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以银行业20122013年年报为例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上很多知名的大型银行相继破产、倒闭或者被收购。银行业作为一种变化快速的行业,及时发现改进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并且对银行内部控制进行定期评估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措施。对于银行来说,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不仅关系到银行本省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利益。文章选取16家上市银行2012年2013年披露的年度报告和作为附件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作为分析对象,研究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发现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 的对策。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绪论4
(一)研究意义4
(二)国外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概况4
(三)国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概况4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6
(五)创新与不足6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理论7
(一)委托代理理论7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7
(三)决策有用理论8
三、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8
(一)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载体的现状分析8
(二)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量分析12
(三)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依据分析14
(四)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陷状况分析14
四、结语14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6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以银行业20122013年年报为例
会计学 刘姿麟
引言
引言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一直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我国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披露均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选取具有重要代表性的银行行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手工统计的方式,对2012年2013年16家上市银行年报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分类统计,以期反应出现阶段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美国自2002年制定SOX法案后持续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定了相关法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强制干涉,同时对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自2006年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发布更被认为是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从自愿信息披露转向强制性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标志。之后的2011年、2012年和2014年的年份里,我国又密集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条例和法规。每一次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对公司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所有问题均没有一步解决到位,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研究是解决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而对不同时期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比其他行业来说银行业是较特殊的行业。首先,它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肩负着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责任。其次,它具有高风险的特点稍有不慎会导致重大悲剧的发生,给国家和人们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值得人们格外关注。因而,对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银行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在防范金融风险中银行内部控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银行自我管理的发展和内部控制体制的完善。然而,查看现阶段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研究所用的方法多数较单一、样本选取多不完全,所以有必要对上市银行近两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是对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的首要工作。它有助于后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研究的进行,也有助于相关政策制定和监管的改进。因此,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可以揭开新制度实施情况下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真实状况的面纱,为后续的研究铺开一条道路。
(二)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Hermanson(2007)选取在美国上市的大约900家企业作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愿性进行分析,最后发现,虽然美国已经进入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阶段,但是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企业依然存在之前自由披露时期的一些习惯,使得内部控制披露信息内容过于形式化,企业从个人利益出发不顾法律要求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能反映出企业深层含义。
Jagan Krishnan(2008)选取新规定实施后自愿披露的上市公司2003年到2005年内部控制披露信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最后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会计事务所规模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三)国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研究
杨慧文(2013)通过分析2006年到2010年上市公司发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趋势和2011年作为对比,选取2011年50家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行业、不同内容、外部审计、风险评估这四个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最终发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数量不断增加,但仍有一些上市公司不能按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容形式较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出具的鉴证报告较少等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赵耿(2014)在2010年起初步建设的新规范体系实施情况下,对2011年到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自我评价报告进行详细的统计,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归类整理,最后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具有缺陷披露不够具体细致等问题,表示在其研究的2011到2012年的时间段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状况虽有一些改善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王英允(2014)利用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进行计算发现,自《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2012年强制披露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比例和2011年相比有较大改善,内控缺陷披露比例也有较大增长,并且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多数是描述性质的内容,披露的形式和标准也不同不利于信息需求者判断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
袁姝颖(2014)利用2012年和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报告,选取在四川和重庆两个地方的上市公司从中抽取30家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简单分类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研究,最后发现,多数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并且只有极少数上市公司披露重要缺陷,认为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态度存在较为随意的特点。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绪论4
(一)研究意义4
(二)国外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概况4
(三)国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概况4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6
(五)创新与不足6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理论7
(一)委托代理理论7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7
(三)决策有用理论8
三、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8
(一)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载体的现状分析8
(二)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量分析12
(三)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依据分析14
(四)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缺陷状况分析14
四、结语14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6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以银行业20122013年年报为例
会计学 刘姿麟
引言
引言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一直备受各界人士的关注。我国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披露均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选取具有重要代表性的银行行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手工统计的方式,对2012年2013年16家上市银行年报中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分类统计,以期反应出现阶段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绪论
(一)研究意义
美国自2002年制定SOX法案后持续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定了相关法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强制干涉,同时对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自2006年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发布更被认为是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从自愿信息披露转向强制性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标志。之后的2011年、2012年和2014年的年份里,我国又密集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条例和法规。每一次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对公司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所有问题均没有一步解决到位,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研究是解决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而对不同时期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比其他行业来说银行业是较特殊的行业。首先,它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肩负着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责任。其次,它具有高风险的特点稍有不慎会导致重大悲剧的发生,给国家和人们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值得人们格外关注。因而,对银行内部控制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银行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在防范金融风险中银行内部控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银行自我管理的发展和内部控制体制的完善。然而,查看现阶段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并不是很多,研究所用的方法多数较单一、样本选取多不完全,所以有必要对上市银行近两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是对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的首要工作。它有助于后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研究的进行,也有助于相关政策制定和监管的改进。因此,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可以揭开新制度实施情况下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真实状况的面纱,为后续的研究铺开一条道路。
(二)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Hermanson(2007)选取在美国上市的大约900家企业作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愿性进行分析,最后发现,虽然美国已经进入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阶段,但是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企业依然存在之前自由披露时期的一些习惯,使得内部控制披露信息内容过于形式化,企业从个人利益出发不顾法律要求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能反映出企业深层含义。
Jagan Krishnan(2008)选取新规定实施后自愿披露的上市公司2003年到2005年内部控制披露信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最后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会计事务所规模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三)国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研究
杨慧文(2013)通过分析2006年到2010年上市公司发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趋势和2011年作为对比,选取2011年50家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行业、不同内容、外部审计、风险评估这四个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最终发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数量不断增加,但仍有一些上市公司不能按要求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容形式较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出具的鉴证报告较少等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赵耿(2014)在2010年起初步建设的新规范体系实施情况下,对2011年到201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自我评价报告进行详细的统计,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的相关内容作为分类标准进行归类整理,最后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具有缺陷披露不够具体细致等问题,表示在其研究的2011到2012年的时间段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状况虽有一些改善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王英允(2014)利用国泰安上市公司数据库提供的信息进行计算发现,自《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2012年强制披露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比例和2011年相比有较大改善,内控缺陷披露比例也有较大增长,并且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多数是描述性质的内容,披露的形式和标准也不同不利于信息需求者判断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
袁姝颖(2014)利用2012年和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报告,选取在四川和重庆两个地方的上市公司从中抽取30家作为研究样本,采用简单分类的方法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研究,最后发现,多数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并且只有极少数上市公司披露重要缺陷,认为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态度存在较为随意的特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