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的问题与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所得税会计概述1
2.1 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发展1
2.2 所得税会计的概念2
2.3 会计与所得税的关系3
3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3
3.1 应付税款法3
3.2 纳税影响会计法4
3.2.1 递延法 4
3.2.2 债务法 5
3.3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6
4 我国所得税会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8
4.1 会出现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8
4.2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方法也存在问题8
4.2.1 会计核算方法 8
4.2.2 暂时性差异 9
4.2.3 基本概念缺乏准确性和一致性 10
4.3 所得税会计实施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10
5 所得税会计问题的解决之策11
5.1 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 11
5.2 对企业所得税会计相关处理方法进行规范 11
5.3 进一步加强监管 12
结论 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企业会计处理的内容中所得税的处置占于重要之席,世界各国对于所得税会计的核算都有特别的标准加以规范,建立所得税会计核算系统。2006年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基本实现与国际趋同。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否定了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真正实现了会计与税法的分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新准则无论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同时又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考虑了我国的特殊国情。新准则虽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但是对于全新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实施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企业界需要充足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2]
2 所得税会计概述
2.1 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发展
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大抵上经过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合二为一的共同发展时期;二是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逐渐分割阶段;三是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时代。随着所得税法和财务会计偏离程度的加深与发展,对两种所得的悬殊差别不进行处置和协调将致使企业税后利润不真实。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首先,根据会计准则编写财务报告,再根据税法编制计税申请表,并经过会计核算处理会计所得和纳税所得的差异,所得税会计由此产生。
所得税会计的出现立即在西方国家之间受到尊重,美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对其表示认可并推崇。l944年12月,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宣告了会计研究公报第23号(ARB23)“所得税会计”,初次明确了所得税的费用性质,并提出了“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概念,对时间性差异的规定是选择采用“纳税净额法”和“负债法”予以跨期配置。1967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了第11号意见书《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对所得税会计处置选择“损益表法”,具体采纳“递延法(全面摊配观)”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l987年l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96号(SFAS96)《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专门叙述了所得税会计的处理原则和规定,率先提出了暂时性差异的观念,来代替第l1号意见书中使用的时间性差异,要求公司以“综合基础”采用“负债法”对暂时性差异,是“跨期分配的所得税”。1992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l09号(SFASl09),仍旧使用面向资产负债表的方式,以在资产负债表日报告会计主体获得未来可抵扣和应纳税金额的所得税影响的实际情况的最佳估计数为根本目标,但比SFAS96简化的点是在确认与计量递延所得税方面,并且规定以债务法取代递延法。
其余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也先后对所得税会计进行了仔细钻研和规范。例如,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99年12月发布了第16号财务报告准则(FRSl6)“本期税款”和第l9号财务报告准则(FRSl9)“递延税款”。
我国所得税的开征和立法均较晚,在利改税之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开征所得税,在当时企业是以利润的形式上缴国家,即所得税被视为利润分配的一项内容。[3]1980年公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是当时我国的第一部所得税法在,1983年利改税后国有企业也开始缴纳所得税。在1992年中国会计改革之前,会计服务的目标对象是政府,强调会计要适应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会计制度本身缺乏独立性,应符合税收法律法规。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创建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会计和税法也比照国际惯例实施了相应的改革举措。1993年7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l994年六月国家又进行了一系列税制的重大的改革,颁布了一系列税收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企业的纳税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进行规范。在新的会计制度和新的税收法规中,会计和税法都反映了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和适当的分离原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要求的国际趋同,2006年2月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下列简称所得税准则)。依据所得税准则,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经过对比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负债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根据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关于两者之间的差额数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2.2 所得税会计的概念
所得税会计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经过对比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根据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关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认每一时期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2.3 会计与所得税的关系
会计与所得税的关系非常紧密。准确的会计核算是企业依法交纳所得税的基础和条件。我们都知道企业所得税的是依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得出的,而应纳税所得额是依据会计核算中的利润总额得来的。提及“所得”与 “收益”,前者是所得税当中的,后者是会计核算中的,二者总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得税的核算必须要有计税基础,其计税基础就是会计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提及所得税对会计的影响,所得税的税基又来源于会计利润,所以,所得税的存在使会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会计这个行业来说,若是没有税收的存在,那么这个行业的成长及复杂水准将会惊人地下降。
4.2.1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
首先,之前采用的应付税款法存在一定的缺陷。现在,我国会计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在进一步深入,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在不断完善。因为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税法等目标和行为有所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就越来越大,这种差异很多都是时间性的差异。这时候,若是仍旧采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会尤其不符合会计的权责发生制以及原则。
