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因素研究以2013年沪制造业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自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资本市场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选取2013年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总体样本进行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到结果可知,企业基本盈利能力以及规模两大原因与上市公司自身的自愿性披露的动力有着正相关关系,且整体披露水平呈上升趋势。论文最后对实证结果做简单的对比分析并提出意见。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
1.研究背景 1
2.问题提出 2
二、文献综述 2
(一)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2
文献评述 3
(三)本文研究课题选择 3
三、制造业自愿性信息披露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一)制造业自愿性信息披露 4
1.制造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指引 4
2.制造业自愿性信息披露效益 4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 4
1.公司规模 4
2.公司盈利水平 4
3.股权集中度 4
4.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5
四、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构建 6
(一)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公式 6
(二)自愿性披露信息的条目划分 6
(三)研究样本选择 7
1.数据来源 7
2.数据筛选 7
五、实证研究 8
(一)提出假设 8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9
(三)描述性统计数据及分析 9
1.因变量 10
2.自变量 10
(四)自变量相关性分析 10
(五)多元回归分析 11
(六)VDI水平回归结果分析及阐述 11
(七)回归统计结果分析 12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一)本文研究结论 13
1.对比分析影响因素的变化 13
2.对比分析影响因素所带来的披露水平变化 14
(二)政策建议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2013年沪市制造业为例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 研究背景
充足真实会计信息,是信息供求双方之间进一步合作尤为重要的关联点。企业进行充分披露,一来可以减少自身的集资以及其他成本,有效的减少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出现,二来可以防止逆向选择行为的多发,减少管理人员谋取个人而做有损于公司利益举动地可能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是现在主要趋势,两者之间利益对立始终存在于市场经济中,而信息提供是其不断协调后得到较为有效结果。根据信息披露的形势变化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前两种阶段已经淘汰,投资者对于信息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规定的信息披露项目,他们需要更多的了解被投资方所处的真正状况。这时,自愿性披露的相关信息作为强制性披露信息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两种披露形式共存也就是现在所处于的第三阶段。
2. 问题提出
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较好,国内外投资者对国内市场有着很高的兴趣,但是是否可以真正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将由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水平决定。对于投资者而言,最直接的信息来源就是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而我国财报信息披露状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是披露有很多漏洞,披露内容量不多,另一方面我国国内会计制度及准则的制定过程未充分公开,存在不完备现象,且自发披露没有足够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因此,做关于国内上市企业自发披露项目内容的各种可能的因变量进行考证,对完善市场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文献综述
(一) 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虽然自发披露信息更具有可用价值,但是并不是全部类型企业都会选择。国外的学者们大多以本国上市公司提供的公众均可看到的公开信息作为实证考察对象,在现有的结论之中补充更多的实证数据,而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实证数据分析方面仍然不太充分。下面就现阶段国内外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几点主要影响因素:
1.公司规模
Chow(1987)等人认为,公司规模和其他财务指标相比,对披露水平影响具有较大分量,可以说该因素是众多可能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子之一,这是他们在以52个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自愿性披露内实证研究后得出的实证结论。
Cooke(1992)等人将目标定位到日本,选取部分以制造业为主企业作为对象,研究发现该因素与自愿性披露水平变化有关联。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公司规模多样化,学者们开始思索公司规模因素除了对于本国公司造成影响,是否同样适用于跨国公司。
Zimmerman(1986)提出较大规模的垄断公司会受到更多的诸如价格控制在内的一些政府管制,或者是被征收更高的赋税,那么为了减少公众的关注程度,大规模公司不会主动披露高额利润的背景信息等。另外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大规模公司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公司治理的问题,进而出现道德风险,并且大规模公司会有更多更繁琐的经营变动情况,这些更高的固有风险会使内部管理者因为不想暴露内控弱点而降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意愿。
伊志宏、姜付秀等(2010)也提出如果对公司的管理结构做出更加有效的改革,那么这将对提高公司自愿性披露的主动性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
2.公司盈利水平
