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论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20200105133931]
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它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碰到难以确定如何处理的会计事项时,要充分运用稳健性原则,确保企业经营者作出正确的选择,保证企业的稳步经营。本文阐述了稳健性原则的概念及发展,具体论述了稳健性原则在偿债能力分析、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分析、获利能力分析中的运用,讨论了稳健性原则在我国财务分析中的现实运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稳健性原则,财务分析,偿债能力
目 录
1引言1
2 稳健性原则的阐述 2
2.1 稳健性原则的概念及其发展2
2.1.1稳健性原则的概念2
2.1.2稳健性原则的发展3
2.2 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4
2.2.1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4
2.2.2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4
3 稳健性原则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5
3.1 流动比率中的稳健性原则5
3.2 速动比率中的稳健性原则5
4 稳健性原则在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6
4.1 财务杠杆分析中的稳健性原则的运用7
4.2 少数股东权益中的稳健性原则的运用7
5 稳健性原则在获利能力分析中的运用8
5.1 净资产收益率中的稳健性原则8
5.2成本费用利润率中的稳健性原则9
6 运用稳健性原则保证财务分析的质量9
6.1 不确定性对财务分析质量的影响9
6.2稳健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处理不确定性时的运用9
6.2.1稳健性原则是对不确定性的有效应对9
6.2.2稳健性原则可以帮助企业在财务分析时规避风险10
7 稳健性原则在我国财务分析中的现实运用10
7.1收入名目的确定10
7.2或有事项的确定10
7.3减值准备的确认11
7.4折旧方法的选择11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稳健原则又称审慎原则,这个法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面对较为复杂的经济事项时,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以选择的时候,就应该在不影响做出准确合理的选择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过分放大所用者权益的处置方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公道的核算未来可能发生的亏损,要充沛预计到危机损失和费用,尽可能少计可能发生的收入和收益,使司帐信息使用者、企业决策者保持高度注意,以此来面对和处置外部环境的转变,把风险亏损降低或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1]。稳健性原则是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十分普遍的法则,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国一些已经公布的具体会计准则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标准[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谨慎原则,就可以在风险预估成为现实之前有效的化解掉风险,并可以有效的防备风险,这可以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经营决议,更加有利于减少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因风险的发生而产生损失、也可以稳步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稳健性原则的实质是对资本的长期保持和对企业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加以保护。企业管理人员作为企业财务报表直接使用者,应当在处理企业重要会计信息时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而本文就稳健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进行具体分析。
2 稳健性原则的阐述
2.1 稳健性原则的概念及其发展
2.1.1 稳健性原则的概念
一般所说的稳健原则,又可以称之为审慎原则。它是指企业会计处理人员在面对一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一样的处理办法和标准时,在不影响做出正确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量以充分预计一切可能的损失,而不预计可能的任何利润为标准[3]。稳健性原则是为了方便应对会计事项中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存在的,这就需要人们在处理各种会计问题上始终保持一种审慎严谨的态度,不能有任何马虎,同时务必尽可能的估计到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和亏损,尽可能少计,或者最好不计未来可能发生的利益,这就会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的态度,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因经济环境而产生的不可知变化,把因为风险产生的亏损降低或控制在极小的可以接受的区间内。换句话说,就是按照这个法则,关于对资产的计量和相关利益的确认所选取的标准,若是一时不能够确定,我们就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对资产利益的评估过高,能确定的就算上,如果不能确定的,就不应该强加上。另一方面,对于负债数目的确定,一定要保证选取的范围要广,要全面,要细致,不漏任何一项负债[4]。对于费用和损失的确定,则需要我们采取另一种方法,要充分预估可能发生的损失风险,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不能想当然,而对收益的处理则是相反,所以从这点就可以看出,稳健性原则发挥的重要作用。
2.1.2 稳健性原则的发展
(1)稳健性原则早期的机械观点
稳健性原则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19世纪是会计受托责任盛行的时期,那个时期的会计人员大多存在很强的灾难意识[5]。美国会计界在20世纪开始对稳健性原则展开激烈讨论,但是人们对稳健性原则的普遍关注还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大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得人们不得不去思考,直到认识到危机发生之前浮夸利润和粉饰前景的会计报告的泛滥,造成各个方面对经济的盲目乐观,是诱发经济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至此以后,企业在财务分析等报告中贯彻稳健性原则的思想也就显得越来越有必要,机械的稳健性原则的观点也就得到最初的确立。
(2)稳健性原则的传统观点
之前所说的稳健性原则的概念就提到了传统的观点,可以看出稳健性原则的传统观点大多数是以一种描述性的方式来定义稳健性原则,即在这种情况下的稳健性原则的定义在对不确定性进行定性反映上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能够跳出机械观点的俗套。但是将稳健性原则解释为审慎,就可谓是稳健性原则的一个新的突破。
(3)稳健性原则发展中的量化观点
进入到20世纪的60年代,稳健性原则向量化方向移动的观点慢慢的产生出来。在这些观点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奥尔森提出的定义,就是如果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在时点的π+t的期望值和企业股权在时点π+t的账面价值之差在π近于无穷大的时候大于零,就说明企业的会计师稳健的。
会计作为一门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科,一定是以精确化为最终目的。会计要在面对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客观反映各种不稳定性,就一定要对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反应,所以,向量化方向转移观点的出现就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发展的必然趋势[6]。
2.2 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2.2.1 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
业内普遍认同外部经济环境的多变性是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正是需要稳步发展的时期,各方面的制度和条件还不是很完善,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再加上我国投入到了WTO的怀抱中后,虽然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但是,危险和机会是并存的,国际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得竞争压力也更大。另一方面,从微观环境来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经过体制改革完善后,成为了独立的实体去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自己的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在慢慢堆积,加上外部的环境,就使得企业面对的风险和利益成正比,而人们一般的心理是不愿意承担过多的风险,却想去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这时候,在客观上就需要稳健性原则出现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1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