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研究
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仍处于发现阶段,为了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同时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内部控制的政策规范和指引,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也随之从自愿性转向强制性。通过梳理理论知识,本文选取2013年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财务报告等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探究上市公司的内控缺陷披露与其权益资本成本这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权益资本成本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显著正相关。然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回归系数较小,这可能是由样本数量较少造成的。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引言 1
二、 文献综述 2
(一) 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成果 2
(二) 权益资本成本研究成果 3
(三) 文献综述评述 4
三、 研究设计 4
(一) 研究假设 4
(二) 假设检验模型 4
(三) 变量定义 5
(四) 数据来源 6
四、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
(一) 描述性统计 6
(二) 相关性分析 7
(三) 回归结果分析 7
五、 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8
(一) 研究结论 8
(二) 研究局限和展望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研究
引言
引言
近年来,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缺陷”和“权益资本成本”这两个主题的学术研究不断增多。但从研究内容来看,直接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和权益资本成本的研究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自愿性时期,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少有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更少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
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下简称《指引》)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内部控制规范制度体系的基本建成。《指引》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每个会计年度必须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该体系每年分类分步扩大实施范围,自2011年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始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随着被纳入强制性披露实施范围的公司越来越多,被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为有关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权益资本成本对于公司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财务评估起着重要作用,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强制性披露时期的到来,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可能被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所影响,这值得学术界近一步的深入探究。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处于发展阶段且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新建成刚实施的背景下,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披露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13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相关的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报告数据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改善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供经验证据。
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成果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
无论是在自愿性披露时期还是强制性披露时期,学术界和政府机构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往往存在缺陷认定标准不明确和主动披露缺陷意识不强的问题。在自愿性披露时期,董卉娜(2012)基于2009~2010年深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发现2010年披露缺陷的公司数量比前一年大幅减少,说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上市公司缺乏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积极性,且各公司间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披露的标准,部分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界定认识模糊。2011年,我国正式进入内部控制强制性披露时期。在强制性披露时期,政府机构也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状况进行了研究。我国财政部2013年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与2012年有所区别的是,2013年纳入实施范围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多,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比例也有所下降。报告同时指出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不够科学和认定标准披露不够完整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的问题之一。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
影响自愿性披露时期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学者从不同出发点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公司治理分别归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二者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一定作用。其中,在注册会计师审计方面,叶陈刚(2013)通过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财务报告层面缺陷和公司层面缺陷两类,发现审计师变更仅与财务报告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公司治理特征方面,Ho和Wong(2001)从公司治理角度探究公司治理特性与披露自愿性的关系,在与香港公司共610位财务主管访问交流后,发现公司治理特性对公司信息的自愿性披露产生影响。这样评价的主要标准是用独立董事连同家族成员在该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这也就是公司的治理特征。
除审计和公司治理特征的因素外,财务报告重述影响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叶陈刚(2013)以深圳主板市场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财务报告重述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将内部控制缺陷进一步划分为财务报告层面缺陷和公司层面缺陷两类后,他又进一步发现财务报告重述与二者都呈正相关且关系显著。
除此之外,市场监管和外部审计监督也是影响上市公司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方红星(2010)收集了2007年及以前年度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内地、香港和美国三地证券市场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为研究对象,描述该公司在内地、香港和美国这三个市场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情况,并比较分析了三个市场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反应程度,同时以内地市场为背景,对影响交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各项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交叉市场相对于非交叉市场更能够及时地披露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对内部控制缺陷加以整改,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作用也就是市场监管功能和其外部的影响,也即其外部的审计监督。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
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为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的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可能因为内部控制失败而缺少可靠性的信号,使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乃至整个企业价值进行重新评价和估计。因此市场是否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做出反应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披露是否有效,故有关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披露后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引言 1
二、 文献综述 2
(一) 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成果 2
(二) 权益资本成本研究成果 3
(三) 文献综述评述 4
三、 研究设计 4
(一) 研究假设 4
(二) 假设检验模型 4
(三) 变量定义 5
(四) 数据来源 6
四、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
(一) 描述性统计 6
(二) 相关性分析 7
(三) 回归结果分析 7
五、 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8
(一) 研究结论 8
(二) 研究局限和展望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关系研究
引言
引言
近年来,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缺陷”和“权益资本成本”这两个主题的学术研究不断增多。但从研究内容来看,直接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和权益资本成本的研究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自愿性时期,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少有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更少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
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下简称《指引》)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内部控制规范制度体系的基本建成。《指引》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每个会计年度必须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该体系每年分类分步扩大实施范围,自2011年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始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随着被纳入强制性披露实施范围的公司越来越多,被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为有关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权益资本成本对于公司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财务评估起着重要作用,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强制性披露时期的到来,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可能被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所影响,这值得学术界近一步的深入探究。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处于发展阶段且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新建成刚实施的背景下,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披露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2013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相关的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报告数据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改善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供经验证据。
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成果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状况
无论是在自愿性披露时期还是强制性披露时期,学术界和政府机构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往往存在缺陷认定标准不明确和主动披露缺陷意识不强的问题。在自愿性披露时期,董卉娜(2012)基于2009~2010年深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发现2010年披露缺陷的公司数量比前一年大幅减少,说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上市公司缺乏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积极性,且各公司间没有统一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和披露的标准,部分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界定认识模糊。2011年,我国正式进入内部控制强制性披露时期。在强制性披露时期,政府机构也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状况进行了研究。我国财政部2013年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与2012年有所区别的是,2013年纳入实施范围的上市公司数量增多,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比例也有所下降。报告同时指出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不够科学和认定标准披露不够完整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的问题之一。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
影响自愿性披露时期上市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学者从不同出发点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公司治理分别归为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二者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一定作用。其中,在注册会计师审计方面,叶陈刚(2013)通过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财务报告层面缺陷和公司层面缺陷两类,发现审计师变更仅与财务报告层面的内部控制缺陷呈显著正相关。而在公司治理特征方面,Ho和Wong(2001)从公司治理角度探究公司治理特性与披露自愿性的关系,在与香港公司共610位财务主管访问交流后,发现公司治理特性对公司信息的自愿性披露产生影响。这样评价的主要标准是用独立董事连同家族成员在该公司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这也就是公司的治理特征。
除审计和公司治理特征的因素外,财务报告重述影响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叶陈刚(2013)以深圳主板市场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财务报告重述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将内部控制缺陷进一步划分为财务报告层面缺陷和公司层面缺陷两类后,他又进一步发现财务报告重述与二者都呈正相关且关系显著。
除此之外,市场监管和外部审计监督也是影响上市公司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方红星(2010)收集了2007年及以前年度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内地、香港和美国三地证券市场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为研究对象,描述该公司在内地、香港和美国这三个市场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情况,并比较分析了三个市场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反应程度,同时以内地市场为背景,对影响交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各项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交叉市场相对于非交叉市场更能够及时地披露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并对内部控制缺陷加以整改,这主要是因为市场的作用也就是市场监管功能和其外部的影响,也即其外部的审计监督。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
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为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的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可能因为内部控制失败而缺少可靠性的信号,使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乃至整个企业价值进行重新评价和估计。因此市场是否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做出反应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披露是否有效,故有关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披露后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