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关系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相关理论 1
2.1 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 1
2.2 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理论 3
3 实证研究 7
3.1 研究假设 7
3.2 变量设计 7
3.3 样本选取 8
3.4 描述性统计 9
3.5 相关性分析 10
3.6 启示 11
4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债务融资成本 11
4.1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意识 11
4.2 合理使用公允价值 12
4.3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12
4.4 加强政府监督 13
4.5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虚假事件层出不穷,给会计系统的理论和实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日益突出,不仅成为会计理论界关注的重点,更是投资者不得不关注的重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投资者进行投资行为的依据,势必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债务融资,公司取得各种银行借款或者发行债券,多以披露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质量,传递公司有利信号来吸引投资资金。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2年震惊世界的会计丑闻、2008年事发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都证明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信息披露质量问题已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的热点研究领域。但国内外以往的文献研究主要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其与债务成本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对会计信息质量与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寻求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有效途径。
2 相关理论
2.1 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
2.1.1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指出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为重要的质量特征,在这一最基本质量特征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还应具备一系列其他质量特征,它们又可以看成是信息质量的分层次的要求。所谓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导致差异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方面。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可靠的会计信息则应同时具备真实性、不偏不倚性和可验证性三个特征[2]。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的主次进行了划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财务表的主要质量特征,除了主要质量特征外还包括重要性、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完整性和及时性等次要质量特征[3]。
2.1.2 会计信息质量指标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各种决策,但如何评估会计信息质量,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论。因而有许多围绕各种指标如何对这些评估信息反应的争论。由于公司有些交易的处理只需要机械地应用会计准则,而有些则需要公司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判断和估计。同时权责发生制的计量方法更增加了盈余管理时的主观性和可变性。盈余管理通常与应计利润相联系,管理者可以基于自己的各种目的自由地选择这些应计利润(也许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报酬或是隐满不佳业绩)或者利用某些判断来提高收益的信息质量(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的长期表现)。因而,应计利润通常被用来衡量盈余质量,而盈余质量又被认为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因此,有研究以应计利润的可变性作为衡量会计息质量的指标。
2.1.3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指交易中的各方拥有的信息不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的人员了解到的信息在质和量上都是不同的;双方因为了解到的信息不同,所处的地位就会不同,掌握信息更加充分的一方就会有一定的优势,反之则会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4]。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是由斯蒂格利茨、阿克劳夫和迈斯宾塞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作为商品的拥有方,对商品的了解必然会比买方更多,而卖方就可以通过其掌握的更多的信息使自己在交易中更加有利,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尽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
信息经济学家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使得交易中买卖利益平衡会被打破,这有违背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并进而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他们提出了种种办法。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市场上交易双方的关系会从买卖关系变成委托代理关系,交易双方便开始了无休止的信息博弈。
信息不对称还会产生逆向选择或者道德风险的行为。逆向选择,是指当市场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时,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能够利用其掌握的更多信息使自己受益而让对方受损,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相关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发生扭曲,进而导致整个市场效率的降低。阿克劳夫在197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梓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论文。在该文中,他引入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模型——“梓檬市场”,他以旧车市场为例,相比于买家,卖家拥有更多的信息,因为卖家知道商品的真实质量,而买家却无从得知,这就导致了卖家为了获取利益而以次充好,买家虽然不知道每个商品的具体质量,但是也知道整个市场商品的平均质量,在购买商品时的出价就只能购买平均质量的商品,对于卖家而言,用这样的价格出售质量好的商品必然会亏损,就不愿将质量好的商品拿来出售,这将导致了质量好的商品会被驱逐出市场。而伴随着好的商品退出市场,整个市场商品的质量会逐渐下降,继续重复之前的循环,最终下去将导致整个市场的商品都是废品。可见逆向选择的经济后果是使整个市场萎缩并衰败。
道德风险,最早是源于保险合同的研究时提出的一个概念。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大自身效用,会做出损伤他人效用的行动,又称“败德”行为。从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看,道德风险则是指代理人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通过使用委托人无法监督的隐秘性行为或不作为来为自己需求获利的可能性,从而会导致委托人遭受损失。例如在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在没有购买保险以前,总是会小心翼翼地防范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是完全由其自己自负的。然而在购买到保险之后,这些投保人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谨慎,因为此时出现的损失要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甚至全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区别在于,道德风险是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信息优势方这时候对信息劣势方进行的损害行为可能就会出现更坏的结果,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信息劣势方在以后的市场行动中釆取“报复”行为,这将会降低整个市场的有效性。
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缓解这一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就是信息披露。上市公司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更加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借信息优势而获利的机会,降低借款提供方的预测风险。
2.2 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理论
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的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是处于同一位置的,它强调公司应该保障全体相关者利益。这个理论认为现代公司是由各种不同要素提供者共同组成的一个利益团体,公司经营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是为所有要素提供者争取最大的价值。这种理论下的公司治理是在一整套的法律法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规范下的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这些法规与制度决定了公司经营的目的,也规范了公司的控制权和风险与收益在公司各类参与者(包括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消费者等)之间的分配。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以往其他理论不同的是,将公司治理看成是公司所有契约方以及要素提供者共同组成的相互制约的利益相关制衡系统[6],它强调保障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公司的共同治理。在这个理论中,债权人和股东是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公司的管理者,他们也应该同时参与公司的治理,以保证自身权益。