1 引言 1
2 所得税会计概述1
2.1 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发展1
2.2 所得税会计的概念2
2.3 会计与所得税的关系3
3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3
3.1 应付税款法3
3.2 纳税影响会计法4
3.2.1 递延法 4
3.2.2 债务法 5
3.3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6
4 我国所得税会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8
4.1 会出现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8
4.2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方法也存在问题8
4.2.1 会计核算方法 8
4.2.2 暂时性差异 9
4.2.3 基本概念缺乏准确性和一致性 10
4.3 所得税会计实施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10
5 所得税会计问题的解决之策11
5.1 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 11
5.2 对企业所得税会计相关处理方法进行规范 11
5.3 进一步加强监管 12
结论 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企业会计处理的内容中所得税的处置占于重要之席,世界各国对于所得税会计的核算都有特别的标准加以规范,建立所得税会计核算系统。2006年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基本实现与国际趋同。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否定了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真正实现了会计与税法的分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新准则无论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同时又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考虑了我国的特殊国情。新准则虽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但是对于全新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实施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企业界需要充足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2]
2 所得税会计概述
2.1 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发展
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大抵上经过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是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合二为一的共同发展时期;二是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逐渐分割阶段;三是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时代。随着所得税法和财务会计偏离程度的加深与发展,对两种所得的悬殊差别不进行处置和协调将致使企业税后利润不真实。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首先,根据会计准则编写财务报告,再根据税法编制计税申请表,并经过会计核算处理会计所得和纳税所得的差异,所得税会计由此产生。
所得税会计的出现立即在西方国家之间受到尊重,美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对其表示认可并推崇。l944年12月,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宣告了会计研究公报第23号(ARB23)“所得税会计”,初次明确了所得税的费用性质,并提出了“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概念,对时间性差异的规定是选择采用“纳税净额法”和“负债法”予以跨期配置。1967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发布了第11号意见书《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对所得税会计处置选择“损益表法”,具体采纳“递延法(全面摊配观)”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l987年l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96号(SFAS96)《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专门叙述了所得税会计的处理原则和规定,率先提出了暂时性差异的观念,来代替第l1号意见书中使用的时间性差异,要求公司以“综合基础”采用“负债法”对暂时性差异,是“跨期分配的所得税”。1992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l09号(SFASl09),仍旧使用面向资产负债表的方式,以在资产负债表日报告会计主体获得未来可抵扣和应纳税金额的所得税影响的实际情况的最佳估计数为根本目标,但比SFAS96简化的点是在确认与计量递延所得税方面,并且规定以债务法取代递延法。
其余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也先后对所得税会计进行了仔细钻研和规范。例如,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99年12月发布了第16号财务报告准则(FRSl6)“本期税款”和第l9号财务报告准则(FRSl9)“递延税款”。
我国所得税的开征和立法均较晚,在利改税之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开征所得税,在当时企业是以利润的形式上缴国家,即所得税被视为利润分配的一项内容。[3]1980年公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是当时我国的第一部所得税法在,1983年利改税后国有企业也开始缴纳所得税。在1992年中国会计改革之前,会计服务的目标对象是政府,强调会计要适应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会计制度本身缺乏独立性,应符合税收法律法规。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创建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会计和税法也比照国际惯例实施了相应的改革举措。1993年7月1日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l994年六月国家又进行了一系列税制的重大的改革,颁布了一系列税收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企业的纳税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为进行规范。在新的会计制度和新的税收法规中,会计和税法都反映了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和适当的分离原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要求的国际趋同,2006年2月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下列简称所得税准则)。依据所得税准则,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经过对比资产负债表上资产、负债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根据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关于两者之间的差额数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2.2 所得税会计的概念
所得税会计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经过对比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根据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关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认每一时期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2.3 会计与所得税的关系
会计与所得税的关系非常紧密。准确的会计核算是企业依法交纳所得税的基础和条件。我们都知道企业所得税的是依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得出的,而应纳税所得额是依据会计核算中的利润总额得来的。提及“所得”与 “收益”,前者是所得税当中的,后者是会计核算中的,二者总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得税的核算必须要有计税基础,其计税基础就是会计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提及所得税对会计的影响,所得税的税基又来源于会计利润,所以,所得税的存在使会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会计这个行业来说,若是没有税收的存在,那么这个行业的成长及复杂水准将会惊人地下降。
4.2.1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
首先,之前采用的应付税款法存在一定的缺陷。现在,我国会计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在进一步深入,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在不断完善。因为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税法等目标和行为有所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就越来越大,这种差异很多都是时间性的差异。这时候,若是仍旧采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会尤其不符合会计的权责发生制以及原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