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影响1
2.1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1
2.2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2
3 新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容 3
3.1 强调高校财务管理的政策性 3
3.2增强高校会计信息整体性 4
3.3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 5
3.4增强会计信息相关性6
4 新高校会计制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7
4.1会计核算流程有待改进 7
4.2会计核算依据有待完善 8
4.3 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9
4.4 会计核算手段有待加强 9
5 完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对策 10
5.1改进会计核算流程10
5.2健全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操作细则 10
5.3加强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 11
5.4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 12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后迅速发展。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一系列数据,2015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一共有2553所,比2003年的1552所增长了约64%;2015年平均高校在校生人数为9979人,比2003年的7143人增长了约40%。高校日益壮大招生规模,改革也越来越深化。高校得到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主动权,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高校的后勤工作也越来越社会化、校办的产业也逐渐脱离。目前联合办学以及校企合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断扩建新校区使得高校的会计核算日益复杂化,面临的风险也更大。
政府近些年加强了对高校的监管,因为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复杂。监管的重点是高校基建、政府采购、后勤、小金库等方面。原有高校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都有不足,如反映部门预算、基建成本、固定资产以及高校整体财务状况等方面,因此要完善高校治理,尤其是高校财务管理更需要改革高校会计制度。
2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影响
2.1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
高等学校属于我国事业单位的一部分,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我国的高校会计制度也得到了改进。
2.1.1高校会计核算仿行期
这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89年。1957年,我国第一次提出了“单位预算会计”和“总预算会计”的观点。高等学校属于事业单位的一部分,采用的是“单位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并且用借贷记账法,另外也对会计要素和财务报表重新进行了规范。高校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中一直参照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并没有自己独立规范的高校会计制度。财政部在之后的40年中相继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做出了改变,其中实际性改变是将借贷记账法改成资金收付记账法,没有别的实际性改革。
2.1.2高校会计核算试行期
这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8年。上世纪80年代,预算会计制度一直在发展,因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的不断改善。80年代末,全国预算会计会议上确认了政府以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要求、效果和地位。1989年我国颁布并实行了第一部独立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结束了高校参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的历史,制度要求高等学校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在科研项目和对外服务等方面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来核算的,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也可以;之后高校会计核算的方法就是资金收付实现制;高校的决算报表体系里包括资金平衡表、经费拨入表、学校基金收支表等一共十张报表。会计报表可分为月报、季报、年报。
2.1.3高校会计核算改革期
这个阶段是从1998年到2007年。20世纪90年代财政部开始预算会计改革。2013年1月,财政部开始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还出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后来,还接着发布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用它们作指导,接着又出台了其他几部关于具体行业的会计制度。1998年出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确认了高校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统一核算预算内外资金;经营活动统一使用权责发生制核算,而原来是全部的业务都必须使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会计要素确认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和费用,而以前的会计要素是资金来源、运用和结存;另外,还有一些变化,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会计报表应该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注等;规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新会计平衡公式。
2.1.4高校会计核算调整期
这个阶段是从2007年一直到如今。2007年,政府普遍实施收支分类变革。也在这一年财政部改革了高校会计制度,接下去的2年里还相继颁布了《高校会计制度》的一稿和二稿。2013年12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出台,2014年1月正式实行。
2.2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2.2.1对高校固定资产的影响
旧制度中并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所以它的账户余额反映的是它的原价。而在改革过程中,确认了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且对它的范围、使用年限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真实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反映了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以及使用情况,学校能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目前情形,保证了高校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有利于学校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2.2.2对高校会计核算的影响
旧制度中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只有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新高校会计制度中规定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直接地反映出高校在当期的收支和负债等情况,因为只要权利和义务是在当期发生,不管这些款项是不是在当期收付,都计入本会计期间,有利于高校的绩效评价以及预算管理。同时,细化了高校的支出科目,确定了高校的教育成本包括的内容,方便了高校对教育成本的管理,给公众一个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1]。
2.2.3对高校会计信息的影响
新高校会计制度中对收支进行了调整分类,为了教育成本的分摊,细化了一些项目,比如科研事业、教育事业等不同项目分开核算;也有为了简化会计核算,合并了一些科目,例如将许多不同项目的拨款归类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也取消了一些无实际作用的科目,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方便且详细直观地了解到需要的信息[2]。
3新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容
新高校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和相关核算内容进行了新的规范和调整,从高校经过会计改革后的政策性和增强会计信息的整体性、真实性、相关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改变。
3.1强调高校财务管理的政策性
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都属于我国高等学校范畴。到2015年5月21日,我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共2553所,占高校总数的89.7%。从1996年收支两条线制度开始实施,我国迅速展开了改革,主要是针对财政税收这一方面。从2006年开始,中国普遍执行部门预算和与他相匹配的一连串的改革,像是部门预算以及政府收支方面的改革等。2007年,我国正式开始对收支分类进行改革,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因此接着改进[3]。
新高校会计制度规范了高校基建账套的设置。新制度要求单独设置基建账套,其收支在“基建工程”科目中核算,但是每个月要将基建数据并入学校报表也就是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套。另外,高校的后勤账套及科研账套的收支直接并入大账,不再单独核算。这些改变完善了整体报表体系,使得高校资产负债水平得到了全面准确的披露。
1 引言 1
