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成本控制成为夯实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益的核心之处。“成本粘性”一词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内外学者的视野并成为其研究的焦点。现有研究认为高管薪酬作为造成机会主义动机的主要成因,对企业成本粘性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出发点,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选取了国内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全行业上市公司2015-2016年的数据,研究剖析了高管薪酬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效应,并区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对分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比较两者之间成本粘性水平的差别。从研究结果来看,成本粘性现象在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中十分普遍;较高的高管薪酬水平能够对成本粘性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高管薪酬水平缓解成本粘性的效应在非国有上市公司更为明显。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文献回顾 2
(一)成本粘性现象的存在性研究 2
(二)成本粘性现象的成因研究 2
1.管理层“帝国建造”动机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2
2.高管薪酬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3
(三)文献述评 4
二、研究设计 4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
(三)变量定义 5
1.被解释变量 5
2.解释变量 5
3.控制变量 5
(四)模型设计 6
三、实证分析 6
(一)描述性统计 6
(二)相关性分析 7
(三)多元回归分析 7
1.成本粘性存在性的回归分析 7
2.高管薪酬水平对成本粘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7
3.不同股权性质企业成本粘性的回归分析 8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在传统的管理会计中,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传统观点认为成本与公司业务量之间呈现的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关系式为:Y=a+bx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a代表固定成本,b代表单位变动成本)。这一函数模型表明:伴随企业业务量的增加,企业成本将随之同比例增加,即两者之间是对称的关系。然而,在实际运营中,业务量与成本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线性相关,而是非对称的关系,这一现象被Anderson定义为“成本粘性”。我国学者的探索研究起步较晚,“成本粘性”一词最初由孙峥、刘浩(2004)引入国内,并且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证实了“成本粘性”现象同样也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如行业、公司治理等)研究成本粘性,鲜有从微观层面(如高管薪酬)研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机会主义动机是影响企业成本粘性的主要原因,而高管薪酬激励又与管理层自利行为息息相关。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成本控制是管理层必须探讨的课题。基于此,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选取沪深两市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核心高管薪酬水平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并将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样本进行比较。以期为企业降低成本粘性,设计有效的高管薪酬体系提供参考。
一、 文献回顾
(一)成本粘性现象的存在性研究
最先发现企业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呈现“不对称”变化的是Cooper and Kaplan(1988),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成本费用在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时的上涨幅度与收入下降时成本费用的下降幅度并不相同。然而这一研究发现仅限于规范性的研究,缺乏企业实证证据。Anderson等(2003)选取了19781998年7000多家美国上市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一般费用之和的大样本数据,并进行剖析之后,证实了成本粘性的存在性。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当销售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一般费用之和上涨0.55个百分点;销售收入下降1个百分点,费用之和却仅下降0.35个点。
2004年,孙峥、刘浩的研究将“成本粘性”一词引入我国学术界,通过对将近300 家国内上市公司8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总结出结论:在国内上市企业中,“成本粘性”同样存在。并且与国外上市公司相较而言,我国上市企业在业务量下降而调整资源配置时,向下调整费用的进度更慢。他们对此的解释是在中国上市公司内,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相对更严重(代理成本更高)、公司治理水平较低。因而,成本粘性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表现更为显著。具体体现为当业务量增加1%时,成本增加了0.559%;当业务量减少1%,成本只减少了0.058%。
刘武(2006)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行业性质影响企业成本粘性程度。研究结果说明制造业的成本粘性程度相对较为严重,而房地产行业的成本粘性相对较低。
万寿义(2012)选取847家主板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股权性质的企业,都存在着成本粘性现象。但是相对于国有上市企业,非国有上市企业的成本粘性程度更严重。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成本粘性水平会相对更高,这一点在非国有公司中的体现更为明显。
(二)成本粘性现象的成因研究
孙峥、刘浩(2004)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总结出造成成本粘性现象的三大因素:契约观、效率观、机会主义。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契约观”和“效率观”包含的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反而高级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成本粘性。
