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20191230195429]
农业上市公司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人、主力军,它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带动了地方农户进步,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现实而又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总体偏低,流动负债比重过大等。这种不合理的资本结构,深刻地影响并决定着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并决定企业行为特征及企业的绩效。因此,如何优化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成为农业上市公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在融资、股利政策、公司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措施。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融资行为,股利政策,公司治理
目 录
1 引言1
2 资本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1
2.1 传统资本结构理论1
2.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4
2.3 新资本结构理论4
3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5
3.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基本特征6
3.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债务结构分析6
3.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8
3.4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10
4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10
4.1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股利政策优化10
4.2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优化11
4.3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优化12
5 案例分析—以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13
5.1 基本情况13
5.2 公司股本结构情况分析15
5.3 公司债务结构分析17
结论19
致谢20
参考文献21
1 引言
上市公司作为企业制度改革的先行者,首先他接受着整个市场的检验和洗礼,因此其管理决策行为备受人们关注。企业资本结构发展的方向由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变化所决定,这对其他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有着极为强大的示范效应。而农业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领头羊,也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的扩张。他们为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因此,对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地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针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找出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情,总结经验,加强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优化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原则、目标及措施等。
其次,也要站在现实角度考虑。优化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帮助它们较为理性地筹集企业所需资本;有利于农业上市公司加强融资管理,确定合理的筹资方式、筹资数量及筹资期限;有利于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本文试图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措施。
2 资本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资本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而不断形成的。主要被分为了三个阶段: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
2.1 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1958年以前的资本结构理论被称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David Durand 作为最早对资本结构理论提出具体看法的学者,他将当时的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总结,把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划分为三种类型: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理论。
2.1.1 净收益理论
净收益理论(Net income theory)是基于以下两个假设而提出的:一是投资者以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投资或估计企业的净收入;二是企业以一个固定的利率筹集债务资金,这样股本成本(Kd)和债务筹资成本(Ke)都是固定的。在这样两个大前提下,该理论认为随着企业负债总额的增加,企业产生的杠杆作用就越大,避税效应也越大,因此能够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增加企业的总价值。所以当企业的总资产负债率达到100%时,企业拥有最佳资本结构。其含义如下图2.1所示:
净资产理论认为当企业的负债融资达到100%时,即企业全部为债务资本,无股权资本时,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可以尽可能地多负债融资来降低企业资本成本从而增加企业价值。但是,随着企业负债资本的增加,企业的支付压力会越来越大,融资风险会大幅度提高,财务困境成本也会急剧加升。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负债融资越多越好,而应该是在财务杠杆和资本成本及企业的价值关系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所以,净收益理论并不适用于实践中。
2.1.2 净经营收益理论
净经营收益理论的思想刚好和净收益理论的思想相反,该理论同样假设当负债利率固定时,只有投资者对企业负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投资者将以一个固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估计企业的息税前利润。投资者们认为,随着企业低成本而负债增多、财务杠杆作用增大,相应的企业权益资本的风险也会上升,这时普通股股东所希望的收益率会提高,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也会上升。这时,负债成本实际上分为显示成本和非显示成本两部分,显示成本可由贷款利息率来表示,而非显示成本则是因为负债增加而使权益资本成本增加的部分。这样,负债成本下降,权益成本上升,加权平均资本总成本保持不变,企业价值将不会受到财务杠杆的影响。如图2.2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净经营收益理论认为企业价值对资本结构的变动是不敏感的,这就意味着资本结构是否合适对企业来说毫无意义,也就是说企业不存在合理的资本结构。但是,在现实环境中,在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财务风险会随着财务杠杆效应的增大而上升。一旦企业出现了债务危机,其股价就会大幅下跌,所以说资本结构与财务杠杆以及企业的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2.1.3 传统理论
传统理论是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经营收益理论之间的一种资本结构理论。50年代初,大多数学者都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资本结构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企业设定合理的财务比例是有必要的,因为对于债权人或股东来说,企业适度的使用财务杠杆不但不会增加其投资风险,反而可以通过利用财务杠杆来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此可以提高企业的总价值。即此时企业存在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在此状态下,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达到最低点。所以,企业的资本结构在(0-100%)之间的某一点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佳,同时企业的价值也达到最大。但是此种理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之上,缺乏周密的分析和实证考察,因此难以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由以上阐述可知,传统资本结构理论都基于这样几个前提下:(1)都于1958年MM理论之前产生;(2)都同时考虑到了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双重影响;(3)都是建立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率为0的前提下。在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的历史变革中,这三种理论仅仅是一些较为朴素的理论,是现在资本结构理论的起源,故被人们称之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2.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58年建立的MM模型,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创立。20世纪70年代的权衡理论,则进一步完善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MM理论先从完美的市场角度出发得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是不相关的,然后再根据现实情况逐步放宽假设条件,不断向现实资本市场靠拢,从而得出了一系列不同的结论。它的出现开启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之门,从而实现了理论界一次质的飞跃。
早期权衡理论以MM理论为基石,但它要比MM理论更加准确,因为它在MM理论的基础上多引入了破产成本这一概念。破产成本涵盖范围较广,它不只包括直接费用,还包括间接费用,该理论既考虑了企业价值所带来的税盾效应,同时也考虑了负债所带来的破产风险,认为企业最佳负债点应该在这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取舍。若企业过度负债就会使其陷入财务危机,甚至有破产的风险,若不采用债务融资又没有充分利用债务所带来的避税好处,所以在考虑企业价值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负债所带来的税收收益,还应该考虑随着负债增加所引起的财务危机也在不断增大。
