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稳健性对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a股上公司的实证分析
摘要:研究会计稳健性有利于为企业管理层施行合理的会计政策提供理论基础,特别是为上市公司获得更优质的银行贷款提供相关建议。本文以Basu(1997)对会计稳健性的盈余-股价反向回归模型为基础,对中国深沪两市2001-2014年度A股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对银行贷款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Basu提出的conservatism表征会计稳健性,主要从上市公司获得的下年新增银行贷款额度、新增银行贷款期限和新增信用贷款成本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更高的稳健性将使公司得到额度更大、期限更长的新增银行贷款。这为公司管理层如何以较低成本获得更优质的贷款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即提高会计稳健性,反之,从银行角度说,银行更青睐于会计稳健性强的上市公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和风险管理已于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定义2
(二)关于会计稳健性影响因素的研究2
(三)关于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3
(四)会计稳健性和债务契约3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4
四、 研究设计4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4
(二)变量的定义5
(三)模型设计6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7
(一)描述性分析7
(二) 相关系数分析8
(三)多元回归分析9
(四)稳健性分析11
六、研究结论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表 1 基本变量定义6
表 2 检验对贷款额度影响的描述性统计7
表 3 样本公司贷款结构7
表 4 检验对贷款期限影响的描述性统计7
表 5 检验对贷款成本影响的描述性统计8
表 6 贷款额度相关系数分析8
表 7 贷款期限相关系数分析9
表 8 贷款成本相关系数分析9
表 9 会计稳健性对贷款额度的影响10
表10 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计稳健性对贷款期限的影响10
表11 会计稳健性对贷款成本的影响11
表12 替代性检验11
会计稳健性对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随着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涉及的行业领域以及国家地区甚广,以破产、股指下跌、银行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等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代价,人们开始思考会计稳健性和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就我国市场而言,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颁布以来就一直注重会计稳健性,会计准则第十八条明确地表示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的表达应保持谨慎态度,不得高估资产及收益、不得低估负债及费用。作为衡量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的重要指标,正如准则所规定,会计稳健性是指企业在对于收益有充分证据时才能将其作为好消息确认(Basu,1997),同时也应更加及时地将损失确认为坏消息。因此,对于会计稳健性的评估,能够将企业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从而能够降低银行系统风险,提高安全度和稳定性。
此外,对于企业来说,其能够获得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除去企业规模较小的内部融资,外部融资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根据《2011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贷款融资量占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75%以上,可见贷款融资所占比重很大。
然而,目前学术界针对会计稳健性造成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不足,无法满足实务界需求,这既和企业融资需求不相称,又不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理,企业和银行的资金链安危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的安危,因此,这一空白亟待填补。提高会计稳健性对企业取得更优质的银行贷款是否有积极作用是本文试图分析的。此外,研究会计稳健性对企业获得贷款的影响,有助于促进企业和银行间债务契约签订的效率。既有利于为提高其自身会计稳健性提供理论支持,获得较优质的银行贷款,从而促进其长期发展;也使得银行在进行放贷决策时有一个更加客观的标准,提高其放贷决策的效率,降低坏账风险。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定义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财报中衡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一项重要原则(Guay和Verrecchia,2006)。Watts(1993)在做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后,定义稳健性为预期的利润水平。Basu(1997)定义了稳健性,他认为稳健性将使公司的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速度快于“好消息”。好消息和坏消息不同的确认程度造成了公司稳健性的差异(Bushman and Piotroski,2006)。
(二)关于会计稳健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前学界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较为成熟且范围较广,例如美国的数据被分为4个不同的诉讼时期: 19631966,19671975,19761983以及 19841990(Basu,1997);Ball和Kothari(2000)进而在此基础上认为4个时期的诉讼增长高低程度各异。Basu发现,相对来说,稳健性在高诉讼时期存在升高的趋势,而在低诉讼时期则较为稳定。Givoly和Hayn(2000)发现稳健性从1965年到1998年间在增大。
除了按时间顺序进行研究,也有学者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大多集中在公司内部经济、法律环境的研究上。Watts(2003)在其工作中提出,公司契约和法律诉讼对体现稳健性的应先收股权结构设置存在影响。Chen和Wu(2007)证实了监督机制、准则变迁和报告激励等对会计稳健性有影响。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针对上市公司内部的管理层治理和财务状况做了研究。全宏杰(2009)认为稳健性水平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陈策和吕长江(2011)则通过更全面的研究认为通过配比主板民营企业和中小板之间的风险差异,主板企业较少存在由实际控制人担任公司高层的情况,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明显具有更高的会稳健性。
