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企业并购与企业绩效上公司的经验证据

摘要:并购是经济发展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每一次并购浪潮的兴起都备受关注。我们总结了企业并购的动机以及企业并购带来的经济后果,重点了解了前人关于行政干预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影响尤其是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的相关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沪市A股2011-213年发起并购的企业为样本搜集财务数据,对政府干预、企业并购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通过构建模型运用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结果显示:并购会导致负的经济效益,而政府干预会给企业并购带来正面影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 文献综述 2
(一)企业并购动机综述 2
(二)企业并购经济后果研究现状 3
三、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
(一)企业并购绩效 5
(二)政府干预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5
四、 研究设计 6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6
(二)研究变量与研究模型 6
1、研究变量 6
2、研究模型 7
五、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8
(一)描述性统计 8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8
(三)多元回归分析 9
六、稳健性检验 11
七、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政府干预、企业并购与企业绩效
——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122:刘铭倩
引言
引言
20092013年,在中国,上市企业并购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近几年我国开始了一股大型国有企业并购浪潮,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很多政策,引导企业进行并购,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成为热点。随着并购事件的增多,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关于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开展企业并购的研究很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中国处于转型阶段且制度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企业并购有种种独特的规律,并且不可避免的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本文拟在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开展并购活动的大环境下,研究并购对发起并购的企业绩效的影响;我们对国有控股的企业进行考察,主要是研究政府干预程度对并购后绩效的影响,分析政府在并购时能够利用的资源优势,以及怎样让企业在发起并完成并购后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得到更好的绩效,以便管理层更好的指导企业实施并购。
我们需要判别行政干涉对国有企业发起兼并收购的动机的影响大小,政府干预会对企业并购后的业绩表现有什么影响。政府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会对企业完成并购后经营绩效的影响大小以及方向会改变政府的引导行为。因此,在考虑当局做出干预经济的决策时研究政府干涉企业行为对企业完成并购后的业绩表现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在研究企业发起并购的原因时,从政府干涉企业并购的角度对并购后的绩效进行分析。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绩效与企业并购、政府干预之间的关系做出假设,以20112013年沪市A股发起并购的企业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实证检验以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假设:1、并购发生并完成后,并购发起方企业的业绩会显著下降;2、政府干预会减弱并购给企业的绩效带来负面的影响。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企业进行并购的相关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目前已有研究内容;第二部分从并购动机和经济后果两方面出发,对国内、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述;第三部分在对企业并购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假设;第四部分构建研究模型并筛选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第五部分分析本文研究得出的结果;第六部分总结研究结论。
文献综述
(一)企业并购动机综述
企业的并购浪潮随经济的繁荣、衰退的周期变化而波动。主要动机是为了使成本降到最低、获得收益并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Williamson(1986)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提出了以交易成本为中心的未来获得垄断地位这一兼并动机理论。有学者提出在并购后被并购的企业原来的股东会转移出来部分利益,这部分利益被并购方的股东得到,由此形成“掠夺者理论”。
管理者的会因为道德风险而策划企业发起并购。企业并购的研究中,有学者对管理层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由Mueller(1969)年最先提出管理主义理论,在此之后,另一位学者Shefrin (2001)更深层次的说明了这一理论,并形成了管理者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发起并购的企业并购动因理论,该理论以代理问题为中心。Stulz等(1990)认为并购与代理成本问题结合考虑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管理者获得私人利益服务而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高管的行为动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并购。
与国外学者类似,国内学者也从提升企业竞争力、代理理论和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对并购动机进行了研究。另外,从我国实际情况和经济文化背景出发,国内有大量学者对政府干涉企业并购行为进行了研究。
沈志渔(1997)通过研究总结认为国外企业实施并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原因:一是追求经营协同效应,即规模经济效应;二是由于避税空间的扩大和并购对企业股价的可能的正向影响带来的财务协同效应;三是为了拓展新的经营空间;四是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五是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安排。马金城(2003)认为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并购是以达到市场与企业规模扩张联合在一起的战略并购为主导的。黄炎(2011)经过对比中西方并购的差异后得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规律能够更好地起到作用,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而发起并购,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大环境下,进行并购是企业变大变强的必然选择。张玉珍(2004)以企业的主要竞争力作为研究并购的理论基础,运用博弈论分析得出核心竞争力整合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和企业具有更强的整合能力都是导致发起获取型兼并的重要原因。王守军(2000)从要素市场的角度认识并购发现,企业在要素市场上的地位因并购而提升。这是企业进行并购的内在动机。
王培林等(2007)认为如果企业有充足的自由现金流,管理者预期更加乐观,决策不够严谨,往往更容易把资金浪费在一些低效的并购项目中。毛雅娟和程昆(2011)研究表明,管理层的并购行为可以用代理成本显著进行解释。
曾颖(1999)认为成熟期的企业处在企业的生命周期的旺盛阶段,公司在战略和财务方面的条件特征决定它们必须利用优势开展企业并购。徐康宁(1998)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不断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
政府当局的各项关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并购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的经济环境下,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的颁布会对经济发展态势产生重大影响,相关规定会影响企业管理层做出决策。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的企业的并购活动受到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国家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的干涉。
袁天荣和焦跃华(2006)通过分析认为在我国,政府对企业的干涉一直很严重,不管是在进行并购中的对并购方的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还是利用企业并购给自身带来利益,都显示政府会左右国有企业的决策。周绍妮和文海涛(2013)认为中国企业完全在政府推动下发起并购;获得资源激励;企业规模扩张需要;获得经济上的优惠,以及获得更多商业机会的动机。 邵建云(1997)指出在中国,政府行政干预过多,政府行为取代了企业行为。并购立法滞后导致并购行为不规范。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对1999—2000年间发生的并购事件进行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并购时或多或少都有政府成分的参与,并不是完全在公平市场环境下进行产权交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26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