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
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20191230195313]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会计政策变更涉及会计收益或费用发生变化的,必然影响到企业会计利润发生增减变化,但是否调整所得税,不能以企业会计利润的变动为判断标准,而应以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引起应纳税所得额发生增减变动为判断标准。 本文首先论述了企业会计变更的具体分类和两种主要的会计处理方法,然后从影响形式和后果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影响,最后对深圳中航地产有限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体现会计政策变更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对企业业绩的具体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方法,企业业绩影响
目 录
1 引言 1
2 会计政策变更概述 1
2.1 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 1
2.2 会计政策变更的分类 2
2.3 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方法 3
3 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影响的分析 4
3.1 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影响形式 4
3.2 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影响体现 6
4 深圳中航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政策变更案例分析 7
4.1 公司介绍 7
4.2 会计政策变更的具体分析 8
4.3 中航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原因分析 11
4.4 中航地产有限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做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11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使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提高,并且切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态、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相继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等等来规范企业的会计工作。会计政策变更是指对企业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本采用的会计政策变为为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个会计期间和前后各个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可以随意变更。在市场经济环境和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由于法律、法规的变化,经济环境及人们对会计要求的变化等原因,在遵循《企业会计制度》的条件下,企业会计政策可以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定时期的费用、成本、收入、资产价值和国家税收等的变动是由企业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并且最终会造成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经济后果,所以,会计政策变更会对企业业绩产生重要的影响。会计政策变更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同时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结果造成直接的影响。
2 会计政策变更概述
2.1 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1]。我们常见的会计政策变更一般有: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等等。会计政策变更涉及的收入或费用的变化,一定会造成企业会计利润发生增减变化,但是否调整所得税,应该将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引起应纳税所得额发生增减变动作为判断标准,而不能以企业会计利润的增减做为判断标准。
按照规定,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不能随意变更,不过如果符合下列两种条件之一的,企业可以进行会计政策 变更:首先,法律、行政法规 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等要求变更。第二,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如何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取决于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认定。所以在会计事务中应当要正确的辨别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2]。以下两项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第一,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第二,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2.2 会计政策变更的分类
会计政策变更,依据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变更,另一种是自发性变更。
1 强制性变更,是由于国家会计制度的制订者强制性要求企业作出的会计政策变更,如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机构的行政指令要求企业所作出的变更,不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是否愿意都必须执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颁布,改过去的价内税形式为价外税形式,在国家发布统一会计处理办法中要求改变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再如为了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财政部于1999年底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规定,要求A股公司和境外公司一样,必须提取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3]。
2 自愿性变更,是由于企业管理机构根据其生产经营的环境变化和经营目标的要求将某一类经济业务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为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4]。该会计政策变更既可能是企业做出了适应性调整以便于其生产经营模式能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是企业管理机构作出随意行调整以用来粉饰当期会计报表。前一项是日常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后一项则是恶意会计政策变更。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中采用追溯调整法的比例明显偏高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我国的一般规定是企业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对该项交易或者事项追溯至首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进行相关的调整[5]。
2.3 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方法
对于企业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采用追溯调整法,同时重新调整比较财务报表;而是采用当期法,不调整比较财务报表,但是提供模拟会计信息;三是采用未来适用法。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而追溯调整法又有我国会计处理的特点,具体如下:
1. 追溯调整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6]。鉴于比较财务报表的需要,该法要求重新表述以前年度财务报表。这种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它遵循了报表的可比性原则。所有的财务报表都是根据同一个基础进行编制。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方法破坏了公众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信任,因为以前被坚信是正确的会计信息,在随后就被改动了,公众会感到无所适从。然而,支持者的看法正好相反,没有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就不可能维持所谓的公众信任。