2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影响1
2.1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1
2.2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2
3 新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容 3
3.1 强调高校财务管理的政策性 3
3.2增强高校会计信息整体性 4
3.3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 5
3.4增强会计信息相关性6
4 新高校会计制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7
4.1会计核算流程有待改进 7
4.2会计核算依据有待完善 8
4.3 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9
4.4 会计核算手段有待加强 9
5 完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对策 10
5.1改进会计核算流程10
5.2健全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操作细则 10
5.3加强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 11
5.4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 12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后迅速发展。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一系列数据,2015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一共有2553所,比2003年的1552所增长了约64%;2015年平均高校在校生人数为9979人,比2003年的7143人增长了约40%。高校日益壮大招生规模,改革也越来越深化。高校得到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主动权,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高校的后勤工作也越来越社会化、校办的产业也逐渐脱离。目前联合办学以及校企合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断扩建新校区使得高校的会计核算日益复杂化,面临的风险也更大。
政府近些年加强了对高校的监管,因为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复杂。监管的重点是高校基建、政府采购、后勤、小金库等方面。原有高校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都有不足,如反映部门预算、基建成本、固定资产以及高校整体财务状况等方面,因此要完善高校治理,尤其是高校财务管理更需要改革高校会计制度。
2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影响
2.1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
高等学校属于我国事业单位的一部分,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我国的高校会计制度也得到了改进。
2.1.1高校会计核算仿行期
这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1989年。1957年,我国第一次提出了“单位预算会计”和“总预算会计”的观点。高等学校属于事业单位的一部分,采用的是“单位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并且用借贷记账法,另外也对会计要素和财务报表重新进行了规范。高校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中一直参照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并没有自己独立规范的高校会计制度。财政部在之后的40年中相继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做出了改变,其中实际性改变是将借贷记账法改成资金收付记账法,没有别的实际性改革。
2.1.2高校会计核算试行期
这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8年。上世纪80年代,预算会计制度一直在发展,因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的不断改善。80年代末,全国预算会计会议上确认了政府以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要求、效果和地位。1989年我国颁布并实行了第一部独立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结束了高校参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的历史,制度要求高等学校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但是在科研项目和对外服务等方面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来核算的,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也可以;之后高校会计核算的方法就是资金收付实现制;高校的决算报表体系里包括资金平衡表、经费拨入表、学校基金收支表等一共十张报表。会计报表可分为月报、季报、年报。
2.1.3高校会计核算改革期
这个阶段是从1998年到2007年。20世纪90年代财政部开始预算会计改革。2013年1月,财政部开始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还出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后来,还接着发布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用它们作指导,接着又出台了其他几部关于具体行业的会计制度。1998年出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确认了高校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统一核算预算内外资金;经营活动统一使用权责发生制核算,而原来是全部的业务都必须使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会计要素确认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和费用,而以前的会计要素是资金来源、运用和结存;另外,还有一些变化,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会计报表应该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注等;规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新会计平衡公式。
2.1.4高校会计核算调整期
这个阶段是从2007年一直到如今。2007年,政府普遍实施收支分类变革。也在这一年财政部改革了高校会计制度,接下去的2年里还相继颁布了《高校会计制度》的一稿和二稿。2013年12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出台,2014年1月正式实行。
2.2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2.2.1对高校固定资产的影响
旧制度中并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所以它的账户余额反映的是它的原价。而在改革过程中,确认了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且对它的范围、使用年限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真实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反映了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以及使用情况,学校能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目前情形,保证了高校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有利于学校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2.2.2对高校会计核算的影响
旧制度中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只有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新高校会计制度中规定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采用权责发生制可以直接地反映出高校在当期的收支和负债等情况,因为只要权利和义务是在当期发生,不管这些款项是不是在当期收付,都计入本会计期间,有利于高校的绩效评价以及预算管理。同时,细化了高校的支出科目,确定了高校的教育成本包括的内容,方便了高校对教育成本的管理,给公众一个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1]。
2.2.3对高校会计信息的影响
新高校会计制度中对收支进行了调整分类,为了教育成本的分摊,细化了一些项目,比如科研事业、教育事业等不同项目分开核算;也有为了简化会计核算,合并了一些科目,例如将许多不同项目的拨款归类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也取消了一些无实际作用的科目,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方便且详细直观地了解到需要的信息[2]。
3新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容
新高校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和相关核算内容进行了新的规范和调整,从高校经过会计改革后的政策性和增强会计信息的整体性、真实性、相关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改变。
3.1强调高校财务管理的政策性
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都属于我国高等学校范畴。到2015年5月21日,我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共2553所,占高校总数的89.7%。从1996年收支两条线制度开始实施,我国迅速展开了改革,主要是针对财政税收这一方面。从2006年开始,中国普遍执行部门预算和与他相匹配的一连串的改革,像是部门预算以及政府收支方面的改革等。2007年,我国正式开始对收支分类进行改革,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因此接着改进[3]。
新高校会计制度规范了高校基建账套的设置。新制度要求单独设置基建账套,其收支在“基建工程”科目中核算,但是每个月要将基建数据并入学校报表也就是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套。另外,高校的后勤账套及科研账套的收支直接并入大账,不再单独核算。这些改变完善了整体报表体系,使得高校资产负债水平得到了全面准确的披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