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失败率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企业并购失败率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2019123019575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的挂牌兼并重组项目增长迅速,在一些影响巨大的跨国并购浪潮中也频频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大大提振了我国经济复苏的势头。然而,我国并购活动高发生率的背后,却是较低的并购成功率。从现实角度看,由于我国的并购实践和理论起步都相对滞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向市场化过渡较晚导致企业在并购方面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所以如何分析我国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提出合理对策,克服并购过程的主要障碍,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就使本文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论文先从企业并购的概述着手,介绍了企业并购的含义和方式,以及动因分析,然后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和现状进行了背景介绍,发现了我国企业并购失败率高的问题。其次,从经济、政治、法律以及文化四个方面出发,对我国企业失败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加入我国企业并购的一些案例辅助说明,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提高我国并购成功率的对策,得出结论。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企业并购,失败原因,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企业并购的概述1
2.1 企业并购的含义和方式1
2.2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1
3 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和现状3
3.1 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3
3.2 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4
4 我国企业并购失败率高的原因分析5
4.1 经济原因5
4.2 政治原因6
4.3 法律原因7
4.4 文化原因9
5 提高我国企业并购成功率的对策10
5.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并购提供融资便利10
5.2 合理选择并购的支付方式和战略11
5.3 规范政府对并购行为的协调和引导11
5.4 健全并购法律体系,防范法律风险12
5.5 建立文化沟通机制和文化培训机制13
结论14
致谢15
参考文献 16
表1 企业并购方式分类表1
图1 2010-2013中国并购市场并购数量和并购总额变化图4
1 引言
如今,我国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变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即需要通过并购来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增长。于是,我国的并购市场近几年来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参与并购的企业数量和并购总额也在快速的增长。
但是相比北美和欧洲每年成交的几千个并购项目和数千亿的并购总额,我国并购市场上的并购数量和并购总额还略显落后,甚至还出现不少并购失败的案例。因此,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全球并购浪潮,向我国企业提出有效的对策来提高并购成功率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的目的是以企业并购的概述为依据,结合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和现状,针对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四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并依次从不角度提出对策,进行总结概括。
2 企业并购的概述
2.1 企业并购的含义和方式
一般的理解,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在资本市场和相关学术研究中,往往把两个词连在一起,简称“M&A”。[1]具体而言,将其定义为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 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 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企业并购的方式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各种分类方法如表1所示。[2]
表1企业并购方式分类表
分类标准 类别
按并购双方的行业关系划分 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与混合并购
按目标公司管理层是否合作划分 善意并购、敌意并购(恶意并购)
按并购的目的划分 协同性并购、惩戒性并购
按并购的付款方式 用现金购买资产、以股票购买资产、用股票换股票、债权转股、增发式并购等
按并购是否通过中介机构划分 直接并购、间接并购
按并购是否受法律法规强制划分 强制并购、自由并购
2.2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企业并购的根本动因是企业逐利的本性和迫于竞争压力而采取的主动行动。其目的是追求协同效应,所谓协同效应是指通过并购使得并购后企业的获利能力大于并购前原来企业盈利能力之和。[2]
就具体业务而言,并购的动因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2.2.1 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
出于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增加市场势力的目的,企业可通过并购来形成规模势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要投入一定的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而随着投入可变成本的增多和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不变成本就会降低,从而实现成本的节约和效益的增加。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有一个适度的规模,当不变成本超过一定的数量时,由于生产效率下降会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上升,会出现所谓的规模不经济,在未达到这一临界点之前,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来追求规模经济。[2]
2.2.2 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
并购能够使企业生产力提高、销售网络得到完善,最后达到市场份额扩大的目的。企业只有寻求自身的不断发展,其综合实力才能得到巩固与提高。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要么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经济,要么进入新的市场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要么进入新的行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之一就是并购,并购是企业进行扩张的外部手段,它通常比内部积累速度要快、风险要低。一旦企业成功的提高了市场份额,那么其在行业中的战略地位也会随之提升。