1.管理层“帝国建造”动机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管理层产生“机会主义动机”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理人满足经纪人假设,管理层必然会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前学术界对此的关注点大多在于管理层“帝国建造”动机:高管以建造公司帝国为目的,扩大企业规模、投入过多的资源,旨在巩固个人地位,维护一己私利。Chen(2008)提出:在企业成本粘性现象中,高管建造公司帝国的动机起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国内学者大多用高管任期、高管变更、高管薪酬和企业自由现金持有水平作为替代管理层自利的变量。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文献回顾 2
(一)成本粘性现象的存在性研究 2
(二)成本粘性现象的成因研究 2
1.管理层“帝国建造”动机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2
2.高管薪酬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3
(三)文献述评 4
二、研究设计 4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
(三)变量定义 5
1.被解释变量 5
2.解释变量 5
3.控制变量 5
(四)模型设计 6
三、实证分析 6
(一)描述性统计 6
(二)相关性分析 7
(三)多元回归分析 7
1.成本粘性存在性的回归分析 7
2.高管薪酬水平对成本粘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7
3.不同股权性质企业成本粘性的回归分析 8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在传统的管理会计中,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传统观点认为成本与公司业务量之间呈现的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关系式为:Y=a+bx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a代表固定成本,b代表单位变动成本)。这一函数模型表明:伴随企业业务量的增加,企业成本将随之同比例增加,即两者之间是对称的关系。然而,在实际运营中,业务量与成本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线性相关,而是非对称的关系,这一现象被Anderson定义为“成本粘性”。我国学者的探索研究起步较晚,“成本粘性”一词最初由孙峥、刘浩(2004)引入国内,并且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证实了“成本粘性”现象同样也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从宏观角度(如行业、公司治理等)研究成本粘性,鲜有从微观层面(如高管薪酬)研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机会主义动机是影响企业成本粘性的主要原因,而高管薪酬激励又与管理层自利行为息息相关。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成本控制是管理层必须探讨的课题。基于此,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选取沪深两市所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核心高管薪酬水平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并将国有与非国有上市公司样本进行比较。以期为企业降低成本粘性,设计有效的高管薪酬体系提供参考。
一、 文献回顾
(一)成本粘性现象的存在性研究
最先发现企业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呈现“不对称”变化的是Cooper and Kaplan(1988),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成本费用在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时的上涨幅度与收入下降时成本费用的下降幅度并不相同。然而这一研究发现仅限于规范性的研究,缺乏企业实证证据。Anderson等(2003)选取了19781998年7000多家美国上市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一般费用之和的大样本数据,并进行剖析之后,证实了成本粘性的存在性。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当销售收入增长1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一般费用之和上涨0.55个百分点;销售收入下降1个百分点,费用之和却仅下降0.35个点。
2004年,孙峥、刘浩的研究将“成本粘性”一词引入我国学术界,通过对将近300 家国内上市公司8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总结出结论:在国内上市企业中,“成本粘性”同样存在。并且与国外上市公司相较而言,我国上市企业在业务量下降而调整资源配置时,向下调整费用的进度更慢。他们对此的解释是在中国上市公司内,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相对更严重(代理成本更高)、公司治理水平较低。因而,成本粘性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表现更为显著。具体体现为当业务量增加1%时,成本增加了0.559%;当业务量减少1%,成本只减少了0.058%。
刘武(2006)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行业性质影响企业成本粘性程度。研究结果说明制造业的成本粘性程度相对较为严重,而房地产行业的成本粘性相对较低。
万寿义(2012)选取847家主板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股权性质的企业,都存在着成本粘性现象。但是相对于国有上市企业,非国有上市企业的成本粘性程度更严重。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成本粘性水平会相对更高,这一点在非国有公司中的体现更为明显。
(二)成本粘性现象的成因研究
孙峥、刘浩(2004)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总结出造成成本粘性现象的三大因素:契约观、效率观、机会主义。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契约观”和“效率观”包含的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反而高级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成本粘性。
1.管理层“帝国建造”动机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管理层产生“机会主义动机”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理人满足经纪人假设,管理层必然会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前学术界对此的关注点大多在于管理层“帝国建造”动机:高管以建造公司帝国为目的,扩大企业规模、投入过多的资源,旨在巩固个人地位,维护一己私利。Chen(2008)提出:在企业成本粘性现象中,高管建造公司帝国的动机起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国内学者大多用高管任期、高管变更、高管薪酬和企业自由现金持有水平作为替代管理层自利的变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