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操纵及其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盈余操纵及其动机,通过对498家上市公司2015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盈余操纵及其契约动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薪酬契约是导致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的关键因素,说明企业管理人员会通过高估盈余等盈余管理的行为来获得更高的报酬。同时,研究数据表明,企业基于债务契约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不明显,上市公司更倾向及时披露会计信息,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来获取债权人的信任。基于政治成本的监管契约,企业为了减少税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一)盈余管理2
(二)盈余管理动机2
(三)盈余稳健性3
(四)盈余管理与盈余稳健性3
三、理论基础3
四、研究设计4
(一)提出假设4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5
(三)变量选择5
(四)模型建立5
五、实证结果分析6
六、结论与建议8
(一)研究结论8
(二)意见与建议8
致谢9
参考文献9
盈余操纵及其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引言
上市公司为了个人利益或企业收益修饰财务数据,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操纵的机会主义行为也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的薪酬制度往往以企业的盈余为基础,由于财务报告的内在局限性,管理层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修改财务数据,向公司股东提供较好的企业业绩报告,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因此,管理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行为随处可见。公司的大股东为了减少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在薪酬契约中引入了会计稳健性原则,对未经证实的企业的好消息不予确认,而对可能发生的企业的经济损失要全部进行确认。2006年之前,会计制度的改革主要强调了加强对会计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从而改善公司的盈余质量,降低信息不对称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打破了之前过于强调会计稳健性的格局,强化了资产负债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重新定义了稳健性原则的作用,通过在契约中引入会计稳健性来降低企业管理者与股东间的信息不对称。
盈余操纵一方面可能会高估企业盈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会有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给市场以及投资者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会影响市场的平稳运行。但是,合理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对市场产生催化的作用。大量研究证明会计稳健性对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能间接地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率,同时也能在社会上形成不错的口碑。企业引入会计盈余稳健性原则,加强对财务报告信息的谨慎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盈余管理带来的缺陷,降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企业稳健的发展,也保持了市场的稳定性。
二、文献综述
管理者或大股东利用会计信息实现私人利益是他们进行盈余操纵的特定动机,即管理者和大股东将自身的主观目标强加给外界社会,它在本质上是直接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舞弊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和现象。而稳健性与盈余管理产生的逻辑相反,它是由企业内、外部客观环境所决定的,是会计信息迫于现实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者或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被动性和内生性是稳健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特点。具体分以下几类进行阐述:
(一)盈余管理
斯科特(1997)提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与股东在签订薪酬契约的情况下,管理者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高估或低估盈余,变更财务报告以谋取自身利益,获得更多的报酬和奖金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保罗希利(1988)研究证明了管理者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粉饰财务报告等行为来高估盈余或向股东只传递好的消息。凯瑟琳?雪珀(1989)则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向财务报告使用者传递错误的信息,误导使用者的投资决策,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会计信息“披露管理”。蒋义宏和魏刚(1998)通过对1993年至1997年深沪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研究探讨,发现盈余管理的行为普遍存在。
(二)盈余管理动机
Healy(1985)早年研究中就已经发现管理者有操控盈余的动机,由于管理层的报酬往往受企业盈利情况的影响,在企业不盈利的情况下,管理者常常没有奖金,而当企业盈利时,管理者也会获得相应的奖金,因此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奖金,会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选择各种会计政策,粉饰财务信息,以获得更高的奖金报酬。Watts(2003)也提出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薪酬制度与企业盈余挂钩,理性的管理者会高估当期的盈余以及未来的现金流入,从而获得更高的报酬。Ahmed等(2002)研究发现债权人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会规定一系列限制性条款,而债务人为了顺利筹资,会减少盈余管理的行为,加强对企业稳健性原则的运用。
我国证券法规定,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必须具备有连续三年盈余的经营业绩,但在国内能连续三年盈利的上市公司少之又少,企业有强烈的动机通过粉饰财务报告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获取IPO资格,顺利发行股票。林舒、魏明海(2000)研究发现我国A 股发行公司在IPO前两年和前一年盈余水平处于最高点,IPO当年显著下降,明显在IPO之前进行了“美化”。王春峰、李吉栋(2003)的研究表明IPO 企业发行前一年,存在调增企业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为了达到配股要求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陈小悦等(2000)提出了著名的“10%现象”,他们基于上市公司获取配股的动机,利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了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陆正飞、魏涛(2006)的研究从新的角度探索了上市公司在配股前的盈余管理行为,他们跟踪了这些企业无后续筹资行为后的业绩,发现业绩急剧下降,操控性应计利润发生反转。
(三)盈余稳健性
Bliss(1924)最早对会计稳健性做出了解释,提出会计稳健性是企业对未经证实的的好消息不予确认,而对可能发生的所有的企业的经济损失进行确认。巴苏(1997)从财务表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会计人员在确认企业可能的收益时比确认企业可能的损失需要更多的证据,以确保财务报表的谨慎性,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瓦茨(2003)在巴苏的基础上,将“证据”定义为可证实的标准,提出应采用不同的标准确认公司可能的利得和损失,同时,研究发现,标准愈严格的企业,公司的稳健性的程度愈高,公司的发展也相对稳定。Watts(2003)的研究提出,会计稳健性原则有利于减少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内部与外部能获得相对一致的会计信息,从而投资者做出相对正确的投资,市场也会健康的发展。Beaver和Ryan(2005)的研究将稳健性可以分为有条件的稳健性和无条件的稳健性,前者利用并揭示未来期间可获取的信息,而后者只利用资产使用寿命开始时已知的信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26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