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ST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20200112193427]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ST公司;盈余管理;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1.2.1国内文献综述 1
1.2.2 国外研究综述 2
第2章 ST公司与盈余管理相关概念 3
2.1 ST公司 3
2.2 盈余管理 3
2.3 ST公司的盈余管理 4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6
3.1研究假设 6
3.2研究方法 7
第4章 实证分析 8
4.1 样本选取 9
4.2 盈余管理模型的度量选择 10
4.3 横向检验 11
4.3.1 净利润 11
4.3.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13
4.4 纵向检验 13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15
5.1 研究结论 16
5.2 研究不足 16
5.3 研究启示 16
参考文献 17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2015年股市迎来大牛市,股市的火热使得很多没有专业知识的市民趋之若鹜,许多业绩不理想的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也在这波牛市行情中走高,直到5月份以来,证监会已经多次发布风险警示,提醒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防范风险。在市场中有一类股票其风险远大于其他股票——ST股票。1998年4月22日,沪深交易所宣布,将对财务状况出现异常或有其它特别情况的上市公司 股票交易 进行特别处理,对其股票前标注ST字样,以提示投资者投资风险,这类股票称为ST股。ST制度是我国的证券管理机构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股票市场良性发展而制定的措施。翻阅以往的报道发现,很多ST股票因自身公司业绩在短期内扭亏无望,又不想承担退市风险,因而铤而走险对公司财务实施实施盈余管理,甚至对外发布虚假的财务信息。如2013年3月ST炎黄因财务造假,被深交所摘牌退市,2015年ST博元年报造假被深交所停牌。而在证监会2015年3月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有31家上市公司涉嫌重大信息违规披露,其中有8家是ST板块的股票。盈余管理会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盈余管理相比信息违规披露具有隐蔽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会被忽视,在众多上市公司中ST公司由于其自身原因,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加强烈(有些甚至不惜信息违规披露、信息作假),因此对ST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内文献综述
蒋义宏、魏刚通过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研究,表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操纵利润,以达到某关键临界值的行为。上市公司对经营绩效,尤其是对ROE(净资产收益率的6%、10%)以及盈亏临界点进行了操纵,以达到配资额标准、避免被特殊处理和退市的目的。蒋义宏、魏刚的研究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ROE大致分布区间具有非连续性,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确存在为避免特别处理而做出盈余管理的行为。
陆建桥[]在《国内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一文中表明利益相关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是上市公司已公开的相关会计盈余信息,且会计盈余信息会对股价产生直接影响。若上市公司经营不善,财务状况恶化,公司管理层就会选择调增会计盈余,通过多计收益、少计费用,使得账面亏损不那么难看。但会计选择实现盈余管理是有极限的,上市公司年报必须经过外部的独立审计,所以若上市公司在短期内扭亏无望,被实施特别处理在所难免时,管理层为了尽快摘除“ST的帽子”往往会在亏损年度调减会计盈余,扩大账面上的亏损,为将来尽快实现扭亏为盈留出空间。
舒惜虞[]在对我国1999-2003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与特征的研究中发现,ST公司在被ST处理前存在调减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在被特别处理时有调高应计利润的行为,在被撤销特别处理前有调高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与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进行的。
1.2.2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从动机方面分为三类:契约安排论、政治成本论和资本市场论,我国投资市场环境更侧向与资本市场动机论。资本市场动机论主要包括IPO上市、防止亏损等。
Healy,(1985)在对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研究后提出,大多数IPO在上市前会选择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待IPO上市成功后通过会计选择转回之前的盈余管理,通常做法包括有调整线下会计项目、累计折旧、调整资产减值项目的计提等。[]
Burgstahler、Dichev(1997)在研究后表明,上市公司为避免出现账面亏损会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他们对上市公司盈余水平和盈余变动的横截面进行平滑统计检验后发现:上市公司为维护公司形象,避免出现亏损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且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操纵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营运资本来实现。[]
第2章 ST公司与盈余管理相关概念
2.1 ST公司
ST公司(Special Treatment Company),即特别处理公司。1998年4月22日,沪深交易所宣布,将对财务状况或其它状况出现异常的上市公司 股票交易 进行特别处理 (Special treatment),在简称前冠以“ST”以提示投资者投资风险,这类股票称为ST股。
