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

资产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20200112193110]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 文献综述 1
1.3.1国外文献综述 1
1.3.2国内文献综述 2
第2章 基础理论 4
2.1 资产减值的基础理论 4
2.1.1资产减值的内涵 4
2.1.2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 4
2.2 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 5
2.2.1盈余管理的内涵 5
2.2.2 盈余管理的动机 5
2.3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6
2.3.1资产减值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6
2.3.2盈余管理推动了资产减值的发展和完善 6
第3章 研究设计 7
3.1 相关假设 7
3.2 数据选取 7
3.3 变量选择 7
3.4 研究方法 8
3.5 模型构建 8
3.5.1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 8
3.5.2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 9
第4章 实证研究 10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0
4.2 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11
4.3 回归分析 13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15
5.1 结论 15
5.2 建议 15
5.3本文研究不足之处.............................................................................................16
参考文献 17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资产减值政策实施的这些年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对财务报告进行扭曲,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可操控性粉饰财务报告,财政部先后出台了许多有关资产减值的政策。1998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计提应收账款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短期投资及存货减值准备这四个项目。根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2000年财政部实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此时新加入了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委托贷款这几个减值准备项目。
然而,在八项计提执行了六年多的时间里,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可计提和转回性任意操纵利润。为了解决此问题,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新准则中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和公司所处环境的变幻莫测,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是否还会滋生出新的盈余管理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和验证。
1.2研究意义
当资产预期未来经济利益小于账面价值时,就发生了资产减值,此时会计人员需要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从中可以看出,资产减值是包含一个会计估计和判断的过程,而会计人员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判断资产减值的金额。此时上市公司为了自身效益,往往会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因此盈余管理越来越成为管理层操控的手段,影响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自新准则颁布到现在已经有九年时间,它既带来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现阶段可以针对新准则出现的弊端,提出新的改善方案,使得资产减值政策能够顺应时代变化发展趋势。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资产减值的研究主要有“盈余管理观”和“真实毁损观”两种。
(1)盈余管理观
Edword和Riedl (2004)研究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21条实施后,哪种因素影响了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研究表明,公司选择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更多的受报告动机的影响,而不是经济因素。这是因为新准则赋予了管理者更多的职业判断空间,使他们利用资产减值来操纵利润的动机变大。[1]
Duh等(2009)研究了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转回是否与管理层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相关。研究发现,计提大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更多的是避免公司业绩将来可能下滑而在以后期间持续转回,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2]
(2)真实毁损观
Rees, Gill和Gore(2000)对五年内发生较多资产减值准备的公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公司并没有在以后年度大量转回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说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只是管理层针对变化的经济环境采取的措施,而不是为了进行盈余管理。[3]
Loh 和Tan(2002)研究盈余管理是否为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行为的诱因。研究表明,影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行为的因素不是盈余管理,公司的绩效、行业属性和经济环境等都是影响他们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重要因素。[4]
1.3.2国内文献综述
自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并实施后,国内学者将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政策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方面。本文将从新准则颁布实施后的两个方面对我国学者的文献进行阐述。
(1)新资产减值准则抑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陈金龙(2011)选取了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两年数据进行研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模型,对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管理当局倾向于减少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同时也没有把进行盈余管理的矛头指向流动资产,因此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于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5]
周庆岩,张建平(2013)选取了2002至2011年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对比新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率显著低于准则实施前,进一步证明了准则的实施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6]
(2)新资产减值准则没有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沈烈和张西萍(2007)认为新资产减值准则并没有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反而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为新资产减值准则里涉及到更多的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如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资产组的认定等。[7]
孙光国(2010)选取了沪深股2005至2008年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新准则的颁布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于抑制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确起到了显著作用,但是此时上市公司却把盈余管理的方式转向了流动资产的计提和转回。[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29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