公司应按变更对以前年度损益的累计影响调整变更当年年初的留存收益,这个调整不仅应反映在账户上,还应反映在股东权益表上。如果会计差错的发生早于比较财务报表的最早期间,应当调整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若除留存收益外的其他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有误,也应当一同调整。追溯调整法的步骤:(1)计算累计影响数(2)进行账务处理(3)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会计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就是指对采用变更前会计政策的以前年度财务报表的损益的累计影响。为了反映变更的累计影响,需要重新表述以前年度损益表,而不是仅仅把这种影响在当期财务报表中反映,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太大。如果在当期财务报表中反映累积影响数,就会扭曲当期的财务状况;同时,以前年度财务报表也就没有信息价值了。为了遵循可比性原则,企业需要重新表述比较财务报表中的各年数据。如果变更会设计更早年度的损益,那么,可以把这种影响反映到编制比较财务报表的最早年度的财务报表中。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会计政策变更涉及会计收益或费用发生变化的,必然影响到企业会计利润发生增减变化,但是否调整所得税,不能以企业会计利润的变动为判断标准,而应以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引起应纳税所得额发生增减变动为判断标准。 本文首先论述了企业会计变更的具体分类和两种主要的会计处理方法,然后从影响形式和后果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影响,最后对深圳中航地产有限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体现会计政策变更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对企业业绩的具体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方法,企业业绩影响
目 录
1 引言 1
2 会计政策变更概述 1
2.1 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 1
2.2 会计政策变更的分类 2
2.3 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方法 3
3 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影响的分析 4
3.1 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影响形式 4
3.2 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影响体现 6
4 深圳中航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政策变更案例分析 7
4.1 公司介绍 7
4.2 会计政策变更的具体分析 8
4.3 中航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原因分析 11
4.4 中航地产有限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做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11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使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提高,并且切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态、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相继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等等来规范企业的会计工作。会计政策变更是指对企业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本采用的会计政策变为为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个会计期间和前后各个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可以随意变更。在市场经济环境和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由于法律、法规的变化,经济环境及人们对会计要求的变化等原因,在遵循《企业会计制度》的条件下,企业会计政策可以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定时期的费用、成本、收入、资产价值和国家税收等的变动是由企业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并且最终会造成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经济后果,所以,会计政策变更会对企业业绩产生重要的影响。会计政策变更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同时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结果造成直接的影响。
2 会计政策变更概述
2.1 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1]。我们常见的会计政策变更一般有: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等等。会计政策变更涉及的收入或费用的变化,一定会造成企业会计利润发生增减变化,但是否调整所得税,应该将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引起应纳税所得额发生增减变动作为判断标准,而不能以企业会计利润的增减做为判断标准。
按照规定,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
2.2 会计政策变更的分类
会计政策变更,依据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变更,另一种是自发性变更。
1 强制性变更,是由于国家会计制度的制订者强制性要求企业作出的会计政策变更,如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机构的行政指令要求企业所作出的变更,不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是否愿意都必须执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颁布,改过去的价内税形式为价外税形式,在国家发布统一会计处理办法中要求改变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再如为了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财政部于1999年底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规定,要求A股公司和境外公司一样,必须提取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3]。
2 自愿性变更,是由于企业管理机构根据其生产经营的环境变化和经营目标的要求将某一类经济业务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为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4]。该会计政策变更既可能是企业做出了适应性调整以便于其生产经营模式能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是企业管理机构作出随意行调整以用来粉饰当期会计报表。前一项是日常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后一项则是恶意会计政策变更。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中采用追溯调整法的比例明显偏高发生会计政策变更时我国的一般规定是企业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对该项交易或者事项追溯至首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财务报表进行相关的调整[5]。
2.3 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方法
对于企业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采用追溯调整法,同时重新调整比较财务报表;而是采用当期法,不调整比较财务报表,但是提供模拟会计信息;三是采用未来适用法。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而追溯调整法又有我国会计处理的特点,具体如下:
1. 追溯调整法,指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视同该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开始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并以此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6]。鉴于比较财务报表的需要,该法要求重新表述以前年度财务报表。这种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它遵循了报表的可比性原则。所有的财务报表都是根据同一个基础进行编制。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方法破坏了公众对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信任,因为以前被坚信是正确的会计信息,在随后就被改动了,公众会感到无所适从。然而,支持者的看法正好相反,没有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就不可能维持所谓的公众信任。
公司应按变更对以前年度损益的累计影响调整变更当年年初的留存收益,这个调整不仅应反映在账户上,还应反映在股东权益表上。如果会计差错的发生早于比较财务报表的最早期间,应当调整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若除留存收益外的其他资产负债表科目余额有误,也应当一同调整。追溯调整法的步骤:(1)计算累计影响数(2)进行账务处理(3)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会计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就是指对采用变更前会计政策的以前年度财务报表的损益的累计影响。为了反映变更的累计影响,需要重新表述以前年度损益表,而不是仅仅把这种影响在当期财务报表中反映,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太大。如果在当期财务报表中反映累积影响数,就会扭曲当期的财务状况;同时,以前年度财务报表也就没有信息价值了。为了遵循可比性原则,企业需要重新表述比较财务报表中的各年数据。如果变更会设计更早年度的损益,那么,可以把这种影响反映到编制比较财务报表的最早年度的财务报表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