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1
1.3 研究内容 2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综述 2
2.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 3
2.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3
2.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4
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
3.1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6
3.2 内部控制活动不健全10
3.3 内部监督评审不完善11
4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对策12
4.1 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12
4.2 建设强化的内部控制措施13
4.3 建立全面的监督检查系统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图1 COSO框架、巴塞尔框架和银监会指引内部控制要素的比较4
表1 商业银行2011年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法人)7
表2 商业银行2012年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法人) 8
表3 商业银行2013年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法人) 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972年,在美国准则委员会(ASB)所做的《审计准则公告》中,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1]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其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虽然2003年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明显改进,公司治理架构进一步规范,内控机制、管理能力及风险防范体系也得到了加强与完善。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仍存在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部控制活动不健全,内部监督评审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引发了诸如:商行盗窃案、联合骗贷、关联交易等案件。专家认为,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和内部控制不力将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研究如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强化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避免和减少因内部控制不力而发生的大案、要案,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及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在二十世纪40年代由美国首先提出,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到逐渐清晰,从单一的目标到多元化的目标,内涵也逐步升华,突出其实践意义。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的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商业银行内控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商业银行调研取得了一系列卓著的学术成果。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04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以及2006年12月进一步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赵克宁(2013)、孔光(2012)、王照、朱颐和(2012)等学者通过剖析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内部控制失效而引起的诸如:从业人员欺诈与越权经营,决策管理层的关联交易等案例,反思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李庆(2010)、杨复唐(2012)通过研究
内控文化环境建设、内控监督稽核的薄弱性,提出了内部控制环境的设计与再造,加强内部控制的稽核和审计体系的建设等措施。在我国专家学者们的学习研究和国外相关组织的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内部控制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1.3 研究内容
针对所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阐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和原则、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以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并对理论内容进行概括与综述。第三、四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根据国内外商业银行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对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实际中的运用,找出薄弱点,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有效性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第五部分为结论,在论文研究的基础上,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文在专家、学者们的理论研究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案例,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对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自己的
1.4.2 研究方法
本文在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采取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献资料,梳理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例举国内外相关的典型案例,研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若干问题,运用归纳、总结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所获得资料来自于校阅览室各期刊报纸、院图书馆、网上数据库等。
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综述
了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理论及其发展情况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论基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核心是控制风险,是把体制、机制、措施、程序和人等复杂因素整合在一起系统地控制风险,实现目标。
2.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
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官方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开展较晚,直到80年代以后,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首先提出对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控制要求。1997年,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正式提出内部控制的定义[5]: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与程序,其针对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业务有效进行的保证过程、资产安全性与完整性的保护过程、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性的保证过程以及错误与舞弊防止、发现、纠正的过程;同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将内部控制定义为[3]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认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2006、2007年,为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规定和银行审慎监管要求银监会进一步完善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并沿用了上述中国人民银行所提出的内部控制定义。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1
1.3 研究内容 2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综述 2
2.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 3
2.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3
2.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4
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6
3.1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6
3.2 内部控制活动不健全10
3.3 内部监督评审不完善11
4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对策12
4.1 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12
4.2 建设强化的内部控制措施13
4.3 建立全面的监督检查系统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图1 COSO框架、巴塞尔框架和银监会指引内部控制要素的比较4
表1 商业银行2011年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法人)7
表2 商业银行2012年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法人) 8
表3 商业银行2013年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法人) 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972年,在美国准则委员会(ASB)所做的《审计准则公告》中,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而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1]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其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虽然2003年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明显改进,公司治理架构进一步规范,内控机制、管理能力及风险防范体系也得到了加强与完善。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仍存在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部控制活动不健全,内部监督评审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引发了诸如:商行盗窃案、联合骗贷、关联交易等案件。专家认为,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和内部控制不力将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研究如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强化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避免和减少因内部控制不力而发生的大案、要案,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及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在二十世纪40年代由美国首先提出,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到逐渐清晰,从单一的目标到多元化的目标,内涵也逐步升华,突出其实践意义。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的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商业银行内控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商业银行调研取得了一系列卓著的学术成果。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04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以及2006年12月进一步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赵克宁(2013)、孔光(2012)、王照、朱颐和(2012)等学者通过剖析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内部控制失效而引起的诸如:从业人员欺诈与越权经营,决策管理层的关联交易等案例,反思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李庆(2010)、杨复唐(2012)通过研究
内控文化环境建设、内控监督稽核的薄弱性,提出了内部控制环境的设计与再造,加强内部控制的稽核和审计体系的建设等措施。在我国专家学者们的学习研究和国外相关组织的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内部控制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1.3 研究内容
针对所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阐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和原则、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以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并对理论内容进行概括与综述。第三、四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根据国内外商业银行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对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在实际中的运用,找出薄弱点,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有效性给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第五部分为结论,在论文研究的基础上,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文在专家、学者们的理论研究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案例,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对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自己的
1.4.2 研究方法
本文在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采取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献资料,梳理理论基础,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例举国内外相关的典型案例,研究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若干问题,运用归纳、总结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所获得资料来自于校阅览室各期刊报纸、院图书馆、网上数据库等。
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综述
了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理论及其发展情况是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论基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核心是控制风险,是把体制、机制、措施、程序和人等复杂因素整合在一起系统地控制风险,实现目标。
2.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
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官方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开展较晚,直到80年代以后,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首先提出对内部控制中的会计控制要求。1997年,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正式提出内部控制的定义[5]: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政策与程序,其针对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业务有效进行的保证过程、资产安全性与完整性的保护过程、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性的保证过程以及错误与舞弊防止、发现、纠正的过程;同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将内部控制定义为[3]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金融机构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认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2006、2007年,为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