朱茶芬和李志文(2008)则从产权性质的角度研究,认为国家控股对会计稳健性有影响,并需要健全产权监督机制等机制,才能提高企业会计稳健性。虞国华(2009)则从公司治理角度提出企业稳健性反映了契约各方为追求利益的最大意愿,稳健性受外部契约力量、内部人控制程度、股权集中度、董事会独立性等多个要素影响。肖成民和吕长江(2010)等的工作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并未受到利润操控的影响。然而,相反地,李远鹏和李若山(2005)则持有相反的观点,指出上市公司总体表现出的稳健性特征可能是出于亏损公司因“洗大澡”动机而造成的假象,这也就说明,上市公司迫于ST制度而在亏损时会选择盈利的文件,因此上文阐述的稳健性有待质疑。肖媛媛(2015)则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市场实情的提升稳健性的建议,具体应从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详细程度,完善国内经济与法制环境,利用国家货币和财政等政策引导综合协调各种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这三方面入手。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定义2
(二)关于会计稳健性影响因素的研究2
(三)关于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3
(四)会计稳健性和债务契约3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4
四、 研究设计4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4
(二)变量的定义5
(三)模型设计6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7
(一)描述性分析7
(二) 相关系数分析8
(三)多元回归分析9
(四)稳健性分析11
六、研究结论12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表 1 基本变量定义6
表 2 检验对贷款额度影响的描述性统计7
表 3 样本公司贷款结构7
表 4 检验对贷款期限影响的描述性统计7
表 5 检验对贷款成本影响的描述性统计8
表 6 贷款额度相关系数分析8
表 7 贷款期限相关系数分析9
表 8 贷款成本相关系数分析9
表 9 会计稳健性对贷款额度的影响10
表10 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计稳健性对贷款期限的影响10
表11 会计稳健性对贷款成本的影响11
表12 替代性检验11
会计稳健性对企业银行贷款的影响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引言
引言
随着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涉及的行业领域以及国家地区甚广,以破产、股指下跌、银行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等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代价,人们开始思考会计稳健性和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就我国市场而言,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颁布以来就一直注重会计稳健性,会计准则第十八条明确地表示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的表达应保持谨慎态度,不得高估资产及收益、不得低估负债及费用。作为衡量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的重要指标,正如准则所规定,会计稳健性是指企业在对于收益有充分证据时才能将其作为好消息确认(Basu,1997),同时也应更加及时地将损失确认为坏消息。因此,对于会计稳健性的评估,能够将企业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从而能够降低银行系统风险,提高安全度和稳定性。
此外,对于企业来说,其能够获得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除去企业规模较小的内部融资,外部融资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根据《2011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贷款融资量占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75%以上,可见贷款融资所占比重很大。
然而,目前学术界针对会计稳健性造成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不足,无法满足实务界需求,这既和企业融资需求不相称,又不利于银行进行风险管理,企业和银行的资金链安危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的安危,因此,这一空白亟待填补。提高会计稳健性对企业取得更优质的银行贷款是否有积极作用是本文试图分析的。此外,研究会计稳健性对企业获得贷款的影响,有助于促进企业和银行间债务契约签订的效率。既有利于为提高其自身会计稳健性提供理论支持,获得较优质的银行贷款,从而促进其长期发展;也使得银行在进行放贷决策时有一个更加客观的标准,提高其放贷决策的效率,降低坏账风险。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定义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财报中衡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一项重要原则(Guay和Verrecchia,2006)。Watts(1993)在做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后,定义稳健性为预期的利润水平。Basu(1997)定义了稳健性,他认为稳健性将使公司的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速度快于“好消息”。好消息和坏消息不同的确认程度造成了公司稳健性的差异(Bushman and Piotroski,2006)。
(二)关于会计稳健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前学界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较为成熟且范围较广,例如美国的数据被分为4个不同的诉讼时期: 19631966,19671975,19761983以及 19841990(Basu,1997);Ball和Kothari(2000)进而在此基础上认为4个时期的诉讼增长高低程度各异。Basu发现,相对来说,稳健性在高诉讼时期存在升高的趋势,而在低诉讼时期则较为稳定。Givoly和Hayn(2000)发现稳健性从1965年到1998年间在增大。
除了按时间顺序进行研究,也有学者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大多集中在公司内部经济、法律环境的研究上。Watts(2003)在其工作中提出,公司契约和法律诉讼对体现稳健性的应先收股权结构设置存在影响。Chen和Wu(2007)证实了监督机制、准则变迁和报告激励等对会计稳健性有影响。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针对上市公司内部的管理层治理和财务状况做了研究。全宏杰(2009)认为稳健性水平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陈策和吕长江(2011)则通过更全面的研究认为通过配比主板民营企业和中小板之间的风险差异,主板企业较少存在由实际控制人担任公司高层的情况,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明显具有更高的会稳健性。
朱茶芬和李志文(2008)则从产权性质的角度研究,认为国家控股对会计稳健性有影响,并需要健全产权监督机制等机制,才能提高企业会计稳健性。虞国华(2009)则从公司治理角度提出企业稳健性反映了契约各方为追求利益的最大意愿,稳健性受外部契约力量、内部人控制程度、股权集中度、董事会独立性等多个要素影响。肖成民和吕长江(2010)等的工作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并未受到利润操控的影响。然而,相反地,李远鹏和李若山(2005)则持有相反的观点,指出上市公司总体表现出的稳健性特征可能是出于亏损公司因“洗大澡”动机而造成的假象,这也就说明,上市公司迫于ST制度而在亏损时会选择盈利的文件,因此上文阐述的稳健性有待质疑。肖媛媛(2015)则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市场实情的提升稳健性的建议,具体应从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详细程度,完善国内经济与法制环境,利用国家货币和财政等政策引导综合协调各种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这三方面入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