2.2.3 取得廉价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旦企业通过并购成为原料供应商的主要客户,企业就能够增强自身的谈判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廉价的生产资料成为可能。同时,高效的管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企业知名度的提高,都有助于企业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竞争对手不能或不易复制与模仿的能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当目标公司拥有并购企业不能或不易复制与模仿的这种核心竞争优势时,通过并购目标企业,并购公司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这些核心能力,从而达到快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2.2.4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品牌是价值的动力,同样的产品,甚至是同样质量的产品,名牌产品的价值远远高于普通产品。并购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更高利润。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与国际分工体系的逐步建立,在商品价值链形成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实现品牌价值增值的最大化,是各国企业明智与理性的选择。通过并购,企业能取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实现公司发展战略。
3 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和现状
3.1 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
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探索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震荡调整阶段。
3.1.1 起步探索阶段
起步探索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90年代初,此阶段我国企业的并购规模小、频率低、行业单一。[3]1984年,当时保定机械厂兼并了保定针织器械厂,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并购的第一案。随后,在武汉、南京、上海、北京等城市都发生了一些企业并购,在这些并购中,主力军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因为整个80年代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民营企业刚刚起步发展,国有企业在进行体制改革,企业并购对封闭多年的我国经济来说也是个新鲜事物,并且当时绝大多数的我国企业也不具有开展并购的能力。
3.1.2 缓慢发展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是从90年代初到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此阶段我国企业的并购规模有所增大、频率有所加快、行业也在增多。[3]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我国证券市场迅速成长起来,上市公司数量和交易量急剧增加,使公司并购由不自觉行为向自觉行为发展。1993年9月,深圳宝安集团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量买入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开创了我国企业通过股票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先河。[4] 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投资不够成熟、国际竞争力弱、法律制度、人才以及国家管理经验不足,随着并购规模的扩大,也暴露出了众多问题,如投资分散、评估错误、整合受阻等直接导致了企业投资的失败。[3]因此90年代我国并购活动的波动很大,1994年跌到谷底,其后又开始回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的挂牌兼并重组项目增长迅速,在一些影响巨大的跨国并购浪潮中也频频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大大提振了我国经济复苏的势头。然而,我国并购活动高发生率的背后,却是较低的并购成功率。从现实角度看,由于我国的并购实践和理论起步都相对滞后,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向市场化过渡较晚导致企业在并购方面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所以如何分析我国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提出合理对策,克服并购过程的主要障碍,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就使本文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论文先从企业并购的概述着手,介绍了企业并购的含义和方式,以及动因分析,然后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和现状进行了背景介绍,发现了我国企业并购失败率高的问题。其次,从经济、政治、法律以及文化四个方面出发,对我国企业失败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加入我国企业并购的一些案例辅助说明,最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提高我国并购成功率的对策,得出结论。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企业并购,失败原因,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企业并购的概述1
2.1 企业并购的含义和方式1
2.2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1
3 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和现状3
3.1 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3
3.2 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4
4 我国企业并购失败率高的原因分析5
4.1 经济原因5
4.2 政治原因6
4.3 法律原因7
4.4 文化原因9
5 提高我国企业并购成功率的对策10
5.1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并购提供融资便利10
5.2 合理选择并购的支付方式和战略11
5.3 规范政府对并购行为的协调和引导11
5.4 健全并购法律体系,防范法律风险12
5.5 建立文化沟通机制和文化培训机制13
结论14
致谢15
参考文献 16
表1 企业并购方式分类表1
图1 2010-2013中国并购市场并购数量和并购总额变化图4
1 引言
如今,我国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变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即需要通过并购来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增长。于是,我国的并购市场近几年来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参与并购的企业数量和并购总额也在快速的增长。
但是相比北美和欧洲每年成交的几千个并购项目和数千亿的并购总额,我国并购市场上的并购数量和并购总额还略显落后,甚至还出现不少并购失败的案例。因此,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全球并购浪潮,向我国企业提出有效的对策来提高并购成功率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的目的是以企业并购的概述为依据,结合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和现状,针对并购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四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并依次从不角度提出对策,进行总结概括。
