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供应链中的成本管理问题研究[20200112195535]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供应链;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研究内容 4
第二章 理论基础 6
2.1供应链管理 6
2.2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 7
2.3供应链成本管理 7
第三章 供应链成本的划分 9
3.1直接成本 9
3.2物流成本 10
3.3交易成本 11
3.4信息成本 11
3.5制造管理成本 12
第四章 供应链成本管理 13
4.1目的和原则 13
4.2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 13
4.3成本管理模型构建 14
4.4成本控制策略 16
第五章 应用与展望 18
参考文献 19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供应链成本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分支,不管是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还是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中,一直以来都是焦点问题。以往大多数企业通常在利润下跌时才会注重自身的成本管理,而且局限在企业内部,缺少跨组织成本管理的意识与深度分析成本问题的能力。从国内外有关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来看,其研究的问题和范围具体而广泛,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往往会提出一个具体模型;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差异较大,表现在对于供应链成本的划分方法各不相同,制定的成本控制策略也不一样。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学者都同意把作业成本法引入供应链成本管理中,本文也不例外,原因在于作业成本法通过“作业”为媒介联系资源和产品,这一思想在供应链中同样可以得到有效应用。
1.2研究意义
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就把成本管理作为重点,现代企业经过长时间的自我革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和丰富多变的消费需求,已经意识到获取价格优势始终是最为直接和强力的手段,获取价格优势需要完善的成本管理,因此现代企业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内部成本管理能力,上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出现则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打破原有企业成本管理仅仅局限单个企业,充分发挥供应链的优势,鼓励成员企业共同参与成本管理工作。
供应链成本应包括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发生的一切成本,对供应链成本的划分可以帮助所有企业认识在供应链视角下成本控制的范围,为未来成本控制策略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然后运用作业成本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构建出一个可操作的理论模型,其核心思想是作业成本法,按照“生产导致作业,产品消耗作业”,不同企业消耗的资源可以先归集为作业,再分配到产品,这一方法通过“作业”为桥梁,有效的实现了跨组织成本管理。总而言之,供应链管理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集成性的管理思想,所以本文尝试系统地研究供应链成本问题,在对供应链成本划分的基础上,构建成本管理模型,并提出成本控制策略。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正如上文所说,许多国内外的学者都对供应链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成果丰硕,以下列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学者的研究成果。
Stefan Seuring首先提出供应链成本核算概念,他认为供应链的成本核算范围应当包括直接成本、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其中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和机器成本;作业成本指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客户的管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交易成本包括所有与供应商和客户处理信息和通讯的所有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并且通过发展可靠的战略同盟企业来控制这些成本。然后他将供应链成本核算层次整合,进而建立了一个生产关系矩阵,并且认为只有运用这个关系矩阵才能发挥成本管理作用。所以他提出了一个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概念框架[1],如图1.1所示:
图1.1 Seuring供应链成本核算概念框架
Stefan Seuring[2]指出:供应链成本的产生与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密不可分,在产品设计和网络结构决策阶段,发生的交易成本比重较大;在供应链设产品设计与网络构建阶段,产品已经设计完成,开始投入市场,相应地交易成本下降,而作业成本和直接成本开始上升;在供应链流程化阶段是成型产品在供应链上的流转,主要发生直接成本。在供应链成本核算概念框架完成后,Seuring用目标成本法作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展示了供应链目标成本法如何协助分析直接成本、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
李秉祥、许丽[3]认为供应链成本包括供应链总运营成本、供应链管理总成本和隐性成本三部分,这三类成本下又各自包括不同的成本项目。在对供应链成本进行了划分之后,还列举了两种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平衡供应链记分法和作业成本法。其中平衡供应链记分法基于平衡记分法(Balanced Management Scorecard),根据供应链的特点提出了四个评价角度,可以对供应链施加一个实时的绩效管理,这种方法通过合理地选取指标可以对供应链进行全方面地管理,其实质是为供应链管理思想寻找到了一种具体管理方法。
陈志祥、马士华、陈荣秋、王一凡[4]提出: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用系统的管理思想使制造商的产品成本合理地降低,以谋求利润最大化,同时使用户的价值最大化和用户成本最小化。他们认为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应当努力降低用户成本,用户成本包括运输供应成本、生产制造成本、销售售后成本,事实上用户成本在供应链成本中体现为上游、企业内部、下游成本,它们又可以继续细分:上游成本控制包括机会成本控制、交易成本控制、运输成本控制和商品成本控制;内部成本控制包括作业成本控制、管理成本控制、财务成本控制;下游成本控制包括交易成本控制、机会成本控制、运输成本控制和服务成本控制。
这一供应链成本管理模型依照供应链的一般形式,用“上游、内部、下游”来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分类,每一大类成本项目下又分列了所包含的各个详细成本项目,这种成本管理模型把以上所有成本概括为用户成本,体现了供应链以用户为导向这一显著特点。相应的,作者提出了供应链成本控制策略,如:多级库存优化策略;信息成本的考虑;成本中心后移;同步化策略。
纪作哲[5]认为供应链成本应包含供应链中所发生的一切成本。而对于成本的构成,他认为以往企业的内部成本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形成不同的成本类别,相类似的,供应链成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也会有不同的成本类别。例如按照企业的管理者认为成本是否可控,就可以简单地把供应链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他又指出: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使用作业成本法就要求成本管理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某一个企业,而应当考虑整个供应链内的价值链和作业链。并且由于作业成本法使用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双重标准归集成本,所以在供应链的视角下可按下述步骤实施作业成本法:(1)分析供应链作业,认识成本改善的机会。(2)发掘成本动因,寻找引起浪费的因素。(3)建立业绩计量体系以评价业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58.html

好棒文