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关系研究

摘要:我国的财政部早在2006年的时候就已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第一次被系统地规范起来,与之前的资产减值政策相比,新准则最大的变化就在于做出了禁止转回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这一规定,有效地压缩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因此其可能会依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方式来调节盈余。本文选取100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将不同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分为四类,分析各类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以分析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关系,结果表明:有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的确存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可能,同时,动机不同的公司其计提的减值准备规模存在差异。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关于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现状 2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2
(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动因 2
1、经济因素 3
2、盈余管理因素 3
(三)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3
1、积极影响 3
2、消极影响 3
(四)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3
三、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情况分析 4
(一)资产减值准备具体项目计提情况分析 4
(二)资产减值准备具体项目转回情况分析 4
四、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 5
五、研究设计 6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6
(二)变量定义和模型设定 6
六、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7
(一)描述性分析 7
(二)多元回归分析 7
七、结论及政策建议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关系研究
会计122班 周沁芸
引言
引言
在我国财政部1998年所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当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对于所有的境外上市公司和发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相应外资股的公司来说,应该对长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和短期投资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简称“四项计提”。到了1999年的时候,财政部再一次颁布了相关规定,要求国内的每一个上市公司也都必须要计提相应的四项资产减值准备。次年,也就是2000年的时候,又增加到了八项,简称“八项计提”。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向前发展,以及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安排更加的合理和严格,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有着相关利益的投资者越来越注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度量,当资产计量越接近于其真实价值,才能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传达真实可靠的投资决策信息。但是,在这一阶段,大量上市公司开始通过在亏损年度一次性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准备,然后在未来年度再直接转回,这样就可以实现相应的利润控制的目的。
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使得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可以真实的公布企业相关数据,并真实地反映出该企业所有资产目前具有的价值,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的时候又专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在这个准则当中,我国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将关于企业资产减值当中的各个问题进行了系统地规定,尤其是一些基本问题,与之前的资产减值政策相比,最为引人关注的是第十七条规定:如果企业在资产减值过程当中的损失已经被完全确认,那么对于该企业来说,在今后的所有会计期间都是不可以将资产再次转回的。颁布的这条规定,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当中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并未对短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新准则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是起到了抑制作用还是促进作用?能否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新准则实施以后,这些问题成为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新准则堵住了减值准备转回的实际渠道,从而企业再也无法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的操纵。但同时,部分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规定,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由于盈余管理又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一方面,该规定只能对应计盈余管理产生有限的限制作用,因为对于短期资产减值准备并没有禁止其转回;另外一方面,对于资产的处置等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并无影响,因此企业仍然有盈余管理的空间。
本文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和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以及转回的实际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运用实证研究分析了在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之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以此来研究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关系。
二、关于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准备的研究现状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Katherine Schipper(1989)从财务报告披露信息的角度出发,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管理层为谋取私人利益,或受到来自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与企业相关利用集团对企业经营绩效及盈利情况的压力,在对外披露财务报告过程中进行的有意干预行为。
张鸣和刘华(2000)对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与Schipper基本一致,同时进一步作出了补充,认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在不违背公认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对会计政策和应计项目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盈利要求。
(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动因
根据过去学者的研究发现,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动因可以概括为两个,分别是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经济因素又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如企业自身内部管理运营情况,外部因素如国内外经济形势、行业整体发展状况,综合来看,经济因素就是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公司资产真实价值的下降和损失。盈余管理因素涵盖内容较广,企业管理层变更、粉饰利润、扭亏、大清洗等都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
经济因素
部分国内外研究者认为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出于经济因素的影响而非出于盈余管理动机。这部分研究者的观点阐述如下。
Rees(1996)通过研究得出经济因素而非盈余管理因素是企业在进行资产减值计提的时候一个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很多情况下,相关的企业都会通过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计划和措施,来更加积极的应对企业内外部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变化,并将此作为对其未来现金流量情况预期的信号传递给市场。
王跃堂等(2005)对20012002年我国沪深A股的上市公司在进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通过相应的研究也发现企业在进行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过程中,并没有成为企业在对自身盈余进行管理时候的主要工具。原因在于,大多数企业根据政策要求,一般都会在相应的政策实施的同一年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相应的计提,这一行为实际上是客观地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获益能力的下降。
李姝、黄雯(2011)选取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三年和实施后三年的上市公司作为他们研究过程当中的考察样本,通过价格模型研究发现:我国的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长期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动机比准则实施前减弱了,另外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确实公允地反映了资产价值,使得有关资产价值的信息披露更加真实和客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2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