公司被特别处理后将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投资者投资风险增大,扩大了上市公司的融资难度与融资成本;对公司品牌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也是对公司高级管理层能力的重大质疑,基于以上原因ST公司有强烈去ST的愿景。
ST股想要摘掉ST帽子须全部符合如下条件:
1、年报净利润必须为正;2、每股净资产为正值;3、最新年报表明公司主营业务正常运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后的净利润为正值;4、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报告没有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5、没有重大会计差错和虚假陈述 ,未在证监会责令整改期限内;6、没有重大事件导致公司生产经营 受严重影响的情况、主要银行账号未被冻结、没有被解散或破产等交易所 认定的情形。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ST公司;盈余管理;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1.2.1国内文献综述 1
1.2.2 国外研究综述 2
第2章 ST公司与盈余管理相关概念 3
2.1 ST公司 3
2.2 盈余管理 3
2.3 ST公司的盈余管理 4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6
3.1研究假设 6
3.2研究方法 7
第4章 实证分析 8
4.1 样本选取 9
4.2 盈余管理模型的度量选择 10
4.3 横向检验 11
4.3.1 净利润 11
4.3.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13
4.4 纵向检验 13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15
5.1 研究结论 16
5.2 研究不足 16
5.3 研究启示 16
参考文献 17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2015年股市迎来大牛市,股市的火热使得很多没有专业知识的市民趋之若鹜,许多业绩不理想的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也在这波牛市行情中走高,直到5月份以来,证监会已经多次发布风险警示,提醒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防范风险。在市场中有一类股票其风险远大于其他股票——ST股票。1998年4月22日,沪深交易所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内文献综述
蒋义宏、魏刚通过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研究,表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操纵利润,以达到某关键临界值的行为。上市公司对经营绩效,尤其是对ROE(净资产收益率的6%、10%)以及盈亏临界点进行了操纵,以达到配资额标准、避免被特殊处理和退市的目的。蒋义宏、魏刚的研究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ROE大致分布区间具有非连续性,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确存在为避免特别处理而做出盈余管理的行为。
陆建桥[]在《国内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一文中表明利益相关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是上市公司已公开的相关会计盈余信息,且会计盈余信息会对股价产生直接影响。若上市公司经营不善,财务状况恶化,公司管理层就会选择调增会计盈余,通过多计收益、少计费用,使得账面亏损不那么难看。但会计选择实现盈余管理是有极限的,上市公司年报必须经过外部的独立审计,所以若上市公司在短期内扭亏无望,被实施特别处理在所难免时,管理层为了尽快摘除“ST的帽子”往往会在亏损年度调减会计盈余,扩大账面上的亏损,为将来尽快实现扭亏为盈留出空间。
舒惜虞[]在对我国1999-2003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与特征的研究中发现,ST公司在被ST处理前存在调减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在被特别处理时有调高应计利润的行为,在被撤销特别处理前有调高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与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进行的。
1.2.2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从动机方面分为三类:契约安排论、政治成本论和资本市场论,我国投资市场环境更侧向与资本市场动机论。资本市场动机论主要包括IPO上市、防止亏损等。
Healy,(1985)在对IPO(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研究后提出,大多数IPO在上市前会选择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待IPO上市成功后通过会计选择转回之前的盈余管理,通常做法包括有调整线下会计项目、累计折旧、调整资产减值项目的计提等。[]
Burgstahler、Dichev(1997)在研究后表明,上市公司为避免出现账面亏损会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他们对上市公司盈余水平和盈余变动的横截面进行平滑统计检验后发现:上市公司为维护公司形象,避免出现亏损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且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操纵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营运资本来实现。[]
第2章 ST公司与盈余管理相关概念
2.1 ST公司
ST公司(Special Treatment Company),即特别处理公司。1998年4月22日,沪深交易所
公司被特别处理后将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投资者投资风险增大,扩大了上市公司的融资难度与融资成本;对公司品牌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也是对公司高级管理层能力的重大质疑,基于以上原因ST公司有强烈去ST的愿景。
ST股想要摘掉ST帽子须全部符合如下条件:
1、年报净利润必须为正;2、每股净资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