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造假上市的成因及防范探讨
目 录
1 引言1
2 企业造假上市的特征及现状1
2.1 企业造假上市的特征1
2.2 企业造假上市的现状2
3 企业造假上市的成因 5
3.1 企业管理层的内部治理缺陷5
3.2 造假成本与收益的不等关系6
3.3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效7
3.4 保荐机构功能的缺失8
3.5 政治及相关法律的原因9
4 对企业造假上市的防范措施建议10
4.1 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10
4.2 企业造假成本的提高 10
4.3 注册会计师及保荐机构的严厉处罚及完善方法 11
4.4 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与惩治 12
4.5 上市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12
4.6 其他防范措施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随着2014年IPO重启时间的渐进,证券市场又一次吸引了大众的关注。一些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逐步进步快速成长起来,但这些企业的经营规模一般较小、资金信用低存在稳定不能保证的障碍,通常有着融资力度难、渠道不宽泛、人才不足、企业经营方式怒全面导致市场狭窄等问题,此类企业为了解决这些困境,大多将企业最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本公司产品营销当中,至此就忽略了对公司的治理,反而去进行大量的非法的资金运作,最终达到上市的目的。而上市后的这些企业更是通过资本市场并加以利用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的漏洞,进行财务造假,进而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广大股民的利益,也使企业自身处于危险之中,更会对中国的股票市场造成极大的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面影响。例如在我国A股市场上,IPO造假案接二连三的上演,从因虚增业务被取消上市资格的胜景山河,到因IPO造假受处罚而未上市天能科技,再到上市四年曝出惊天骗局的绿大地,我国证券市场造假丑闻震惊了企业界,而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此类造假上市或疑似造假上市情况的出现,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严重的信用危机,引起了监管层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我国拟上市公司及造假后成功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国企业造假上市的现状及特征,进一步分析企业造假上市的成因,并对企业造假上市这一现象提出防范措施及建议。这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性及提高股民信任度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2 企业造假上市的特征及现状
2.1 企业造假上市的特征
企业造假上市的手段有很多,其中主要是通过财务数据的舞弊进行造假,最常见的就是编制虚假财务报表,他们在造假手段上大致有这样的特征,即虚构销售收入、提前确认收入、高估收入、高估应收账款、在会计期末之后才记录已经退回的商品、操纵从关联方收到的现金等[1]。
从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造假上市企业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其一,造假的主体是管理当局;其二,造假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其三,造假的目的是误导和欺骗信息使用者,进而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和判断。
在公司治理方面,造假上市的企业往往也有以下的共通点:
(1)大多数的造假(主要是财务上的造假)都有公司高管的参与;
(2)公司内部的审计委员会形同虚设,没尽到监督的义务;
(3)公司董事会存在管理经验不足及内部性较强的缺陷,导致企业高管之间的互相牵制与监督机制薄弱,主要表现为“一股独大”的现象,即权利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
(4)审计部门等中介机构被造假企业所收买,为其财务等指标的造假提供服务。
另外,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发生造假的可能性更大。其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无法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不足,使得管理层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造假,二是规模较小的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和竞争,为减少压力或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如上市易增加企业融资机会),其进行造假的动机也大。
2.2 企业造假上市的现状
2013年2月7日,法院对绿大地(上市公司)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的事件做出了的刑事判决,至此,绿大地案成为了我国国内首例IPO欺诈发行股票罪的现实案例,近年来,媒体及监管部门对财务舞弊的监督已经从公司上市后的监督转向公司上市之前的监督,监督的对象涵盖了上市公司及拟上市的公司,形式上也实现了从事后治理向事前治理的转变,这项举措不仅完善了资本市场的机制,还在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当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公司上市实行的是行政审批制度,即只有达到一定条件的公司才能允许上市。因此,为了达到上市的资格条件,一些业绩不理想的公司就通过各种造假手段来进行会计处理,以此保证公司符合上市所需的业绩要求。
以创业板2009年至2012年的数据为例,在这期间,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已经审核462家,其中过会376家,被否86家。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被否的企业数分别为15家、25家、23家和23家(详情见下表1)。尽管这四年平均过会率达到81.4%,但我们不得不去了解企业IPO失利的背后真相,以此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现引起IPO失利的主要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警示后继企业在上市准备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细节,对规范企业运作有一定的意义。
表1 2009-2012 年创业板企业IPO情况表
年份 审核公司数 过会公司数 未过会公司数 过会率
2012 79 56 23 70.9%
2011 136 113 23 83.1%
2010 173 148 25 85.5%
2009 74 59 15 79.7%
合计 462 376 86 81.4%
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网站
到2013年5月31日为止,持续半年的IPO专项财务核查结束,从证监会提供的数据中显示,有268家企业主动提出终止审查申请,占在审企业总数的1/4多,其中包括中海信托、大连银行、神州电脑等知名度较高的企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拟上市企业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粉饰业绩的现象是很多的,针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开展对IPO财务的专项核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这也反应了目前市场环境急需改善的现状,如何杜绝造假行为是监管部门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
在本部分,将引入下面两个公司为典型案例。通过对二者的分析,对企业造假的现状进行总结,以此来深入发掘企业造假上市的成因。
2.2.1 造假上市的案例简介
1)万福生科造假上市案例
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福生科)是一家总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8日,2011年9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证券代码300268),保荐机构为平安证券,该公司主要从事的是对稻米的精深加工业务,是我国在稻米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方面有着较高的循环经济形态的企业之一,同时在我国废水、废渣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方面有着不俗的成绩,是一家绿色环保的企业,2012年8月,湖南证监局在对万福生科的例行检查中偶然发现出两套账本,至此,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问题便由此浮现并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截止到2013年5月,证监会对其的造假案件的行政调查已经终结。