Forker(1992)在对加拿大证劵所将近90家较大企业的年报进多元回归分析并验证假设发现,整体经营状况较乐观的公司在各方面耗费较低成本,但能收获更大利益。
Lang和Lundholm(1993)提出,提高自发披露水平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带来更加有力经济后果,它有利于信息使用双方的不对称性,从而减少公司各方面耗费,实现更大的整体价值。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
1.研究背景 1
2.问题提出 2
二、文献综述 2
(一)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2
文献评述 3
(三)本文研究课题选择 3
三、制造业自愿性信息披露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一)制造业自愿性信息披露 4
1.制造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指引 4
2.制造业自愿性信息披露效益 4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 4
1.公司规模 4
2.公司盈利水平 4
3.股权集中度 4
4.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5
四、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构建 6
(一)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数公式 6
(二)自愿性披露信息的条目划分 6
(三)研究样本选择 7
1.数据来源 7
2.数据筛选 7
五、实证研究 8
(一)提出假设 8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9
(三)描述性统计数据及分析 9
1.因变量 10
2.自变量 10
(四)自变量相关性分析 10
(五)多元回归分析 11
(六)VDI水平回归结果分析及阐述 11
(七)回归统计结果分析 12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一)本文研究结论 13
1.对比分析影响因素的变化 13
2.对比分析影响因素所带来的披露水平变化 14
(二)政策建议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2013年沪市制造业为例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 研究背景
充足真实会计信息,是信息供求双方之间进一步合作尤为重要的关联点。企业进行充分披露,一来可以减少自身的集资以及其他成本,有效的减少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情况出现,二来可以防止逆向选择行为的多发,减少管理人员谋取个人而做有损于公司利益举动地可能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是现在主要趋势,两者之间利益对立始终存在于市场经济中,而信息提供是其不断协调后得到较为有效结果。根据信息披露的形势变化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前两种阶段已经淘汰,投资者对于信息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规定的信息披露项目,他们需要更多的了解被投资方所处的真正状况。这时,自愿性披露的相关信息作为强制性披露信息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两种披露形式共存也就是现在所处于的第三阶段。
2. 问题提出
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较好,国内外投资者对国内市场有着很高的兴趣,但是是否可以真正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将由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水平决定。对于投资者而言,最直接的信息来源就是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而我国财报信息披露状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是披露有很多漏洞,披露内容量不多,另一方面我国国内会计制度及准则的制定过程未充分公开,存在不完备现象,且自发披露没有足够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因此,做关于国内上市企业自发披露项目内容的各种可能的因变量进行考证,对完善市场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文献综述
(一) 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虽然自发披露信息更具有可用价值,但是并不是全部类型企业都会选择。国外的学者们大多以本国上市公司提供的公众均可看到的公开信息作为实证考察对象,在现有的结论之中补充更多的实证数据,而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实证数据分析方面仍然不太充分。下面就现阶段国内外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几点主要影响因素:
1.公司规模
Chow(1987)等人认为,公司规模和其他财务指标相比,对披露水平影响具有较大分量,可以说该因素是众多可能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因子之一,这是他们在以52个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自愿性披露内实证研究后得出的实证结论。
Cooke(1992)等人将目标定位到日本,选取部分以制造业为主企业作为对象,研究发现该因素与自愿性披露水平变化有关联。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公司规模多样化,学者们开始思索公司规模因素除了对于本国公司造成影响,是否同样适用于跨国公司。
Zimmerman(1986)提出较大规模的垄断公司会受到更多的诸如价格控制在内的一些政府管制,或者是被征收更高的赋税,那么为了减少公众的关注程度,大规模公司不会主动披露高额利润的背景信息等。另外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大规模公司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公司治理的问题,进而出现道德风险,并且大规模公司会有更多更繁琐的经营变动情况,这些更高的固有风险会使内部管理者因为不想暴露内控弱点而降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意愿。
伊志宏、姜付秀等(2010)也提出如果对公司的管理结构做出更加有效的改革,那么这将对提高公司自愿性披露的主动性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
2.公司盈利水平
Forker(1992)在对加拿大证劵所将近90家较大企业的年报进多元回归分析并验证假设发现,整体经营状况较乐观的公司在各方面耗费较低成本,但能收获更大利益。
Lang和Lundholm(1993)提出,提高自发披露水平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带来更加有力经济后果,它有利于信息使用双方的不对称性,从而减少公司各方面耗费,实现更大的整体价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