1 引言 1
2 相关理论 1
2.1 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 1
2.2 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理论 3
3 实证研究 7
3.1 研究假设 7
3.2 变量设计 7
3.3 样本选取 8
3.4 描述性统计 9
3.5 相关性分析 10
3.6 启示 11
4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债务融资成本 11
4.1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意识 11
4.2 合理使用公允价值 12
4.3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12
4.4 加强政府监督 13
4.5 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虚假事件层出不穷,给会计系统的理论和实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日益突出,不仅成为会计理论界关注的重点,更是投资者不得不关注的重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作为投资者进行投资行为的依据,势必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债务融资,公司取得各种银行借款或者发行债券,多以披露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质量,传递公司有利信号来吸引投资资金。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2年震惊世界的会计丑闻、2008年事发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都证明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信息披露质量问题已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的热点研究领域。但国内外以往的文献研究主要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其与债务成本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对会计信息质量与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寻求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有效途径。
2 相关理论
2.1 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
2.1.1 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指出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为重要的质量特征,在这一最基本质量特征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还应具备一系列其他质量特征,它们又可以看成是信息质量的分层次的要求。所谓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导致差异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三个方面。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可靠的会计信息则应同时具备真实性、不偏不倚性和可验证性三个特征[2]。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的主次进行了划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财务表的主要质量特征,除了主要质量特征外还包括重要性、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完整性和及时性等次要质量特征[3]。
2.1.2 会计信息质量指标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各种决策,但如何评估会计信息质量,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论。因而有许多围绕各种指标如何对这些评估信息反应的争论。由于公司有些交易的处理只需要机械地应用会计准则,而有些则需要公司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判断和估计。同时权责发生制的计量方法更增加了盈余管理时的主观性和可变性。盈余管理通常与应计利润相联系,管理者可以基于自己的各种目的自由地选择这些应计利润(也许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报酬或是隐满不佳业绩)或者利用某些判断来提高收益的信息质量(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的长期表现)。因而,应计利润通常被用来衡量盈余质量,而盈余质量又被认为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因此,有研究以应计利润的可变性作为衡量会计息质量的指标。
2.1.3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指交易中的各方拥有的信息不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的人员了解到的信息在质和量上都是不同的;双方因为了解到的信息不同,所处的地位就会不同,掌握信息更加充分的一方就会有一定的优势,反之则会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4]。信息不对称理论最早是由斯蒂格利茨、阿克劳夫和迈斯宾塞这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作为商品的拥有方,对商品的了解必然会比买方更多,而卖方就可以通过其掌握的更多的信息使自己在交易中更加有利,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尽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
信息经济学家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使得交易中买卖利益平衡会被打破,这有违背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并进而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他们提出了种种办法。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市场上交易双方的关系会从买卖关系变成委托代理关系,交易双方便开始了无休止的信息博弈。
信息不对称还会产生逆向选择或者道德风险的行为。逆向选择,是指当市场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时,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能够利用其掌握的更多信息使自己受益而让对方受损,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便难以顺利地做出相关决策,于是价格便随之发生扭曲,进而导致整个市场效率的降低。阿克劳夫在197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梓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论文。在该文中,他引入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模型——“梓檬市场”,他以旧车市场为例,相比于买家,卖家拥有更多的信息,因为卖家知道商品的真实质量,而买家却无从得知,这就导致了卖家为了获取利益而以次充好,买家虽然不知道每个商品的具体质量,但是也知道整个市场商品的平均质量,在购买商品时的出价就只能购买平均质量的商品,对于卖家而言,用这样的价格出售质量好的商品必然会亏损,就不愿将质量好的商品拿来出售,这将导致了质量好的商品会被驱逐出市场。而伴随着好的商品退出市场,整个市场商品的质量会逐渐下降,继续重复之前的循环,最终下去将导致整个市场的商品都是废品。可见逆向选择的经济后果是使整个市场萎缩并衰败。
道德风险,最早是源于保险合同的研究时提出的一个概念。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大自身效用,会做出损伤他人效用的行动,又称“败德”行为。从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来看,道德风险则是指代理人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通过使用委托人无法监督的隐秘性行为或不作为来为自己需求获利的可能性,从而会导致委托人遭受损失。例如在保险市场上,投保人在没有购买保险以前,总是会小心翼翼地防范风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是完全由其自己自负的。然而在购买到保险之后,这些投保人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谨慎,因为此时出现的损失要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甚至全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区别在于,道德风险是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信息优势方这时候对信息劣势方进行的损害行为可能就会出现更坏的结果,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信息劣势方在以后的市场行动中釆取“报复”行为,这将会降低整个市场的有效性。
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缓解这一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就是信息披露。上市公司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更加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借信息优势而获利的机会,降低借款提供方的预测风险。
2.2 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理论
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的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是处于同一位置的,它强调公司应该保障全体相关者利益。这个理论认为现代公司是由各种不同要素提供者共同组成的一个利益团体,公司经营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是为所有要素提供者争取最大的价值。这种理论下的公司治理是在一整套的法律法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规范下的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问题,这些法规与制度决定了公司经营的目的,也规范了公司的控制权和风险与收益在公司各类参与者(包括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消费者等)之间的分配。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以往其他理论不同的是,将公司治理看成是公司所有契约方以及要素提供者共同组成的相互制约的利益相关制衡系统[6],它强调保障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公司的共同治理。在这个理论中,债权人和股东是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公司的管理者,他们也应该同时参与公司的治理,以保证自身权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