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制度研究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制度研究[2020010514180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高等化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学生培养成本问题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作为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制度,规范人才成本核算体系,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从而使高校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优化办学机制,全面提高办学效益。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内涵、培养成本核算的现状、思路,阐述了高校开展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意义及核算所存在的难点,并提出完善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高校,培养成本,核算难点,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培养成本概述 1
2.1 培养成本定义 1
2.2 培养成本分类 2
2.3 培养成本对象 2
3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分析 2
3.1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现状 2
3.2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思路 3
3.3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意义 6
4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难点 7
4.1 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 7
4.2 费用分配率的确定 8
4.3 核算内容的相关性 8
4.4 固定资产折旧问题 9
5 完善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制度的对策 9
5.1 改革现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 9
5.2 加强对培养成本的控制 10
5.3 深化高校改革制度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的是:成本文件的传递和政策的贯彻落实,这就使得高等学校的成本管理处于被动的状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高等院校的教育也逐渐向大众化普及发展,多种所有制办学的局面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渐被社会淘汰,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校逐渐成为面向社会的法人实体单位[1]。资本市场化的深入,虽为高校确定培养成本核算制度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加大了高等院校面临的市场风险。面对社会中的竞争,高校对培养成本的计量、评估、监控等核算管理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分析培养成本的类别,进而了解高校培养成本的特点,对实现我国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制度的完善有重大的意义。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养成本的管理方法相对落后,高等院校培养成本核算管理的机制也不健全。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探讨建立合理的培养成本核算机制,讲究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培养成本概述
2.1 培养成本定义
目前,虽然我国政府尚未真正建立高校成本核算体系,高校成本核算也尚未完全实现,但从事财务会计管理的相关部门及学者一直探讨和关注高校成本核算的理论的研究。研究及探讨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意义,建立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制度,明确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方法,构建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体系,成为我国高校会计理论界和实践界最关注的热点,也是高等院校会计制度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教育培养成本进行了界定,但对其本质的内涵基本达成了共识,即教育培养成本的内涵是:学生在接受教育是所花费的资源价值[2]。
从成本主体角度来讲,高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成本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及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个部分。其中人员支出包括教职工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其他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福利费、劳务费、招待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业材料费、其他公用支出;对个人及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助学金、住房补贴和其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设备折旧[3]。
2.2 培养成本分类
高等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教育成本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培养成本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教育类公共产品的生产组织来划分,教育成本可以分为机构成本和家庭成本。机构成本是指学校和其他从事教育活动的教育机构在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家庭成本是指家庭为子女上学支付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按成本性态可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指的是高校在一定范围内,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费用相对固定不变。可变成本指的是随学生数量增减而增减变动的费用[4]。
2.3 培养成本对象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对象是指教育资源耗费的载体或目的物,即核算什么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校的产品是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合格的毕业生应该是高校核算的对象。根据高校培养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课时、学期、学年等作为基本计量单位,这样可以计量课时成本、学期成本、学年成本等。在校学生的年级不同,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相应的也就不同的,因此可以将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不同的对象,进行分别核算。在高校中,相同年级的学生还有专业的区别,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也是不同的,所以应视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不同的对象,分别核算其成本[5]。
3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分析
3.1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现状
3.1.1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尚缺乏动力
高等院校是非盈利性组织,高校领导在主观上没有形成成本核算的意识,对于成本核算缺乏动力。高校运行的大部分资金是由政府财政拨款补助的,这使高校决策管理层在财务上没有要进行成本核算的意识,从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成本核算需求,因此在财务管理上一直没有严格要求对成本进行核算。高校培养成本在核算内容与范围方面也一直没有公认的核算标准。高等院校要想完善财务核算管理,就必须要整理其原有的会计资料,同时要重新评估高校的固定资产,这样无疑加重了高校财务的核算工作,使核算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一些高等院校的领导认为学校最该关注的是教学与科研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的目的是培育高质量的人才与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校培养的人才及做出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不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起到服务和辅助的作用,不需要太注重其管理和发展。因为高校领导缺乏成本核算意识,所以成本核算的理念一直没有受到高校的重视。这也导致高校意识不到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要性[6]。
高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是影响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一个缘故。目前国家颁布的《监审办法》虽然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成本核算,以此作为价格主管部门核算教育成本的依据,但是高等教育的行政机构并没有专门成立培养成本核算的管理机构,也没有把教育成本的核算作为评估高校业绩的关键指标之一。由于相关制度没有明确指出大学需要核算成本,导致高校在注重其他工作的时候忽视开展成本核算[7]。
3.1.2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操作较为复杂
