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重组准则的变更对上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以沪a股房地产行业为例
我国财政部在 2006年颁布和修订了债务重组准则,不同准则下债务重组损益的确认与计量有所不同, 在这两个个阶段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程度和动机是否有所不同?针对这些问题,文章选取2006年前后年沪市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 采用描述统计和多元回归方法研究不同债务重组准则下债务重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表明将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营业外收支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要高于将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司。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 3
Key words 4
引言4
一、文献综述 4
(一)国外研究现状 4
1.盈余管理动机 4
(1)资本市场动机 4
(2)契约动机 4
(3)迎合监管动机 4
2.盈余管理方法5
(二)国内研究现状 5
1.盈余管理动机 5
(1)配股资格动机 5
(2)扭亏为盈动机 5
(3)高价发行动机 5
2.盈余管理方法5
(1)关联交易 5
(2)巧用会计政策 6
(3)地方政府支持 6
(三)文献述评 6
二、债务重组概述6
(一)债务重组含义 6
(二)债务重组的会计原则 6
1.基本原则 6
2.债权人入账价值的确认原则 6
(三) 新债务重组准则的主要变化 7
三、债务重组准则变更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实证研究 7
(一)研究假设 7
(二)变量设置 7
(三)样本和模型 8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8
四、结论 9
致谢 9
参考文献9
表1 7
表2 8
表3 8
表4 9
债务重组准则的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以沪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A股房地产行业为例
引言
引言
《企业会计准则第 12 号———债务重组》规定,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 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其主要方式包括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 , 以及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等。企业进行债务重组, 通常债权人放弃部分权利必然会使自己遭受利益损失, 同时债务人被免去部分义务则会获得收益,很多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来操纵利润。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描述统计与回归分析,对债务重组准则变更是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影响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历史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到目前为止,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热潮依然没有退却,甚至有越来越热的趋势。
1、盈余管理的动机
国外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迎合监管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即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广泛用来对公司股票进行估价,使得管理当局产生通过操纵盈余来影响公司股票短期价格表现的动机"
Benish(1999)则在其论文《透视盈余管理6中提供了盈余管理和内部人交易联系起来的证据》他发现,高管人员在公司收益被市场高估的期间更可能卖掉其持有的公司股票或行使其股票期权。因此,高管人员的股票是以一个被夸大的价格成交,他们在股票上涨或下跌时提前买入或卖出股票。
(2)契约动机。会计数据被用来帮助监控公司与其众多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契约。这里的契约主要指管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
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管理当局运用盈余管理来增加基于盈余的奖金报酬。例如,Guidry(1998)发现,大型跨国公司分部的经理在无法达到其奖励计划规定的盈余目标时,或按照报酬契约计划的规定达到最高奖金限额时,他们更可能递延收益。Healy(1985)在《奖金计划对会计选择的影响》中和Holthausen等(1995)在《年度奖金计划与会计盈余操纵》中都指出:相对于具有可比经营业绩但未设置奖金上限的公司,设置奖金上限的公司在达到上限的情况下更可能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采用递延收益的会计方法。
(3)迎合监管动机。政府借助会计盈余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这种监管激发了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来应对监管的动机。
在美国,政府对所有的行业都有一定程度的监管,但对一些行业(如银行、保险和公用事业)的监管是直接与会计数据挂钩的,因此这类行业的管理者有更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基于7项可能的资本操纵选择项的测试中,Collins等(1995)发现接近一半的样本银行运用7项选择中5个以上的方法来操纵行业规定的资本。Adiel(1996)也提供了有关行业监管的盈余管理行为频率的证据:他对自1980年至1990年间1294个保险公司年度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在这些保险公司年度样本中有1.5%存在通过财务再保险来避免违反行业监管规定的现象。
2、盈余管理方法
Bruns和Merehant(一990)在对649个经理人士进行调查后,得到一份调查报告:《操纵利润的危险道德行为》。报告指出,大部分经理人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应计利润管理、会计政策变更、采纳特定会计政策的时机和构建特定交易等。
