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司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以沪a股上公司为例
摘要:对于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的剖析,是企业永恒的课题,也是经济管理学术上永恒的课题。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实际上,意义都是巨大的。本文参阅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文献,选取沪市A股上市公司2012—2014三年的财务年报数据为样本,将资产负债率、前十大股东比例之和和流通股比例三种变量对以总资产收益率为衡量标准的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进而对回归结果进行理论分析。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会对经营绩效产生负面作用,说明资产负债率带来的利息、风险等负面影响超过其财务杠杆和税盾作用;前十大股东比例之和对于经营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较高流通股比例也对经营绩效有负面影响,说明国内资本市场现状不适合全流通,或者说上市公司股改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负面影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国外文献综述2
(二)国内文献综述2
(三)小结2
三、研究设计4
(一)资本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定义与概述4
1.资本结构概述4
2.经营绩效概述4
(二)研究方法5
1.变量的定义与设计 5
2.研究假设 6
3.模型的建立 6
4.变量的设计 6
(三)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6
四、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与分析 7
(一)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7
(二)Pearson相关性分析 8
(三)多元回归分析 9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11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例
会计121:邢紫茵
引言
引言
对于企业来说,资本结构意味着企业的构成,它对企业的经营绩效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有关资本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美国经济学家DavidDurand最早提出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观点,他的这个观点将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资本结构理论综合分析后加以总结,而此项成果也标志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开始。
多年来,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市场也日趋成熟,资本结构对于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从单一变的复杂。有关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类型企业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都慢慢出现,并日渐完善。然而,对比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实质上是从对国外该项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其影响较大,但实证分析的结果却天差地别。事实上,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情况、法律、文化等原因,国内的资本结构情况与国外市场不尽相同,所以一些国外的经典资本结构理论在国内并不试用。
然而,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和提高却是上市公司不变的追求。现今的形式下,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我国上市公司到底如何降低成本,利用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间的关系,实现最优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确实是经营之道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研究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了MM定理[2]。他们提出,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市场价值无关、任何融资方式的选择都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3]。他们在完美市场假设的条件下,去粗存精得出精炼的结论: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无关。
1963年,修正的MM定理认为在公司税的影响下,负债会因利息的存在而减少税金的支出。这种利息带来的税盾作用相对增加企业价值,对投资方来说就是是获取更多的可分配利润。也就是说,负债越多,节税额则越多[3]。所以,在修正的MM理论下,公司的债务比例与公司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2.新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
代理成本理论:1976年,Jensen和Meckling通过研究代理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而得出代理成本理论,即债务资本适度的资本结构会增加股东的价值[4]。假设将企业的全部股东分为两类: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假若提高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将会使企业的资本结构比例发生改变,此举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进而使企业的经营绩效进一步提升。
1998年,Holderness和Sheehan选取企业内股权集中度较高,存在绝对控股股东的企业,以及情况与其相反——股权十分分散的企业两类来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发现二者的业绩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得出结论:企业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不相关。
随着统计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样本数据的采集情况对理论结果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在2003年,Frank和Goyal认为样本数据的丢失也对他们的结论造成了影响:实证结果与真实情况十分可能存在差异。于是,他们选用多重填补法来修正这个问题,他们选取美国非金融企业自1950年起50年的近20万样本,最终的实证结果表明经营绩效与财务杠杆比率之间呈正相关,市场价值财务杠杆比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9]。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由于资本市场成熟情况的差异,以及各种宏观政策以及入市制度的差别,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间关系的状况与西方经典理论常常是相悖的。2002年廖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45家作为样本,对其1993年起8年间的托宾Q值和资产负债率进行实证回归分析,得到结论: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无法提高企业绩效,反而会使企业业绩下滑[5]。这一结论恰恰与现存的各种西方经典理论观点相反。
2000年,卢纯和程杞国选取深市、沪市共230个上市公司1997年的财务指标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其市场价值呈负相关关系,负债比率越,则企业的市价越低[6]。
2001年,吕长江、韩慧搏以深沪两市A股工业类上市公司433家,其1998年的财务指标为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结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绩效呈显著负相关[7]、[13]。且随着资产负债率的提高,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与每股收益都呈现下降趋势[7]。