虽然已经有许多学者对高校培养成本的项目设置、核算范围、核算步骤等方面展开研究。但依据高校办学的实际情况,要想真正进行成本核算,在操作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首先,高校财务会计的制度使得成本核算很难进行。根据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校在会计核算期间上应该以年度为周期,这与学生的培养周期不一致,而成本核算需要在一个统一的会计期间。其次,高校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的基础,这样可以正确地反映当期所发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成本,但是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即为了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要求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和高层管理者对预算管理的要求,要求会计核算以现金是否收到或支出为标准确认会计主体收入和成本费用,这显然不能满足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最后,当前的高校财务会计在科目上的设置无法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8]。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高等化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学生培养成本问题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作为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制度,规范人才成本核算体系,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从而使高校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效益,优化办学机制,全面提高办学效益。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内涵、培养成本核算的现状、思路,阐述了高校开展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意义及核算所存在的难点,并提出完善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高校,培养成本,核算难点,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培养成本概述 1
2.1 培养成本定义 1
2.2 培养成本分类 2
2.3 培养成本对象 2
3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分析 2
3.1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现状 2
3.2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思路 3
3.3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意义 6
4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难点 7
4.1 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 7
4.2 费用分配率的确定 8
4.3 核算内容的相关性 8
4.4 固定资产折旧问题 9
5 完善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制度的对策 9
5.1 改革现行高校财务会计制度 9
5.2 加强对培养成本的控制 10
5.3 深化高校改革制度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的是:成本文件的传递和政策的贯彻落实,这就使得高等学校的成本管理处于被动的状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高等院校的教育也逐渐向大众化普及发展,多种所有制办学的局面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渐被社会淘汰,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校逐渐成为面向社会的法人实体单位[1]。资本市场化的深入,虽为高校确定培养成本核算制度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加大了高等院校面临的市场风险。面对社会中的竞争,高校对培养成本的计量、评估、监控等核算管理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分析培养成本的类别,进而了解高校培养成本的特点,对实现我国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制度的完善有重大的意义。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养成本的管理方法相对落后,高等院校培养成本核算管理的机制也不健全。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探讨建立合理的培养成本核算机制,讲究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培养成本概述
2.1 培养成本定义
目前,虽然我国政府尚未真正建立高校成本核算体系,高校成本核算也尚未完全实现,但从事财务会计管理的相关部门及学者一直探讨和关注高校成本核算的理论的研究。研究及探讨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意义,建立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制度,明确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方法,构建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体系,成为我国高校会计理论界和实践界最关注的热点,也是高等院校会计制度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教育培养成本进行了界定,但对其本质的内涵基本达成了共识,即教育培养成本的内涵是:学生在接受教育是所花费的资源价值[2]。
从成本主体角度来讲,高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成本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及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个部分。其中人员支出包括教职工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其他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福利费、劳务费、招待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业材料费、其他公用支出;对个人及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助学金、住房补贴和其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设备折旧[3]。
2.2 培养成本分类
高等院校学生培养成本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教育成本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培养成本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教育类公共产品的生产组织来划分,教育成本可以分为机构成本和家庭成本。机构成本是指学校和其他从事教育活动的教育机构在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家庭成本是指家庭为子女上学支付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按成本性态可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指的是高校在一定范围内,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费用相对固定不变。可变成本指的是随学生数量增减而增减变动的费用[4]。
2.3 培养成本对象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对象是指教育资源耗费的载体或目的物,即核算什么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校的产品是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合格的毕业生应该是高校核算的对象。根据高校培养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课时、学期、学年等作为基本计量单位,这样可以计量课时成本、学期成本、学年成本等。在校学生的年级不同,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相应的也就不同的,因此可以将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不同的对象,进行分别核算。在高校中,相同年级的学生还有专业的区别,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也是不同的,所以应视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不同的对象,分别核算其成本[5]。
3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分析
3.1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现状
3.1.1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尚缺乏动力
高等院校是非盈利性组织,高校领导在主观上没有形成成本核算的意识,对于成本核算缺乏动力。高校运行的大部分资金是由政府财政拨款补助的,这使高校决策管理层在财务上没有要进行成本核算的意识,从而没有那么强烈的成本核算需求,因此在财务管理上一直没有严格要求对成本进行核算。高校培养成本在核算内容与范围方面也一直没有公认的核算标准。高等院校要想完善财务核算管理,就必须要整理其原有的会计资料,同时要重新评估高校的固定资产,这样无疑加重了高校财务的核算工作,使核算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一些高等院校的领导认为学校最该关注的是教学与科研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的目的是培育高质量的人才与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校培养的人才及做出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不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起到服务和辅助的作用,不需要太注重其管理和发展。因为高校领导缺乏成本核算意识,所以成本核算的理念一直没有受到高校的重视。这也导致高校意识不到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要性[6]。
高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是影响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一个缘故。目前国家颁布的《监审办法》虽然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成本核算,以此作为价格主管部门核算教育成本的依据,但是高等教育的行政机构并没有专门成立培养成本核算的管理机构,也没有把教育成本的核算作为评估高校业绩的关键指标之一。由于相关制度没有明确指出大学需要核算成本,导致高校在注重其他工作的时候忽视开展成本核算[7]。
3.1.2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的操作较为复杂
虽然已经有许多学者对高校培养成本的项目设置、核算范围、核算步骤等方面展开研究。但依据高校办学的实际情况,要想真正进行成本核算,在操作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首先,高校财务会计的制度使得成本核算很难进行。根据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校在会计核算期间上应该以年度为周期,这与学生的培养周期不一致,而成本核算需要在一个统一的会计期间。其次,高校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的基础,这样可以正确地反映当期所发生的实际收入和费用、成本,但是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即为了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的要求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和高层管理者对预算管理的要求,要求会计核算以现金是否收到或支出为标准确认会计主体收入和成本费用,这显然不能满足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最后,当前的高校财务会计在科目上的设置无法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