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应用_以乐视公司为例
Key words: Risk guidance; Internal control; Letv company目 录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二)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3
二、 风险导向审计 3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 3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具体应用 3
三、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4
(一)内部控制基础理论 4
(二)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4
四、乐视公司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
(一)乐视公司基本情况 4
(二)乐视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5
五、乐视公司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经验与对策 6
(一)风险导向的内制审计的原则 6
(二)解决乐视公司应用企业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的对策 7
六、结论 8
(一)研究结论 8
(二)对策建议 9
(三)论文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全球一体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一体化进程以可见的速度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以及近两年“互联网+”的飞跃进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因此,我们对于世界经济的运行认知也正在不断颠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动,加上内部审计逐渐外包的发展趋势,一起促进,催生了新的内部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是指把将企业运营全过程的各个节点可能会遇到的风险灌入到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使企业与内部审计达到高度一致。积极协调公司治理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部控制,进一步为企业提供增值的服务。然而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完美的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与风险不可避免的,例如市场大环境的动荡、政策的不接洽,缺乏财务知识的决策者的不当认知,对审计风险认知不足、操作行为片面,企业管理层架构不完备等都是造成审计风险的元素。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90年代初,由美国发展起来的公司制企业模式很快发展、壮大,证券市场的运营模式愈加稳定。其中,企业财务中内部制约形式获得审计师们的聚焦,发展至1930年左右,内部控制的理念逐渐让人们认识并接受。到了后期,美国的内部控制研究始终处于顶端,从最初的两要素论发展至现代的八要素论。另一方面,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也从最初的放养状态,发展为如今依据法律途径对内部审计的执行者们做出强制要求,并使其合理公布报告。内部控制制度在发展中一步步健全。
一直以来,大部分西方国家对于内部控制的分析多半以审计学角度对企业内控和评价居多。AICPA在1936年对内部控制提出定义,这也是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相关概念,即以公司资产安全为核心的保护与防范手段,在账簿的检查中进一步确认准确性。值得一提的是,审计师们制定审计程序时,正常情况下应参考的是单位内部互相牵制的理念以及以内部控制为原则的其它要素。1988年,AICPA将内部控制分成了3个模块: 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以及控制环境。1992年美国COS0建立了五要素的内部控制整体架构,这一举措使从那个以往的内部控制的会计、审计层次分析内部控制,拓展上升为如今企业的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高度。
1970年开始,企业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作用,在社会中泛起诸多争议的,这件事维持到SOX法案出台,法案规定以法律的手段对财务报告的内控及风险导向的企业内控评价作出详细规定。
2.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历程进展缓慢,无论是概念的提出还是后期的研究,都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初期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会计、审计、公司治理等方面解释、分析和解决内部控制的诸多情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学术人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讨论。中国审计学会等组织就内部控制等问题作出一系列研究,而这些研究,在他们的执着钻研中,也取得不错的成果。在之后,我国理论界学者多以内部控制及其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内控问题开展研究。
阎达武(2001)分别从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在探讨融入组织结构等分析为起点搭建内控的架构体系,他认为,执行与监督的对应模式,其实可以延伸搭配企业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上来,所有以内控架构体系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几乎都指向相同的渠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整个体系的核心解决要素就是对董事会这一制度的维护,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以及科学定位;建立完善管理机构,厘清管理权责;吴水澎等(2000)则倾向于以控制论为研究方向,针对内控做出更多层次的剖析,结合COSO报告出台的原因、主要的要求以及流程的特性进行总结,最后总结出在当时具有重要价值的框架结构,他认为,有关部门或组织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具有时代性的内部控制成果,首要解决的应该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与制度,重要的是,这也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炼出来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架构。朱荣恩等(2003)在汇报国外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情况的原则之上提出,构建一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以法律的手段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是否可行进行强制的分析与评价;
戴彦(2006)根据案例分析了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方式方法,对于正确选择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性作出进一步申明;唐予、陈广垒(2007)指出进一步以立法为途径建设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核心制度,将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行业规范及其标准进一步完善。