农业上市公司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人、主力军,它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带动了地方农户进步,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现实而又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总体偏低,流动负债比重过大等。这种不合理的资本结构,深刻地影响并决定着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并决定企业行为特征及企业的绩效。因此,如何优化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成为农业上市公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在融资、股利政策、公司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措施。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融资行为,股利政策,公司治理
目 录
1 引言1
2 资本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1
2.1 传统资本结构理论1
2.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4
2.3 新资本结构理论4
3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5
3.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基本特征6
3.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债务结构分析6
3.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析8
3.4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10
4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10
4.1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股利政策优化10
4.2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行为优化11
4.3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优化12
5 案例分析—以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13
5.1 基本情况13
5.2 公司股本结构情况分析15
5.3 公司债务结构分析17
结论19
致谢20
参考文献21
1 引言
上市公司作为企业制度改革的先行者,首先他接受着整个市场的检验和洗礼,因此其管理决策行为备受人们关注。企业资本结构发展的方向由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变化所决定,这对其他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有着极为强大的示范效应。而农业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领头羊,也带动了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的扩张。他们为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因此,对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地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针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找出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情,总结经验,加强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优化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原则、目标及措施等。
其次,也要站在现实角度考虑。优化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帮助它们较为理性地筹集企业所需资本;有利于农业上市公司加强融资管理,确定合理的筹资方式、筹资数量及筹资期限;有利于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本文试图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措施。
2 资本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资本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而不断形成的。主要被分为了三个阶段: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
2.1 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1958年以前的资本结构理论被称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David Durand 作为最早对资本结构理论提出具体看法的学者,他将当时的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总结,把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划分为三种类型: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理论。
2.1.1 净收益理论
净收益理论(Net income theory)是基于以下两个假设而提出的:一是投资者以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投资或估计企业的净收入;二是企业以一个固定的利率筹集债务资金,这样股本成本(Kd)和债务筹资成本(Ke)都是固定的。在这样两个大前提下,该理论认为随着企业负债总额的增加,企业产生的杠杆作用就越大,避税效应也越大,因此能够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增加企业的总价值。所以当企业的总资产负债率达到100%时,企业拥有最佳资本结构。其含义如下图2.1所示:
净资产理论认为当企业的负债融资达到100%时,即企业全部为债务资本,无股权资本时,企业的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可以尽可能地多负债融资来降低企业资本成本从而增加企业价值。但是,随着企业负债资本的增加,企业的支付压力会越来越大,融资风险会大幅度提高,财务困境成本也会急剧加升。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负债融资越多越好,而应该是在财务杠杆和资本成本及企业的价值关系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所以,净收益理论并不适用于实践中。
2.1.2 净经营收益理论
净经营收益理论的思想刚好和净收益理论的思想相反,该理论同样假设当负债利率固定时,只有投资者对企业负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投资者将以一个固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来估计企业的息税前利润。投资者们认为,随着企业低成本而负债增多、财务杠杆作用增大,相应的企业权益资本的风险也会上升,这时普通股股东所希望的收益率会提高,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也会上升。这时,负债成本实际上分为显示成本和非显示成本两部分,显示成本可由贷款利息率来表示,而非显示成本则是因为负债增加而使权益资本成本增加的部分。这样,负债成本下降,权益成本上升,加权平均资本总成本保持不变,企业价值将不会受到财务杠杆的影响。如图2.2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净经营收益理论认为企业价值对资本结构的变动是不敏感的,这就意味着资本结构是否合适对企业来说毫无意义,也就是说企业不存在合理的资本结构。但是,在现实环境中,在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财务风险会随着财务杠杆效应的增大而上升。一旦企业出现了债务危机,其股价就会大幅下跌,所以说资本结构与财务杠杆以及企业的价值是密不可分的。
2.1.3 传统理论
传统理论是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经营收益理论之间的一种资本结构理论。50年代初,大多数学者都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资本结构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企业设定合理的财务比例是有必要的,因为对于债权人或股东来说,企业适度的使用财务杠杆不但不会增加其投资风险,反而可以通过利用财务杠杆来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此可以提高企业的总价值。即此时企业存在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在此状态下,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达到最低点。所以,企业的资本结构在(0-100%)之间的某一点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佳,同时企业的价值也达到最大。但是此种理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之上,缺乏周密的分析和实证考察,因此难以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由以上阐述可知,传统资本结构理论都基于这样几个前提下:(1)都于1958年MM理论之前产生;(2)都同时考虑到了资本结构对企业的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双重影响;(3)都是建立在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率为0的前提下。在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的历史变革中,这三种理论仅仅是一些较为朴素的理论,是现在资本结构理论的起源,故被人们称之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2.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美国学者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58年建立的MM模型,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创立。20世纪70年代的权衡理论,则进一步完善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MM理论先从完美的市场角度出发得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是不相关的,然后再根据现实情况逐步放宽假设条件,不断向现实资本市场靠拢,从而得出了一系列不同的结论。它的出现开启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之门,从而实现了理论界一次质的飞跃。
早期权衡理论以MM理论为基石,但它要比MM理论更加准确,因为它在MM理论的基础上多引入了破产成本这一概念。破产成本涵盖范围较广,它不只包括直接费用,还包括间接费用,该理论既考虑了企业价值所带来的税盾效应,同时也考虑了负债所带来的破产风险,认为企业最佳负债点应该在这二者之间进行权衡取舍。若企业过度负债就会使其陷入财务危机,甚至有破产的风险,若不采用债务融资又没有充分利用债务所带来的避税好处,所以在考虑企业价值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负债所带来的税收收益,还应该考虑随着负债增加所引起的财务危机也在不断增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