2 企业并购的概述
2.1 企业并购的含义和方式
一般的理解,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在资本市场和相关学术研究中,往往把两个词连在一起,简称“M&A”。[1]具体而言,将其定义为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
企业并购的方式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各种分类方法如表1所示。[2]
表1企业并购方式分类表
分类标准 类别
按并购双方的行业关系划分 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与混合并购
按目标公司管理层是否合作划分 善意并购、敌意并购(恶意并购)
按并购的目的划分 协同性并购、惩戒性并购
按并购的付款方式 用现金购买资产、以股票购买资产、用股票换股票、债权转股、增发式并购等
按并购是否通过中介机构划分 直接并购、间接并购
按并购是否受法律法规强制划分 强制并购、自由并购
2.2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企业并购的根本动因是企业逐利的本性和迫于竞争压力而采取的主动行动。其目的是追求协同效应,所谓协同效应是指通过并购使得并购后企业的获利能力大于并购前原来企业盈利能力之和。[2]
就具体业务而言,并购的动因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2.2.1 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费用
出于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增加市场势力的目的,企业可通过并购来形成规模势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要投入一定的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而随着投入可变成本的增多和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分摊的不变成本就会降低,从而实现成本的节约和效益的增加。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任何企业都有一个适度的规模,当不变成本超过一定的数量时,由于生产效率下降会导致单位产品成本上升,会出现所谓的规模不经济,在未达到这一临界点之前,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来追求规模经济。[2]
2.2.2 提高市场份额,提升行业战略地位
并购能够使企业生产力提高、销售网络得到完善,最后达到市场份额扩大的目的。企业只有寻求自身的不断发展,其综合实力才能得到巩固与提高。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要么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经济,要么进入新的市场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要么进入新的行业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之一就是并购,并购是企业进行扩张的外部手段,它通常比内部积累速度要快、风险要低。一旦企业成功的提高了市场份额,那么其在行业中的战略地位也会随之提升。
2.2.3 取得廉价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旦企业通过并购成为原料供应商的主要客户,企业就能够增强自身的谈判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廉价的生产资料成为可能。同时,高效的管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企业知名度的提高,都有助于企业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竞争对手不能或不易复制与模仿的能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当目标公司拥有并购企业不能或不易复制与模仿的这种核心竞争优势时,通过并购目标企业,并购公司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这些核心能力,从而达到快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2.2.4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品牌是价值的动力,同样的产品,甚至是同样质量的产品,名牌产品的价值远远高于普通产品。并购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更高利润。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与国际分工体系的逐步建立,在商品价值链形成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实现品牌价值增值的最大化,是各国企业明智与理性的选择。通过并购,企业能取得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经营网络、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实现公司发展战略。
3 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和现状
3.1 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
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并购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探索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震荡调整阶段。
3.1.1 起步探索阶段
起步探索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90年代初,此阶段我国企业的并购规模小、频率低、行业单一。[3]1984年,当时保定机械厂兼并了保定针织器械厂,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并购的第一案。随后,在武汉、南京、上海、北京等城市都发生了一些企业并购,在这些并购中,主力军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因为整个80年代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民营企业刚刚起步发展,国有企业在进行体制改革,企业并购对封闭多年的我国经济来说也是个新鲜事物,并且当时绝大多数的我国企业也不具有开展并购的能力。
3.1.2 缓慢发展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是从90年代初到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此阶段我国企业的并购规模有所增大、频率有所加快、行业也在增多。[3]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我国证券市场迅速成长起来,上市公司数量和交易量急剧增加,使公司并购由不自觉行为向自觉行为发展。1993年9月,深圳宝安集团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量买入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开创了我国企业通过股票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的先河。[4] 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投资不够成熟、国际竞争力弱、法律制度、人才以及国家管理经验不足,随着并购规模的扩大,也暴露出了众多问题,如投资分散、评估错误、整合受阻等直接导致了企业投资的失败。[3]因此90年代我国并购活动的波动很大,1994年跌到谷底,其后又开始回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