潘立新、纪妍文(2007)分析了对具有代表性的的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意义、范畴与流程、分析结果的阐现方式的不同。其中对发展和限定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作为重点内容。陈汉文、张宜霞(2008)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出两种:其一是风险基础评价法,相对于详细评价法,风险基础评价发获得了更多的推广与应用。李晓慧(2008)指明,内部控制的动态评价与监督是内控稳定运行的坚实基础。
朱荣恩(2004)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表明,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监控机制严重缺乏,内部控制报告的立足点不明确。朱锦余、赵如兰、陈红(2008)指出:企业会计系统控制的稳妥并不能够影响系统整体的运行,风险控制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执行较差,投资控制也不好,企业对内部控制系统定期进行审核的不到百分之五十,有的企业甚至不对内控作出任何审核,因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内部控制很多时候没有能够真正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以乐视公司为例,在其内部审计中将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解析单位在内审中采用风险审计模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同时针对该问题作出修改意见,以实现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高度一致的目标,推进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整合,进一步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二、风险导向审计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即审计人员在在对企业进行审计之前,先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按然后按照评估结果核定审计过程中应着重关注的领域,对于企业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作出有目的有条理的审计,进一步减少审计成本,将审计工作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用。具体内容为:一、从综合全面的角度把控企业可能会作出伪造报表的可能性,即针对企业当前得的行业现状、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银行利率、汇率等关键性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举个例子,出口贸易型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其销售收入也必然受到很大影响,审计人员则将“销售收入”科目作为审计的重点。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判断。前提是了解企业是否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在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之后,要对制度展开完备的检查试验。那么就要对企业进行重点、完整细致的审计程序。然后,根据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分为销售收款、生产付款、筹资投资等,掌握并检测每个环节是否建立了完整的的内控制度及运行情况,将内控的环节中,不完整的环节作为审计的重点领域。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
(二)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3
二、 风险导向审计 3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 3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具体应用 3
三、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4
(一)内部控制基础理论 4
(二)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4
四、乐视公司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4
(一)乐视公司基本情况 4
(二)乐视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5
五、乐视公司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经验与对策 6
(一)风险导向的内制审计的原则 6
(二)解决乐视公司应用企业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的对策 7
六、结论 8
(一)研究结论 8
(二)对策建议 9
(三)论文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全球一体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一体化进程以可见的速度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以及近两年“互联网+”的飞跃进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因此,我们对于世界经济的运行认知也正在不断颠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动,加上内部审计逐渐外包的发展趋势,一起促进,催生了新的内部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是指把将企业运营全过程的各个节点可能会遇到的风险灌入到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使企业与内部审计达到高度一致。积极协调公司治理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部控制,进一步为企业提供增值的服务。然而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完美的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与风险不可避免的,例如市场大环境的动荡、政策的不接洽,缺乏财务知识的决策者的不当认知,对审计风险认知不足、操作行为片面,企业管理层架构不完备等都是造成审计风险的元素。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90年代初,由美国发展起来的公司制企业模式很快发展、壮大,证券市场的运营模式愈加稳定。其中,企业财务中内部制约形式获得审计师们的聚焦,发展至1930年左右,内部控制的理念逐渐让人们认识并接受。到了后期,美国的内部控制研究始终处于顶端,从最初的两要素论发展至现代的八要素论。另一方面,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也从最初的放养状态,发展为如今依据法律途径对内部审计的执行者们做出强制要求,并使其合理公布报告。内部控制制度在发展中一步步健全。
一直以来,大部分西方国家对于内部控制的分析多半以审计学角度对企业内控和评价居多。AICPA在1936年对内部控制提出定义,这也是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相关概念,即以公司资产安全为核心的保护与防范手段,在账簿的检查中进一步确认准确性。值得一提的是,审计师们制定审计程序时,正常情况下应参考的是单位内部互相牵制的理念以及以内部控制为原则的其它要素。1988年,AICPA将内部控制分成了3个模块: 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以及控制环境。1992年美国COS0建立了五要素的内部控制整体架构,这一举措使从那个以往的内部控制的会计、审计层次分析内部控制,拓展上升为如今企业的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高度。
