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司高管薪酬对企业相对绩效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业上公司为例

企业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离不开相对绩效评价。相对绩效评价是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基于多代理人情形的一种特殊的激励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代理人受到共同冲击的影响,从而更精确的推断代理人的努力程度。本文在简要介绍相对绩效评价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其他相关理论概述的基础上,以沪深股市A股市场的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归分析,证明高层管理者的现金薪酬、高层管理者的持股比例与本公司的相对绩效有显著性影响。本文通过研究高管薪酬对企业相对绩效的影响,旨在推动相对绩效评价应用进程,为建立与经营者绩效挂钩的经营者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研究目的与意义2
国内外研究概况2
1.国外研究综述 2
2.国内研究综述 3
研究内容和方法4
1.研究内容4
2.研究方法4
相关理论概述4
(一)高管薪酬相关概述4(二)相对绩效评价概述5
(三)信息技术行业及其特点5三、高管薪酬对企业相对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6
(一)研究假设6
(二)样本选取和变量设计6
1.实证样本的选取6
2.变量选择和定义6
(三)实证分析7
1.描述性统计分析 7
2.模型回归结果8
本文主要结论及相关建议9
(一)主要结论9
(二)相关建议9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企业相对绩效的影响
——以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例
引言
引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在行使管理权时,会采取一定的行动,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将影响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而据周宏、刘玉红、张巍(2010)基于我国上市公司2013~2004年度报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数据,以及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CCGINK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激励强度、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自20世纪以来,一部分学者就开始探讨如何在不损害股东财富的前提下减少代理成本,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趋于一致。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呈现出复杂化和规模化的特征。上市公司想要在稳定中求得发展,需要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人力资源的保障。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拥有公司资源的配置权,他们的决策成为上市公司发展的决定因素。
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问题一直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合理有效的高管薪酬可以使得高管人员和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企业业绩。而相对绩效评价是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基于多代理人情形的一种特殊的激励机制,可以弥补传统绩效形式的不足,为建立与高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提供参考。因此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对企业相对绩效有何影响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企业相对绩效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一方面,自从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被要求在年报中披露高管的年度报酬及持股情况等信息开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薪酬问题就成为社会以及广大股东关注的焦点。髙管薪酬对企业相对绩效的影响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如何影响企业相对绩效。另一方面,高管人员处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领导地位,担负着包括战略管理等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职责,关系到公司的现在与未来。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企业相对绩效影响的研究可以指导上市公司通过设计合理的高管薪酬水平和优化高管薪酬结构来提高公司业绩,最终实现高管利益与公司业绩的双赢。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综述
虽然没有明确指导,许多实证研究试图检验高管报酬与绩效的单调递增或者单调递减性质,但是结论也各不相同。Antle & Murphy (1986)检验了1947~1977年3个行内39个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薪酬与行业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薪酬合同中并未过滤出行业风险,仅有16个公司存在相对绩效评价效应。Gibbons & Murphy(1990)检验了1974~1986年间1409个公司1668个首席执行官的薪酬,以股票回报率作为绩效度量,结论是相对绩效评价显著的应用于实际报酬合同中。薪酬变动与自身绩效正相关,与行业绩效负相关。而Jensen & Murphy(1990)用相同的样本,使用不同的经理人报酬和绩效度量方式,得到的结论却不支持相对绩效评价。另外还有Janakiraman et al.(1992)以股票回报作为绩效度量的检验虽然支持绩效评价理论但是否认相对绩效评价的理论价值,J.R.Barro & R.J.Barro(1990)对商业银行进行实证研究但是发现与相对绩效评价相矛盾。Lucian和Yani (2005)对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股票回报率、销售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等公司绩效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检验出公司高管人员报酬与公司规模之间的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但是如果对形成不同结论的文献进行研究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绩效的度量方式。通常而言有两类指标供选择,一类是企业市值、股价波动等市场指标,另一类是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会计指标,以上的实证研究全部是基于这两类简单的指标直接构成,而关于相对绩效评价内涵的讨论我们知道,指标的意义在于从中推断出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并给与相应的补偿。如果仅仅用一个指标是无法完整表现代理人的绩效的。基于此,Walt, Les(2008)对上市公司相对业绩模型和绝对业绩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建立了最佳的高层管理者薪酬模型。
国内研究综述
相对绩效评价理论及其与高管薪酬的关系近年来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注意,但是与国外学者绩效为成熟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相对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也较少。在1998年,郑绍濂,骆品亮(1998)优化确定了代理人考核指标中基础指标与附加指标的相对权重,并优化制定其激励强度,得到:对能较多反映基础指标的附加指标应给予较大的权重;当代理人的产出具有部分共同的不确定性时,其报酬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产出,还要与同行进行评议,才能达到公平合理。张百祥(2004)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薪酬中存在相对绩效评价,并且随着年份的推进,相对绩效评价有增强的趋势。骆品亮(2005)提出绩效评价机制是团队激励理论的重要问题,并通过研究发现在虚拟研发中,短期内相对绩效评估优于综合绩效评估,而当合作者继续维持合作关系时,综合绩效评估更好。
就近年而言,我国学者开始把相对绩效评价理论与中国实情相联系,研究高管薪酬与相对绩效的关系。杨伟国,高峰(2009)提出在高管薪酬给付中借鉴相对绩效评价理论,周宏、张巍(2010)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相对业绩评价是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基于多代理人情形的一种特殊的激励机制,它的核心思想在于在多代理人情形下,其他代理人的产出作为一种信号,有可能对代理人自身的努力的推断产生影响,或者说,不包括其他代理人的产出的补偿合同就不是相对于代理人自身努力的充分统计量,但是这一非常简明的理论在实证检验中很少得到支持。如果基于综合业绩指数的新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得到的分析结果与国内外的研究结论有所差异,从理论上说绩效报酬与相对业绩评价的结合有助于激励的有效实现,遗憾的是,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呈现出一个“富者均富、贫者分化”的现象,两种机制的结合反而加剧了报酬机制的扭曲程度,运气报酬(pay for luck)的情形是相当严重的。另外,胡亚全和周宏(2012)利用2001~200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得到,公司的成长性越高,相对绩效评价的应用情况越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7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