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与发展(附件)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占据着主要计量模式的地位,但随着经济的虚拟化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历史成本计量已无法应对,公允价值会计渐渐被会计界推崇。2006年我国发布了新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公允价值计量。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随着新会计准则的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已经不再陌生,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和演进历史还不为人们所熟知。了解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与发展历史,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公允价值会计,从而对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议有更深刻的认识。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演进,发展目 录
1引言1
2 公允价值的演进与发展历程 1
2.1 公允价值的思想渊源 1
2.2 公允价值的萌芽阶段 1
2.3公允价值的孕育阶段 2
2.4 公允价值会计的完善阶段 2
3.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脉络 4
3.1 引入阶段 4
3.2 回避阶段 4
3.3 重新运用阶段 5
4.我国公允价值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5
4.1 公允价值会计的现状---新准则的解读 5
4.2 公允价值会计的未来发展及改善建议 7
4.3 公允价值会计的外来发展及改善建议 9
结论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12
1 引言
为了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于2014年公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此同时,对原来的准则也做出了大量的修改与完善,包括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在原有准则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计量做了一次深刻而又全面的总结,大大促进了我国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理论体系的建设,推动了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发展。以下内容通过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历史与发展前景的分析,以及在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解读的基础上,探讨新准则的发布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有何重大影响[1]。
2 公允价值的演进与发展历程
2.1公允价值的思想渊源
虽然我国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准则在原有准则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计量做了一次深刻而又全面的总结,大大促进了我国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理论体系的建设,推动了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发展。以下内容通过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历史与发展前景的分析,以及在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解读的基础上,探讨新准则的发布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有何重大影响[1]。
2 公允价值的演进与发展历程
2.1公允价值的思想渊源
虽然我国引入公允价值会计并没有很长时间,但“公允价值”这一思想渊源却已有很长历史。最早在1736年,“公允”这一词便与会计联系起来。John Mair是较早对“公允”提出要求的会计学者。他曾经在《簿记法》中指出日记账和总账一样都要公允表达交易的记录,如果会计信息失去了公允性,便就失去了目标,所以也就无正确性可谈” [2]。
1844年,《股份公司法》在英国诞生,该法明确提出要以“全面而公允” (Full and Fair)的标准来规范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并且企业每一次的资产负债表都要提交给股东大会。1897英国当局对公司法进行了再一次修订,明确要求核数师必须对报告中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和正确”(True and Correct)作出准确的说明。1948年经过二次修改整合后的《公司法》又指出企业资产负债表必须符合“真实与公允”原则,这是多年来公司法首次正式提出“真实与公允”这一原则。
2.2 公允价值会计的萌芽阶段
公允价值的萌芽阶段大致处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在此阶段,关于会计目标定位的代表观点是受托责任观。在这一时期,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故受托责任观应运而生,该观点认为在这一阶段,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恰当、真实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管理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向企业资产所有者及时报告。为了减少代理人为谋取私利而随意操纵企业财务信息的情况,故这一时期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可验证性特别受关注,所以当时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这一会计计量模式。
但是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固有局限性,比如不能如实地反映有些交易情况,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也得到了较少的运用。当时的公允价值主要运用于资产重估领域。最早在美国1953年会计程序委员会发布的第43号会计研究公告中,“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这一公告要求企业应该使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随后在1967年,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了“1967年总括意见”,明确指出企业在对应付债务进行摊销时应当使用现值。但是,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并没有被广泛地采用,因为监管委员会坚持认为只有采用历史成本才能更加合理准确地计量公共事业企业收费费率[3]。此外,1934年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成立后,曾经非官方地规定企业应当提供涉及资产重估领域的附加信息。在20世纪50年代,SEC又非正式地要求对资产的重估价值进行披露。最后,在1965年APB明确禁止重估价值应用于不动产评估领域。
2.3 公允价值会计的孕育阶段
公允价值会计的萌芽阶段处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期。在这一时期,金融工具成为时代的潮流,由于此类交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仍然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容易导致信息失真,故此时公允价值计量开始初步登上历史的舞台。
2.3.1 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直接原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爆发了储蓄与贷款机构危机,众多储蓄和贷款机构由于从事金融工具的交易而出现危机,面临破产风险。但由于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这些财务报告在此次危机之前,大都还显示着企业拥有良好的财务与经营状况,无法真实地反映出企业面临的财务问题,误导了众多投资者。此次危机的发生类似于一个预警,充分暴露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缺陷,使人们认识到历史成本计量已不能适应现有的经济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烈呼吁FASB重新思考金融机构到底能否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2.3.2 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领域的运用
在这一危机背景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首次在1990年九月明确指出金融工具应当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在1991年制定了第一个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1990年往后的10年中,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于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又进一步制定了诸多准则,包括SFAS105,SFAS107和IAS39等,其中在IAS39中,绝大部分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只有极少部分采用历史成本计量[4]。同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金融工具领域,FASB还将该计量模式应用于负债和长期资产等领域,包括退休后福利会计处理(SFAS106)、债权人贷款减值会计处理(SFAS114)和长期资产减值处理(SFAS121)。
2.4 公允价值会计的完善阶段
公允价值会计的完善阶段大致处于20世纪90年代至美国次贷危机前。在此阶段,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在会计实务界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很多学者开始呼吁以公允价值计量取代历史成本计量。这一阶段,FASB也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准则,这些准则的一步步完善也印证了公允价值会计的逐渐改善。
公允价值会计沿着由易到难的路径逐步发展,在早期,表外披露是公允价值会计的主要披露方式,1998年6月份,FASB颁布了《衍生工具和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49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