2004年,曹廷求、孙文祥、于建霞通过对深交所、上交所的498家上市公司三年间的1494个样本的回归分析得出:对于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比率对经营绩效将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对于低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公司绩效则与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14]。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二、文献综述2
(一)国外文献综述2
(二)国内文献综述2
(三)小结2
三、研究设计4
(一)资本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定义与概述4
1.资本结构概述4
2.经营绩效概述4
(二)研究方法5
1.变量的定义与设计 5
2.研究假设 6
3.模型的建立 6
4.变量的设计 6
(三)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6
四、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与分析 7
(一)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7
(二)Pearson相关性分析 8
(三)多元回归分析 9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11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例
会计121:邢紫茵
引言
引言
对于企业来说,资本结构意味着企业的构成,它对企业的经营绩效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有关资本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美国经济学家DavidDurand最早提出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观点,他的这个观点将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资本结构理论综合分析后加以总结,而此项成果也标志着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开始。
多年来,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市场也日趋成熟,资本结构对于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从单一变的复杂。有关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类型企业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都慢慢出现,并日渐完善。然而,对比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实质上是从对国外该项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受其影响较大,但实证分析的结果却天差地别。事实上,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情况、法律、文化等原因,国内的资本结构情况与国外市场不尽相同,所以一些国外的经典资本结构理论在国内并不试用。
然而,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和提高却是上市公司不变的追求。现今的形式下,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我国上市公司到底如何降低成本,利用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间的关系,实现最优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确实是经营之道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研究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了MM定理[2]。他们提出,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市场价值无关、任何融资方式的选择都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3]。他们在完美市场假设的条件下,去粗存精得出精炼的结论:公司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无关。
1963年,修正的MM定理认为在公司税的影响下,负债会因利息的存在而减少税金的支出。这种利息带来的税盾作用相对增加企业价值,对投资方来说就是是获取更多的可分配利润。也就是说,负债越多,节税额则越多[3]。所以,在修正的MM理论下,公司的债务比例与公司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2.新资本结构理论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
代理成本理论:1976年,Jensen和Meckling通过研究代理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而得出代理成本理论,即债务资本适度的资本结构会增加股东的价值[4]。假设将企业的全部股东分为两类: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假若提高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将会使企业的资本结构比例发生改变,此举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进而使企业的经营绩效进一步提升。
1998年,Holderness和Sheehan选取企业内股权集中度较高,存在绝对控股股东的企业,以及情况与其相反——股权十分分散的企业两类来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发现二者的业绩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得出结论:企业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不相关。
随着统计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样本数据的采集情况对理论结果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在2003年,Frank和Goyal认为样本数据的丢失也对他们的结论造成了影响:实证结果与真实情况十分可能存在差异。于是,他们选用多重填补法来修正这个问题,他们选取美国非金融企业自1950年起50年的近20万样本,最终的实证结果表明经营绩效与财务杠杆比率之间呈正相关,市场价值财务杠杆比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9]。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由于资本市场成熟情况的差异,以及各种宏观政策以及入市制度的差别,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间关系的状况与西方经典理论常常是相悖的。2002年廖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45家作为样本,对其1993年起8年间的托宾Q值和资产负债率进行实证回归分析,得到结论: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无法提高企业绩效,反而会使企业业绩下滑[5]。这一结论恰恰与现存的各种西方经典理论观点相反。
2000年,卢纯和程杞国选取深市、沪市共230个上市公司1997年的财务指标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其市场价值呈负相关关系,负债比率越,则企业的市价越低[6]。
2001年,吕长江、韩慧搏以深沪两市A股工业类上市公司433家,其1998年的财务指标为样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结论: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绩效呈显著负相关[7]、[13]。且随着资产负债率的提高,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与每股收益都呈现下降趋势[7]。
2004年,曹廷求、孙文祥、于建霞通过对深交所、上交所的498家上市公司三年间的1494个样本的回归分析得出:对于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比率对经营绩效将会产生负面影响;而对于低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公司绩效则与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1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