护的建议 8
致谢9
参考文献10
基于游客视角的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研究
—以汤山七坊为例
引言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