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

目 录
1 引言1
2 债务重组相关理论概述1
2.1 债务重组的定义1
2.2 债务重组的内容 1
2.3 企业债务重组的现实意义 2
2.4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修订的历程2
3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分析3
3.1 “债务重组”定义的变化3
3.2 入账价值在计量属性上的变化4
3.3 债务重组中损益处理方法的变化4
3.4 披露要求的变化4
4 债务重组准则变化对企业的影响5
4.1 对企业涉税事项的影响5
4.2对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及报表披露的影响 5
4.3 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7
4.4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 10
5 我国企业债务重组的对策10
5.1 选择合理的债务重组对象10
5.2 改进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方法11
5.3 完善关联企业披露度 11
5.4 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12
5.5 完善政府政策 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举世一体化的高速成长使得企业间竞争日渐猛烈,企业会因为种种不确定成分及外部的不利环境,而导致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没有办法如期偿还债务。随着全世界购并的飞腾,债务重组事件频频发生。全世界设立专业机构来协助企业解决债务重组问题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多。最近这几年,海外一些著名投资银行如高盛、摩根斯坦利为了获取利益,在全球购置坏账。规范重组的详细准则只有《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认和计量》中有记载,表述得用金融负债的停止确认。在该准则中也说明了金融负债的停止确认以及因为这个而产生的损益,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根本计量。债务重组对那些短暂处于财务泥潭、有比较另人感到乐观的持续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负债企业来说,可以协助其渡过暂时的债务困境,使债务人和债权人的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从债务重组准则经历的变迁来说,对于所转移资产运用公允价值定价的问题,很大一部分企业仅仅只依据财务会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来做出资产评估和市场前景预测,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是借债务重组之名偷税和漏税,人为地对利润表进行作假。这就说明,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和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面临很大的挑战。
2 债务重组理论概述
2.1 债务重组的定义
债务重组与债务重整的意思是一样的,债务重组指当债务人因为财务发生问题没有办法偿还债务,债权人必须要用自身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一致协议和法院的判定做出妥协和让步的事项。判定做出妥协让步的事项。也就是说只要债务偿还条件因与原协议不同而改变就是债务重组。发生债权人减少或免去债务人部分的利息或者债务本金、让债务人应付债务的利率降低等情况就是“债权人做出妥协让步”。
2.2 债务重组的内容
2.2.1 对当前的债权债务进行调整
对于债务人来说,应对自身当前的债务及资产实施清理,根据对企业的具体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提出债务重组方案。而对于债权人,首先应对出现财务困难企业的业务、财务情况及资产进行评价估计,并根据对财务陷入困难的企业业务、财务、资产的分析,是不是有重建并恢复独立经营的可能性,分析重组方案是否可行。其次,再与债务人相互合作,排除因为当前的债务问题给债权人和债务人正常的生产经营所造成的障碍,双方进行协商再确定债务重组的方案,在需要的情况下调整布局,同时建立新的信用连系。而对于调整之后的信用连系的把控便成为债务重组中的一项艰巨工作。经过对当前债权债务调整,使已形成的损失能得到一定的消化和分担,由此减轻财务发生问题的企业负担、降低财务困难企业所面临的压力和风险,能让财务发生问题的企业博得时间缓解、得到发展[1]。
2.2.2 经营结构的调整
为了使资源有效配置、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做出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变称作经营结构的调整,也被叫做业务结构的调整。为了加强企业长期的营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企业才进行债务重组,这也成为了企业重组的基础目的,在持续经营的未来债权人还有债务人得到丰厚的回报。而企业发生债务危机特别是大范围的债务危机,基本上都存在经营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所以债权人要求企业既要进行财务布局调整也要做出经营布局的调整。经营布局调整是债务重组活动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顺利对经营布局进行调整,还要对管理层甚至股权进行调整。
企业在实行债权和债务调整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战略性改组。用合并、改良、关闭对企业没用的业务的方法,或者将不良资产出售,使企业生产经营再次活力十足,达到优化企业经营布局和资本布局的目的,使企业形成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程度的机制。
2.3 企业债务重组的现实意义
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带动力和控制力,让国有资产朝着关系到国家安全还有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的方向集中,加速形成更多的独立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还有知识品牌、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与此同时增快企业股份制的改革,使企业法人管理结构更加的完善,让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特别是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调整和重组速度,这样可以让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变得更快更好。
2.4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修订的历程
1998年财政部通过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来规范债务重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该准则的基准是公允价值,当期损益是债务重组的差额。现实中的很多公司却利用准则来实行盈余管理,一些陷入经营困难泥潭的上市公司把债务重组看作保牌、摘帽的法宝。
  2001年财政部通过颁布修订过得《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来防止利润操纵[2]。债务重组产生的差额全部确定为“资本公积”,而不是再确认为债务重组获益。虽然此次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在某种意义上抑制住了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来操控账面盈利数,但在会计准则修订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不符合国际惯例,所以2006年又重新修订了债务重组,新的债务准则是对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额延续。其中的观点与1998年中的观点很相近,债务重组定义中有两个基本特性:第一是“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第二是“债权人作出妥协让步”,又一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债务重组的差额被确定为当期损益。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更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维护报表使用者的权利,且实现了与国际上会计准则的趋向一致[3]。
3 新旧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分析
3.1 “债务重组”定义的变化
旧债务重组准则的债务重组概念是“债权人依据自身和债务人所达成的妥协或者法院的判定同意债务人改变债务前提事项”,这解释了无论哪种债务重组形式,只要是修改了包含债务的金额和偿还限期,都称为债务重组。因此旧债务重组准则里面的债务重组不仅仅包含债务人陷入财务困境的债务重组,同时也包含债务人没有处于财务困境的债务重组。
新的债务重组准则着重说明了债务人陷于财务困境的前提条件,同时强调了债权人妥协让步的实际前提。正因为这样,排除了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境状况下的、处在清算阶段或者改组阶段的重组,以及虽然改变了前提条件,事实上债权人却并不妥协让步的情况。若果债权人让正陷在困境的债务人用库存商品作为债务的抵偿并且不改变偿还金额的限期,但是事实上债权人并没有妥协让步,如果发生情况,这就不是债务重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74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