1970年开始,企业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作用,在社会中泛起诸多争议的,这件事维持到SOX法案出台,法案规定以法律的手段对财务报告的内控及风险导向的企业内控评价作出详细规定。
2.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历程进展缓慢,无论是概念的提出还是后期的研究,都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初期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会计、审计、公司治理等方面解释、分析和解决内部控制的诸多情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学术人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讨论。中国审计学会等组织就内部控制等问题作出一系列研究,而这些研究,在他们的执着钻研中,也取得不错的成果。在之后,我国理论界学者多以内部控制及其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内控问题开展研究。
阎达武(2001)分别从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在探讨融入组织结构等分析为起点搭建内控的架构体系,他认为,执行与监督的对应模式,其实可以延伸搭配企业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上来,所有以内控架构体系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几乎都指向相同的渠道,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整个体系的核心解决要素就是对董事会这一制度的维护,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以及科学定位;建立完善管理机构,厘清管理权责;吴水澎等(2000)则倾向于以控制论为研究方向,针对内控做出更多层次的剖析,结合COSO报告出台的原因、主要的要求以及流程的特性进行总结,最后总结出在当时具有重要价值的框架结构,他认为,有关部门或组织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具有时代性的内部控制成果,首要解决的应该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与制度,重要的是,这也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炼出来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架构。朱荣恩等(2003)在汇报国外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情况的原则之上提出,构建一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国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以法律的手段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是否可行进行强制的分析与评价;
戴彦(2006)根据案例分析了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方式方法,对于正确选择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性作出进一步申明;唐予、陈广垒(2007)指出进一步以立法为途径建设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核心制度,将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行业规范及其标准进一步完善。
潘立新、纪妍文(2007)分析了对具有代表性的的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意义、范畴与流程、分析结果的阐现方式的不同。其中对发展和限定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作为重点内容。陈汉文、张宜霞(2008)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出两种:其一是风险基础评价法,相对于详细评价法,风险基础评价发获得了更多的推广与应用。李晓慧(2008)指明,内部控制的动态评价与监督是内控稳定运行的坚实基础。
朱荣恩(2004)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表明,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监控机制严重缺乏,内部控制报告的立足点不明确。朱锦余、赵如兰、陈红(2008)指出:企业会计系统控制的稳妥并不能够影响系统整体的运行,风险控制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执行较差,投资控制也不好,企业对内部控制系统定期进行审核的不到百分之五十,有的企业甚至不对内控作出任何审核,因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内部控制很多时候没有能够真正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以乐视公司为例,在其内部审计中将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解析单位在内审中采用风险审计模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同时针对该问题作出修改意见,以实现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高度一致的目标,推进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整合,进一步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二、风险导向审计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即审计人员在在对企业进行审计之前,先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按然后按照评估结果核定审计过程中应着重关注的领域,对于企业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作出有目的有条理的审计,进一步减少审计成本,将审计工作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用。具体内容为:一、从综合全面的角度把控企业可能会作出伪造报表的可能性,即针对企业当前得的行业现状、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银行利率、汇率等关键性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举个例子,出口贸易型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其销售收入也必然受到很大影响,审计人员则将“销售收入”科目作为审计的重点。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出判断。前提是了解企业是否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在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之后,要对制度展开完备的检查试验。那么就要对企业进行重点、完整细致的审计程序。然后,根据企业生产运营流程,分为销售收款、生产付款、筹资投资等,掌握并检测每个环节是否建立了完整的的内控制度及运行情况,将内控的环节中,不完整的环节作为审计的重点领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