Herrmann(2003)在《日本公司通过出售资产进行盈余管理》一文中研究了日本上市公司通过出售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他对1993年至1997年日本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发现,资产出售利润与管理当局预测误差之间呈负相关。当营业利润低于(高于)管理当局的预测时,公司会增加(减少)固定资产和有价证券的销售利润。可见,管理当局运用出售资产这种盈余管理手段达到减少预测误差的目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国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刚起步不久,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大批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发表,这其中既有实证研究,又有规范研究。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 3
Key words 4
引言4
一、文献综述 4
(一)国外研究现状 4
1.盈余管理动机 4
(1)资本市场动机 4
(2)契约动机 4
(3)迎合监管动机 4
2.盈余管理方法5
(二)国内研究现状 5
1.盈余管理动机 5
(1)配股资格动机 5
(2)扭亏为盈动机 5
(3)高价发行动机 5
2.盈余管理方法5
(1)关联交易 5
(2)巧用会计政策 6
(3)地方政府支持 6
(三)文献述评 6
二、债务重组概述6
(一)债务重组含义 6
(二)债务重组的会计原则 6
1.基本原则 6
2.债权人入账价值的确认原则 6
(三) 新债务重组准则的主要变化 7
三、债务重组准则变更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实证研究 7
(一)研究假设 7
(二)变量设置 7
(三)样本和模型 8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8
四、结论 9
致谢 9
参考文献9
表1 7
表2 8
表3 8
表4 9
债务重组准则的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以沪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A股房地产行业为例
引言
引言
《企业会计准则第 12 号———债务重组》规定,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 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其主要方式包括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 , 以及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等。企业进行债务重组, 通常债权人放弃部分权利必然会使自己遭受利益损失, 同时债务人被免去部分义务则会获得收益,很多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来操纵利润。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利用描述统计与回归分析,对债务重组准则变更是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影响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历史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到目前为止,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热潮依然没有退却,甚至有越来越热的趋势。
1、盈余管理的动机
国外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迎合监管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即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广泛用来对公司股票进行估价,使得管理当局产生通过操纵盈余来影响公司股票短期价格表现的动机"
Benish(1999)则在其论文《透视盈余管理6中提供了盈余管理和内部人交易联系起来的证据》他发现,高管人员在公司收益被市场高估的期间更可能卖掉其持有的公司股票或行使其股票期权。因此,高管人员的股票是以一个被夸大的价格成交,他们在股票上涨或下跌时提前买入或卖出股票。
(2)契约动机。会计数据被用来帮助监控公司与其众多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契约。这里的契约主要指管理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
大量的研究报告表明管理当局运用盈余管理来增加基于盈余的奖金报酬。例如,Guidry(1998)发现,大型跨国公司分部的经理在无法达到其奖励计划规定的盈余目标时,或按照报酬契约计划的规定达到最高奖金限额时,他们更可能递延收益。Healy(1985)在《奖金计划对会计选择的影响》中和Holthausen等(1995)在《年度奖金计划与会计盈余操纵》中都指出:相对于具有可比经营业绩但未设置奖金上限的公司,设置奖金上限的公司在达到上限的情况下更可能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采用递延收益的会计方法。
(3)迎合监管动机。政府借助会计盈余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这种监管激发了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来应对监管的动机。
在美国,政府对所有的行业都有一定程度的监管,但对一些行业(如银行、保险和公用事业)的监管是直接与会计数据挂钩的,因此这类行业的管理者有更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基于7项可能的资本操纵选择项的测试中,Collins等(1995)发现接近一半的样本银行运用7项选择中5个以上的方法来操纵行业规定的资本。Adiel(1996)也提供了有关行业监管的盈余管理行为频率的证据:他对自1980年至1990年间1294个保险公司年度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在这些保险公司年度样本中有1.5%存在通过财务再保险来避免违反行业监管规定的现象。
2、盈余管理方法
Bruns和Merehant(一990)在对649个经理人士进行调查后,得到一份调查报告:《操纵利润的危险道德行为》。报告指出,大部分经理人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应计利润管理、会计政策变更、采纳特定会计政策的时机和构建特定交易等。
Herrmann(2003)在《日本公司通过出售资产进行盈余管理》一文中研究了日本上市公司通过出售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他对1993年至1997年日本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发现,资产出售利润与管理当局预测误差之间呈负相关。当营业利润低于(高于)管理当局的预测时,公司会增加(减少)固定资产和有价证券的销售利润。可见,管理当局运用出售资产这种盈余管理手段达到减少预测误差的目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国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刚起步不久,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大批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发表,这其中既有实证研究,又有规范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