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分析

: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科技力量决定经济力量。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凭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创造价值。本文以华东地区十八所高校为例,将知识生产力分成成果产出和转化两阶段分开研究,利用DEA模型及聚类分析,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发现两阶段普遍效率不高。两阶段效率并不匹配,产出阶段效率偏低。本文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本文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方法。
目录
摘要 1
引言
引言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其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水平反映了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国家政策也给予了高校科技研究一定的指导和支持,随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和高校的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当前状态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技术发展进一步推进经济一体化,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世界各国注重提高科技创新的程度,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根据《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为10298.4亿元,同比增加了1611.4亿人民币,也就是增长了18.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 1.98%,同比上升0.14个百分点;而人均研发费用为31.7万元,同比增长1.6亿元。然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必然在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还应注重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效率效果。目前,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批量化,已成为世界科技政策的新动向。为了更好地阐明科技成果的现状,提高科技成果的水平: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高等院校成果产出过程与转化过程分离,分开讨论并对比,以2011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18所教育部直属院校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模型对效率测度衡量,再运用聚类分析,比较两个过程的效率,期望为高等院校今后的科研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
转化效率的衡量
科技成果转化包含了科技成果转移过程和转化过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这样理解:将高校科研成果中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成果进行生产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到商品化,最终达到产业化的过程
英国的大学科研评价体系(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是较为经典的评估体系, RAE将所有学科划分为68,专家组给出七个等级的打分。而我国评价工作主要是由民间中介机构(组织或个人)及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两个主体进行的。常用方法有:同行评议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评价法等。祝甲山等应用M00DY次序图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排序。张鸿等以19992011年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科学的审视和系统研究。
中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
随着时间的变动,总体来说中国高校的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但转化效果一直不好。统计显示,21世纪初期几年,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数量增长很多,占全国技术合同总项数的0.06%;成交额增长了4倍,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0.04%。然而,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并不高,而高校技术合同数量增加速度较慢,21世纪以来八年时间,高校技术合同的增长速度远小于全国技术合同的增长速度。在20012008年之间,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从86.4亿元增加到116.55亿元,与此同时,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却由11.04%下降到4.37%。
制约转化效率的因素
针对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问题,很多学者都在探究其原因,但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张明卓通过对陕西高校研究针对内部因素(管理体制,激励体制,产权,R&D经费)外部因素(中介,市场,风险,政策)进行了分析。赵喜仓,安荣花2013年运用熵值法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江苏省高校的调查得出:政府政策支持、科技人力支持、科研经费支持、科技进步环境支撑均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促进用,其中科研经费支持的作用最为明显。
多位学者虽然得出结论各有千秋,但是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对以上观点的总结,本文将以上学者探究出的因素归纳为从两个层面出发,分别为高校主体和企业主体,并指出现在依旧未得到解决的问题。
高校主体
企业主体
在很多情况下,高校科研成果不适应企业的需求,并且企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成熟度要求过高。韩俊德指出,科技市场缺乏性价比高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平台。高校缺乏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研发的有效支持和激励。张京红指出,在后续研发阶段,企业缺乏技术和资金投入。企业与高校沟通较为缺乏,高校难以知道企业需求,且双方都不愿主动承担中试阶段的投入。其次,针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不完善。张京红指出,政策方面,与创新成果转化有关的金融政策、市场政策、转化政策、人才政策等之间都没有密切结合起来,也没有发挥各种政策应有的作用。最后,企业自身的科技能力约束,且企业缺乏自主创新主体意识。企业在新产品的经营过程中存在短期行为,过度追求近期经济效益。对于一些高校无法完成的阶段,企业应具有一定的二次开发能力,将产品进一步完善。
文献评述
以上是对近年来学者得出的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因素的归纳和论述,并且根据所有的研究者的描述,可以发现,当今中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不高的,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无法匹配,那么就需要根据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因素对症下药,找出各个因素的根源。
从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以及运用的方法中会发现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首先,大部分针对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效率的相关研究大部分都是从很大的宏观层面上展开,并提出了非常笼统的建议,缺乏较强针对性,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因为在其他的地区、不同的情况下,同样的措施可能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其次是评估所作出的计算,是通过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估计,并做了一些调查,缺乏实际产出科技成果的相关统计数据。最后是大多对于因素的探究均未将高校的成果产生过程和成果转化过程区分开,而是将高校在产生成果初投入的成本作为解释变量,成果转化的结果作为被解释变量,忽略了成果产生过程的效率。
本课题选择对华东地区十八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成果转化效率进行研究,一是排除了地区发展程度过大差异导致建议不可行,对国内较为优秀的高校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进行研究,且针对性提出对策性建议。二是本课题将高校的成果产生过程和成果转化过程区分开,分为两步进行分析,将知识成果产出过程和转化过程效率进行比较,更加细致地对高校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过程效率进行分析,有利于为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个更加明确的依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