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会计稳健性与金融资产持有规模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附件)

本文沪深股市2013—2017年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会计稳健性与金融资产持有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计稳健性与金融资产持有规模均不相关,企业规模与独立董事比例与金融资产持有规模正相关。十八大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上市公司管理层决策日趋理性,内部监督机制逐渐发挥作用,企业的成长不再过度依赖信贷资金,企业盲目扩张的态势得到扭转。关键词 管理者过度自信,会计稳健性,金融资产持有规模,上市公司
目 录
1 引言 1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
2.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金融资产持有规模 2
2.2会计稳健性与金融资产持有规模 3
3 研究设计 4
3. 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
3.2 变量定义 4
3.3研究模型 6
4 实证结果与讨论 6
4. 1 描述性统计 6
4. 2 回归分析 7
4.2.1 假设1的检验 7
4.2.2 假设2的检验 9
5 建议与对策 10
5. 1控制决策情绪 增强监管力度 10
5. 2重视稳健作用 改善公司治理 10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 考 文 献 13
表1 主要变量定义及计算方法 5
表2 描述统计结果 6
表3 假设1的检验结果 8
表4 假设2的检验结果 10
1 引言
过度自信是人们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Weinstein(1980)认为人们往往过于高估个人能力,把成功归结于个体努力,忽视成功过程中所获得的机会与运气[1]。Svenson(1981)的研究发现,当企业管理者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比较突出时,潜意识中会很大程度上高估自己的实力[2]。管理者的自信一般来源于对自身能力和知识的主观判断(周爱保等,2009)[3],这种来源于个体对自身能力或知识的过度自信,内生于管理者的潜意识(邱兆祥等,2012)[4],过度自信会影响管理层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性进而影响公司业绩。Ball and Shivakumar(2006)认为会计稳健性既能代表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也能体现公司治理机制的效率[5]。进而,Watts(2003)等发现稳健性对公司损益的核实具有不对称影响[6]。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包括现金在内的金融资产的支持,金融资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金融投资也可能对实体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受资本市场上高额利润吸引,企业把巨额资金投入到资本投资上,扩大生产收到资本投资的挤压,无法提升现有的经营水平。此外,金融资产投资损失也会对实体经营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张瑾,2013)[7]。因而,我们就需要审视金融资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促进作用和金融投资实体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
管理者持股水平会抑制企业的迎合倾向,但当企业市场价格被高估和低估时,这种抑制的作用有所差异(张庆,2014)[8],管理者的持股水平显水平越高,显然会导致管理者自信的程度也高,从而影响管理者对金融资产规模判断的准确性,可能会因过度自信而盲目乐观。此外,上市公司可以选择在某项金融资产的市值不发生大幅度波动时或达到投资意图时再将该项金融资产售出,这样净利润科目的数值就会比较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金融资产持有与会计稳健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杨奕(2013)[9]。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随着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往因管理者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过度自信问题是否依然存在,它是否依然影响会计稳健性和金融资产规模,这就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探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会计稳健性对金融资产持有规模的影响效果,考虑到宏观政策的滞后效应,我们以20132017年期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会计稳健性与金融资产持有规模之间的关系。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徐经长和曾雪云(2012)在金融资产持有规模的研究述评中指出,在成本模式下,即使管理层会存在过度自信心理,他们也会对证券投资这样高风险的行为谨慎处理。但当计量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时,管理者会加大对金融资产的证券投资,以达到盈利的目的。这一情况能够说明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管理层对自己的过度自信得不到抑制,会进一步促使企业金融资产规模加大[10]。当政府在企业具有实际控制权、股权集中且计量模式为成本模式时,金融资产的规模会相对较小,这是管理层谨慎金融投资的体现。江春(2013)等人发现当公司规模得到扩张时,企业会加大对金融资产或者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具有显著波动性的宏观经济能够带给金融资产显著的实际收益率,使得非金融企业也会存在为了投机而购进金融资产的心理[11]。柴双杰(2014)发现,管理者最终的决策时需要应对来源于多方面非理性的干涉,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造成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12]。,因而,在研究公司投融资的决策行为时,引入管理者的心理因素、性格特征具有深刻意义和显著必要性。
2.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金融资产持有规模
管理层的过度自信,往往会促使其进行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张。现有的研究发现,自以为是的心理有时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投资决策。在资本市场中,不是只有中小投资者才会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错误的预测,或者怀有过度自信这一极端的心理,高级经理层存在过度自信错误心理的情况更为普遍。姜付秀等(2009)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中国企业管理者可能会有更大程度的过度自信[13]。孔孟之道在古代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该文化崇尚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符合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虽然近代己将儒家思想拉下神坛,但是上千年的思想仍然侵袭当代人,从而转变为对领导者的绝对服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管理者感觉居高临下,促使过度自信心理的产生。当公司的企业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使得员工出于消极懈怠的心理环境,管理者没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意识,缺乏学习效应时,也会使管理者养成过度自信这样的错误心理。过度自信通常会高估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以学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能修正管理者的这种认知偏差。王霞(2008)等的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董事会主席会导致过度的金融投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影响金融投资的因素的非理性行为并没有引起业界的警觉和重视[14]。李善民等人(2010)发现企业并购决策的制定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5]。与比较谨慎的管理者相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进行并购时每每会使后续成果更糟。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55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