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20200112195349]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资产减值;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 研究方法 1
1.4 资产减值准备概述 1
1.4.1资产减值准备概念 1
1.4.2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 2
1.5 盈余管理概述 2
1.5.1 盈余管理的定义 3
1.5.2 盈余管理的动机 3
第2章 文献综述 4
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4
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4
2.3 简要评述 5
第3章 研究设计 6
3.1 研究假设 6
3.2 变量的选择 7
3.3 样本的选取和分类 7
第4章 实证研究 9
4.1 独立样本T检验 9
4.1.1 避亏公司资产减值情况分析 9
4.1.2 巨亏公司资产减值情况分析 10
4.1.3 扭亏公司资产减值情况分析 11
4.1.4 盈利公司资产减值情况分析 12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14
5.1 结论 14
5.2 建议 14
参考文献 16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最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愈发频繁且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方法中,通过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方式灵活性和选择性相对较高。上市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以通过少计提或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来改变利润,人为控制会计报表。比如上市公司可以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高利润,掩饰风险。此外,部分上市企业通过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利用大量金额冲销来降低利润,为下一年度利润提高埋下伏笔。在经济信息的接收上处于相对劣势的大量投资者将会被上市企业此类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操控利润的手段恶劣误导,这种行为不但会使公司失去诚信,还会对会计的信誉产生不利影响。
1.2 研究意义
我国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主观性较强,而且不同财务状况的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各不相同,公司通过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式也都不相同。本文通过对处于不同财务状况下的上市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各种动机和表现的分析,发现实际财务操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希望能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并提出解决方案,让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3研究方法
本文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此方法主要就是用于检验两个样本的均值是否来具有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总体分成控制样本与研究样本两类,以研究样本中不同动机的上市公司与被认为不具有盈余管理动机的控制样本分别进行比较,验证两类样本的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率是否明显差异,以此来判断它们是否具有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参照相关研究规范,对资产减值准备和盈余管理问题从理论上进行研究论证,得到科学的结论与建议。
1.4资产减值准备概述
本部分将从概念、理论基础两个角度对盈余管理展开概述。
1.4.1资产减值的概念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一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资产减值意思是因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因素)或内部因素的改变致使资产使用价值减少,导致该资产预期可收回金额小于该资产的实际成本(账面价值)。
1.4.2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
(1)会计计量理论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资产减值会计充分满足现今资产计量的相关要求,不仅能够对价值有变更的资产的历史成本展开修正,还增加了资产价值的准确性。
(2)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作为会计核算的最基本准则之一,实际是对企业中存在的不确定事项的持谨慎态度,为了确保企业在面临行业压力和风险时,能稳健和从容的面对挑战与危机。资产减值会计主要就是为了确保企业不会产生高估资产的行为,能够真实稳健的体现资产的价值。
(3)决策有用观原则
在会计实务和理论中,“决策有用观”的分量越来越重。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报告目标主要体现在: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如债权人及投资人等)作出科学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确保资产减值出现时,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对企业的资产有更准确全面的掌握,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前做好准备。
(4)资本保全理论
资本保全理论可分为两大派别,一类为财务资本保全,另一类为实物资本保全。财务资本保全认为,在相应会计期间内,如果企业的收入高于企业的成本,就保证了资本保全目的的实现。实物资本保全认为,只有当企业实物资产的生产能力与重置成本得到补偿时,才可以确认收益。资产减值会计有利于确保企业资本保全的严谨性。
1.5 盈余管理概述
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世纪,长此以来它都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以下为从定义与动机两个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的论述。
1.5.1 盈余管理的定义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本部分选取几类较具代表性的定义:
(1)Healy和Wahlen(1999)指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领导层在不违背GAAP的前提下,通过主观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利用规划交易,意在误导以公司净利润指标为考核标准的信息使用者的评价和决策。
(2)Goel与Thakor(2003)从财务报告上盈余信息的质量出发,把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层努力粉饰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目的是让财务报表展现预期的企业财务状况而不是现实财务状况的行为。
(3)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就是公司领导层局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与规划实际经营决策等方式使企业的账面损益满足自身期望的水平。
总结国内外的论述,本文对盈余管理做出以下定义:盈余管理行为是由企业领导层授权或者直接参与的,它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归纳采取会计与非会计方法来操纵和调节会计损益,使其报告的会计损益符合管理层希望的水平,最终达成领导当局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这种行为通常会损害企业所有者和外部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1.5.2 盈余管理的动机
根据我国学者的总结研究,归纳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为以下四种:防止亏损动机,夸大亏损动机,扭亏动机,利润平滑动机。(盈余管理的四种动机将在下文假设部分做详细论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国外相关文献
Wilson与Mcnichols(1988)在验证公司管理当局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时,采用了应计模型法,同时又选择了具体的应计项目中的坏账准备。其研究结果显示:当公司产生异常高或异常低的利润时,通常该企业便会有计提或转回较大数额坏账准备调整利润的行为。这种情况表明公司领导层的确存在利用坏账准备进行利润平滑的盈余管理动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2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