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以a股采掘业为例

近年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资本市场中过度盈余管理、审计失败的等事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采掘业上市公司2013年的财务数据和相关审计资料为基础,利用修正的截面Jones模型估计出样本公司可操控应计利润,在不考虑盈余管理方向的基础上,把可操纵应计利润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水平的衡量指标。由于审计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因此选择审计意见和审计收费作为对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呈正相关关系,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越高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呈负相关,即较高的审计收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盈余管理水平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文献综述 2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2
(二)、盈余管理常见手段 2
(三)、审计质量的衡量 2
(四)、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 2
二、研究设计 3
(一)、研究假设 3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3
(三)、审计质量的度量 3
(四)、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估计 3
(四)、研究模型 4
三、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
(一)、描述性统计 5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5
(三)、多元回归分析 6
四、研究结论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
——以A股采掘业为例
会计112:朱德鹏
引言
引言
近年来,国外爆发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以及安达信会计师事务倒闭事件,使得广大投资者对独立审计的社会公信力产生了怀疑,投资者认为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低下且未达到其期望的水平,同时投资者认为经过注册会计师审查的财务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并未真正反应出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即意味着审计师没有履行好其职责。
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外资本市场的发展,较多的国外学者对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在当时市场情况下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充分,相关制度并不完善,使得学者对我国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财务造假事件时有发生,因财务造假导致的审计失败屡屡被报道,如国内先后出现的银广夏案件、绿大地案件、中磊会计师事务所造假案件等。同时,上市对公司来说是一项稀缺资源,为了能获得持续的上市资格不被退市,上市公司想尽办法保住上市资格,盈余管理就成了这些公司常用手段。同时,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初期,上市公司股东持股比例不均匀不合理,造成部分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大股东为了实现自己利益诉求,往往进行盈余管理,因而经常发生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
在上述背景之下,本文希望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来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约作用,希望通过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来减少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同时研究上市公司审计质量的替代的衡量标准,通过分析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来进一步制约上市公司进行过度盈余管理,使得注册会计师给上市公司出具公证合理的审计意见,以期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完善我国资本市场。
一、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产生原因
盈余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盈余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运用。如果企业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必定会选择达到自身其效用最大化或者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Scott,1997)。广义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对披露的信息进行管理,即企业管理人员在遵循基本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意识地控制控制对外报告或选择性控制对外报告信(Schipper K.1989)。
包国吉(2006)认为盈余管理产生原因如下:经济学角度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司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性、资本市场动机及债务合同约束等。
(二)盈余管理常见手段
盈余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和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为了达到特殊的目的会综合使用多种盈余管理手段。秦冬梅(2003)认为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其特殊性,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有,资产重组、资产评估、虚拟资产、股权投资、会计处理的时间差。汪迪(2014)把我国微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微利上市公司普遍往往会通过非经常性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蔡春等(2012)以 20042010年A股上市公司中被特别处理的企业为样本,全面分析研究了不同盈余管理模式下,不同盈余管理手段对改善濒临退市企业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为了保住上市资格结束被特殊处理,面临退市的企业不但选择进行应计盈余管理,同时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三)审计质量的衡量
国外审计质量研究起步较早,有代表性的当属DeAngelo(1981):审计质量是审计师发现和报告会计报告中所存在缺陷的联合概率。同时DeAngelo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是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的替代变量,因而拥有较多客户的会计师事务所一旦面临审计失败会造成较大的名誉及经济损失,同时更会面临着失去客户的风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进行较好的审计质量控制,研究审计质量时可以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
在研究质量时,审计质量是一个没有统一衡量标准的抽象的概念,因而在研究审计质量时需要把审计质量具体化,具体化的审计质量才可以衡量,吕洁(2014)在总结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主要有事务所的规模、审计意见、盈余管理、审计收费。张龙平(1994)认为审计质量主要是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流程控制质量,通常审计过程包括审计计划阶段、计划执行阶段、出具审计报告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做好控制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刘圣楠(2014)通过分析用审计费用和审计意见来替代独立审计质量,通过统计计量方法及实证研究,来研究审计收费和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刘桂春等(2007)选取不同的变量:会计师事务所整体情况、事务所的成本—效益—质量关系、以及上市公司和事务所关系,经过研究发现影响审计质量的首要因素是审计收费,按照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四)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
王轩(2013)把盈余管理分为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与交易操控型盈余管理,我国注册会计师容易发现会计操控型盈余管理,进而提高审计质量高,相对不容易发现交易操控型盈余管理,因而对交易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审计质量不是很高。薄仙慧、吴联生(2011)通过盈余管理和信息风险角度来研究其对审计意见影响,公司的信息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且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上市公司当期盈余管理与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意见无显著相关性。
曹琼、卜华等(2013)以 2009—2011 年我国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按照盈余管理幅度的中位数把样本公司数据分成两组,将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组作为研究对象,将盈余管理程度较小的部分作为对照组。实证研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同时分析研究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之间的相关性。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进行较大幅度盈余管理,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变大,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较高的审计费用降低了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意味着上市公司较高的审计收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进行较大幅度的盈余管理进而降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