1 引言1
2 企业造假上市的特征及现状1
2.1 企业造假上市的特征1
2.2 企业造假上市的现状2
3 企业造假上市的成因 5
3.1 企业管理层的内部治理缺陷5
3.2 造假成本与收益的不等关系6
3.3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效7
3.4 保荐机构功能的缺失8
3.5 政治及相关法律的原因9
4 对企业造假上市的防范措施建议10
4.1 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10
4.2 企业造假成本的提高 10
4.3 注册会计师及保荐机构的严厉处罚及完善方法 11
4.4 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与惩治 12
4.5 上市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12
4.6 其他防范措施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随着2014年IPO重启时间的渐进,证券市场又一次吸引了大众的关注。一些企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逐步进步快速成长起来,但这些企业的经营规模一般较小、资金信用低存在稳定不能保证的障碍,通常有着融资力度难、渠道不宽泛、人才不足、企业经营方式怒全面导致市场狭窄等问题,此类企业为了解决这些困境,大多将企业最大的精力投入到对本公司产品营销当中,至此就忽略了对公司的治理,反而去进行大量的非法的资金运作,最终达到上市的目的。而上市后的这些企业更是通过资本市场并加以利用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的漏洞,进行财务造假,进而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广大股民的利益,也使企业自身处于危险之中,更会对中国的股票市场造成极大的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面影响。例如在我国A股市场上,IPO造假案接二连三的上演,从因虚增业务被取消上市资格的胜景山河,到因IPO造假受处罚而未上市天能科技,再到上市四年曝出惊天骗局的绿大地,我国证券市场造假丑闻震惊了企业界,而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此类造假上市或疑似造假上市情况的出现,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严重的信用危机,引起了监管层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我国拟上市公司及造假后成功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国企业造假上市的现状及特征,进一步分析企业造假上市的成因,并对企业造假上市这一现象提出防范措施及建议。这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性及提高股民信任度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2 企业造假上市的特征及现状
2.1 企业造假上市的特征
企业造假上市的手段有很多,其中主要是通过财务数据的舞弊进行造假,最常见的就是编制虚假财务报表,他们在造假手段上大致有这样的特征,即虚构销售收入、提前确认收入、高估收入、高估应收账款、在会计期末之后才记录已经退回的商品、操纵从关联方收到的现金等[1]。
从财务报告舞弊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造假上市企业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其一,造假的主体是管理当局;其二,造假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其三,造假的目的是误导和欺骗信息使用者,进而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和判断。
在公司治理方面,造假上市的企业往往也有以下的共通点:
(1)大多数的造假(主要是财务上的造假)都有公司高管的参与;
(2)公司内部的审计委员会形同虚设,没尽到监督的义务;
(3)公司董事会存在管理经验不足及内部性较强的缺陷,导致企业高管之间的互相牵制与监督机制薄弱,主要表现为“一股独大”的现象,即权利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
(4)审计部门等中介机构被造假企业所收买,为其财务等指标的造假提供服务。
另外,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发生造假的可能性更大。其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无法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其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不足,使得管理层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造假,二是规模较小的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和竞争,为减少压力或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如上市易增加企业融资机会),其进行造假的动机也大。
2.2 企业造假上市的现状
2013年2月7日,法院对绿大地(上市公司)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的事件做出了的刑事判决,至此,绿大地案成为了我国国内首例IPO欺诈发行股票罪的现实案例,近年来,媒体及监管部门对财务舞弊的监督已经从公司上市后的监督转向公司上市之前的监督,监督的对象涵盖了上市公司及拟上市的公司,形式上也实现了从事后治理向事前治理的转变,这项举措不仅完善了资本市场的机制,还在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当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公司上市实行的是行政审批制度,即只有达到一定条件的公司才能允许上市。因此,为了达到上市的资格条件,一些业绩不理想的公司就通过各种造假手段来进行会计处理,以此保证公司符合上市所需的业绩要求。
以创业板2009年至2012年的数据为例,在这期间,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已经审核462家,其中过会376家,被否86家。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被否的企业数分别为15家、25家、23家和23家(详情见下表1)。尽管这四年平均过会率达到81.4%,但我们不得不去了解企业IPO失利的背后真相,以此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现引起IPO失利的主要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警示后继企业在上市准备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细节,对规范企业运作有一定的意义。
表1 2009-2012 年创业板企业IPO情况表
年份 审核公司数 过会公司数 未过会公司数 过会率
2012 79 56 23 70.9%
2011 136 113 23 83.1%
2010 173 148 25 85.5%
2009 74 59 15 79.7%
合计 462 376 86 81.4%
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网站
到2013年5月31日为止,持续半年的IPO专项财务核查结束,从证监会提供的数据中显示,有268家企业主动提出终止审查申请,占在审企业总数的1/4多,其中包括中海信托、大连银行、神州电脑等知名度较高的企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拟上市企业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粉饰业绩的现象是很多的,针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开展对IPO财务的专项核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这也反应了目前市场环境急需改善的现状,如何杜绝造假行为是监管部门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
在本部分,将引入下面两个公司为典型案例。通过对二者的分析,对企业造假的现状进行总结,以此来深入发掘企业造假上市的成因。
2.2.1 造假上市的案例简介
1)万福生科造假上市案例
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福生科)是一家总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公司成立于2003年5月8日,2011年9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证券代码300268),保荐机构为平安证券,该公司主要从事的是对稻米的精深加工业务,是我国在稻米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方面有着较高的循环经济形态的企业之一,同时在我国废水、废渣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方面有着不俗的成绩,是一家绿色环保的企业,2012年8月,湖南证监局在对万福生科的例行检查中偶然发现出两套账本,至此,万福生科的财务造假问题便由此浮现并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截止到2013年5月,证监会对其的造假案件的行政调查已经终结。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